摘要:百济是位于朝鲜半岛西部的一个国家,历史悠久。百济于公元前18年建国一直延续到公元660年,传国678间共有31位国王,其中武宁王是百济中兴时期的第25代国王,他对百济的历史发展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武宁王即位后实行的一系列政策不仅使其王权得到稳定,提高了百济的国际地位,对早期的东亚汉文化圈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
关键词:百济;武宁王;政治政策;影响
百济作为朝鲜半岛上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与新罗和高句丽一起并称为朝鲜半岛的“三国时代”。武宁王是百济第25代国王,随着1971年在韩国忠清南道公州宋山里的武宁王陵的发掘,武宁王时期百济神秘的面纱也逐渐被解开。武宁王(462-523)在位期間为501年11月到523年5月共21年6个月。武宁王在倭国长期滞留回国之后通过政变在自己40岁时登上王位,他的即位之路是十分坎坷的。但是从他即位以后,百济国势由弱转强,他对内重新树立王室权威进行了内部整顿,对外积极征战高句丽,实行了多种政治统治政策,使百济重新进入了振兴时期。武宁王时期东亚国际关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百济不仅通过与南朝外交促进了其与中国的关系,而且百济也成了南朝在东亚各国传播文化的一个重要桥梁。
一、 对高句丽政策的变化
武宁王即位后逐渐稳定王权,对外关系上起了很大变化。最突出的是武宁王即位后,百济对高句丽政策由之前的消极立场改变成攻击立场。例如:武宁王即位后即派达率优永攻击水谷城,2年攻击了高句丽的边境的事实等。
武宁王这样积极攻击的姿态,引起了高句丽的反击,结果在武宁王3年,靺鞨攻击了马首城和高木城,6年靺鞨又攻击了高木城,7年高句丽和靺鞨共谋攻击了汉城,12年高句丽亲自攻击了加弗城和图山城。对于高句丽和靺鞨的持续的攻击,武宁王并没有向新罗邀请援兵,用自己的兵力挡住了高句丽的攻击,特别是12年武宁王亲自带领骑兵3000人攻击了高句丽并取得了胜利。
就这样武宁王对高句丽采取了积极的攻势,攻击了高句丽并且将反击过来的高句丽军成功地击退了,形成了和高句丽的势力均衡。在此基础上对内武宁王在政治上提升了王的权威,对外则像后来说的那样好几次击退了高句丽,达到可以炫耀的程度
二、 宗族与子弟的重用
武宁王即位后稳定了王权,但是王权的稳定和集权力的强化需要地方统治力的确立为基础。那么武宁王对地方统治力是如何强化的则有必要观察一下。
百济是中央集权的国家体制,最初,近肖古王为了强化对地方的统治,开始组建地方统治组织,派遣地方官员。在《日本书纪》中可以看到“遣紀角宿禰於百濟,始分國郡疆場,具錄鄉土所出”这样的记事。这记事里看到的始分国郡疆场是近肖古王第一次划分领域,编制地方统治区域。本人从这时期编制的地方统治组织檐鲁制了解到,近肖古王时第一次实施了檐鲁制并维持到熊津都邑期。
百济史里檐鲁制的成立从两个侧面上看有很重要意义。第一,是中央贵族化的首长势力族的传统既得权解体了,因为他们和国王有直系关系,所以享受政治性社会性特权;第二,为了维持中央集权的国家体制,有必要对人力物质资源进行中央直接的支配。前者意味着王权的超越性和优越性,后者则为了以后经济军事基础的扩大打下了基础。
但是经过汉城末熊津初期,因高句丽军队的进攻,盖卤王的败死使汉城陷落,往熊津慌忙的迁都后,文周王的被杀和解仇的叛乱等等一系列的事情,使百济的支配秩序非常紊乱,因此对地方的统治力也相对迟缓,可以看到,从来都在百济的统治权内的加罗,这时期却独自往南齐派了使臣并受到了本国王的册封。
武宁王在这样的状况下继承了王位,在稳定王位的同时地方统治力也必须得到强化。武宁王时执行的对地方统治力强化措施有以下有两种状况可以重点关注:一是,向檐鲁派遣了以王族出身为中心的地方官;另一个是,将这时期荣山江流域的麦棺墓造营集团的传统墓制消灭,使中央文化往地方传播比较广范围的形成。
首先地方官派遣重用王族值得关注。“号所治城曰固麻城,谓邑曰檐鲁,如中国之言郡县也,其国有二十二檐鲁,皆以子弟宗族分据之”这里所描写的22檐鲁制是武宁王时候的事实。檐鲁制在近肖古王时第一次实施以后到熊津都邑期往檐鲁派遣的地方官不仅是豪族出身,中央的有力的贵族们也被派遣,但是到了武宁王时只有宗族与子弟被派遣了,对这点本人认为这是武宁王为了强化王权实施了王族重用政策。
武宁王即位后实施了王族重用政策,反省了东城王时期的政治状况。东城王即位后为了图谋王权安定,不仅征用了从汉城南下的旧贵族,还在锦江流域周围为基础征用了新进势力,想要在新旧贵族势力均衡下,图谋政治安定。结果东城王时相对来说异性贵族的政治比重比王族的政治比重增大了,所以武宁王才进行了改革。
三、 积极开展对南朝外交
武宁王时期积极开多方外交,广泛结盟,但最值得关注的是百济当时与中国南朝的关系在武宁王时期达到了顶峰。武宁王十二年(公元512年)百济向梁派遣使臣并且梁在521年,给武宁王授予了宁东大将军的名号。由此可见,百济在武宁王时期与南朝的交往关系开始变得密切起来,而且从当时可以体现南朝对海东诸国的册封和交流关系的梁《职贡图》中可以看出,百济的使臣位于东亚国家的第一位,这说明了武宁王时期与南朝梁形成了空前的友好紧密的关系,在南朝的外交对象中百济跃居首位。在政治上朝贡册封,经济上互赠礼物以及文化交流密切使百济和南朝形成了十分亲近且友好的关系。
四、 武宁王政治政策的影响
(一) 对百济国内的影响
武宁王对高句丽采取积极的攻击政策且多次取得胜利,极大地鼓舞了民心,顺应了民意,大大地提升了他在国内的
权威,得到了群众的支持。
武宁王对宗族和子弟的重用,只往檐鲁派遣王族,突破了东城王时期以异性贵族为中心的政治运营模式,使王族势力和异性贵族势力达到了均衡,避免了势力之间的冲突。武宁王的王族重用政策可以看做是以王族为中心的新进势力的扩大措施,实际上不仅是宗族与子弟被任命,而且将和王有血缘关系的地方首长层的宗族与子弟的关系设定范围加宽,因此可以看出对檐鲁支配权的掌握,也是稳定王权的重要一环。即武宁王把檐鲁制再整顿,贵族势力的基础解体了,被中央隶属化,中央集权力强化了。那个过程中,中央的文化急速地被扩散到地方,使中央支配集团的墓制横穴式石室坟波及到全南地方,这样看来荣山江流域的荣冠墓变为石室坟的变化是中央集权化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二) 对东亚局势的影响
到了武宁王时期,恢复了百济的国际地位。武宁王在位时期因屡次遭受高句丽入侵的威胁积极结盟共同对抗高句丽,且积极往南朝派使臣,促进交往。百济在熊津迁都以后的对外关系中,由于高句丽掌握了黄海的制海权从而妨碍其和中国的往来,对百济外交非常不利。在这样的状态下,通过文周王时的“遣使朝宋,高句丽塞路,不达而还”。这样的事实还有东城王时“见内法佐平沙若思如南齐朝贡,若思至西海中,又高句丽兵,不进”的事实等可以猜测,这时百济的国际的地位非常微弱。但是百济微弱的国际地位到了武宁王时得到了提升。梁在521年,给武宁王授予了宁东大将军的名号,但是520年给高句丽安藏王的尊号是宁东将军,魏给高句丽的尊号是安东将军。在梁代如何区分各种将军的品是非常困难的,但是比较来看,大将军的尊号比将军的尊号级高一层是无法否认的,这象征着百济在东北亚的国际社会上的地位恢复了,梁给武宁王授予宁东大将军名号的事实被记录到武宁王陵出土的买地劵中,可以看出这在当时对百济来说也是非常骄傲的一件事。
还有据史料记载,刘宋顺帝升明二年公元年,倭王致中国皇帝表文中讲到遣使时“道径百济,装治船舫”。这则记事则充分说明了百济直接促成了中日两国的沟通。到了武宁王时期由于百济国际地位的提升,加之其与中国文化交流之频繁,中国南朝的典籍、文物也有许多是当时通过百济传到日本的。也说明了武宁王时期百济促进了东亚国家间的文化交流,对早期的东亚汉文化圈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金富轼著,崔虎译.三国史记[M].弘新文化社,1995.
[2]一然著,陈蒲清译.三国遗事[M].岳麓书社,2009.
[3]丁利民.百济武宁王陵中的南朝文化因素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
[4]周裕兴.百济文化与南朝文化——以武宁王陵为中心[J].百济文化,2008.
作者简介:
金芸竹,吉林省延边州延吉市,延边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