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前教育资源配置的严重差异,造成了教育的诸多不公平现象,民办教育满足了社会和家长以及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小班化的教育模式,成长导师制的全方位导育,使得成长导师制成了民办学校的一张“名片”,成长导师制必将成为中小学的教育热点。我们重点关注成长导师思想引导、学业辅导、心理疏导、生活指导的各方面具体成功案例,以期为我校的成长导师制确立牢固的科学理论基础,探索在目前教育体制下全面育人的新举措、新方法。
关键词:寄宿制;成长导师;德育
一、 问题的提出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教育领域,教育的均衡化发展和满足不同需求成为了新时代教育的主旋律,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教育应该解决的不是“有学上”,而应该是“上好学”,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是十九大报告对于新时代教育的要求,“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我们教育的核心,以人为本就是应该满足每个学生的不同需求,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在这个背景下,湖南师范大学附属都匀湘才学校在黔南州率先实行了学生成长导师制,就是基于现在教育面对的各种困境,我校实行学生成长导师制两年来,学生的德育素质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教育质量显著提高,学生的改变带来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学生成长导师成了学校的一张“名片”,学生成长导师“在陪伴学生成长的同时自身得到了成长”,这些成绩的取得与严格的考核和科学的评价密不可分,学生成长导师的实效性研究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 我校面临的一些困境学生问题
(一) 学困生
在当前教育体制下,学生进入中学后,学科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加大,学生无从适应中学的学习,我校是寄宿制学校,学生的自我管理和学校管理的瑕疵,造成一些学生的学习困难,学生学习兴趣缺乏,在学习动机的内外驱动下,学生本人的学习愿望和家长的期待,教师苦于找不到学习的有效方法,学生本人苦恼,内心挣扎。
(二) 心理问题学生
学生的自我成长经历和家庭原因,在孩子的儿童时期,爱的教育缺失,学生接触的不良读物,青春期发育的高峰时期,学生的心理变化突变,独立意识、性发育带来的成长变化,以及手机、游戏成瘾,都让部分学生的心理出现了孤僻、易怒、人际交往困难甚至抑郁症前兆等心理问题。
(三) 留守儿童
贵州农村目前隔代抚养,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问题凸显,孩子们在儿童时期无法体会父辈孝敬长辈的家庭氛围,生活习惯、道德准则和行为习惯都存在严重的缺陷,长期与父母的分别,造成这些孩子的心理、生理都出现不同程度的发育问题,有的孩子暴力倾向明显,自我为中心,形成小团体,在校园内欺负弱小同学,易造成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另外就是学习目标不明确,缺乏生涯规划和指导。
(四) 特殊家庭学生
高速发展的经济建设带来了新的人性思考,更多成年人追求人性的生活方式,带来了现代家庭体制的复杂性,犯罪和交通事故以及离婚、家庭重组,很多孩子生活在复杂的家庭生活中,家长缺乏爱,不会爱,这些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困难,思想问题严重,缺乏关爱,缺乏指导。
三、 我校学生成长导师的特点
在制订成长导师的顶层设计时就充分结合贵州教育面临的问题,在湖南师范大学专家团队的指导下,制定了科学合理的薪资制度和奖励方案,形成我校成长导师“导学导育”“思想引导、学业辅导、心理疏导、生活指导”的工作特点,努力培养成长导师成为学校的德育骨干,育人先锋。我校的成长导师制率先进入教育改革的深水区,探索在民办教育中如何提升学校品牌和品位,提升教育质量,把之前民办学校生活老师只是简单生活护理和指导全面提升,进入学生的学校生活。我校在两年多的教育实践中,运用灵活的民办机制,在全员育人和全程育人的中心指导思想下,直面问题,发现解决问题,逐步形成办学特色,全方位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学生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以及行为习惯得到明显改观,社会反响强烈,形成我校成长导师的工作机制特点。
(1)学生成长导师队伍的选拔培训,在成长导师的队伍建设中,首先学校贯彻竞聘选拔和班主任聘任双结合,全新的教育观念是成长导师选拔培训的中心,独生子女的娇宠,使得很多老师都认为现在的孩子是越来越难教了,越来越来管了,教育的难度更大,这也对成长导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校在选拔成长导师时既重视导师的素质,更注重导师的教师专业发展,专业型的导师队伍向着研究型的教师队伍发展,教师与学生的位置更加平等,友爱、善意批评指导代替了打骂和训斥,在培训成长导师的教材选择上,在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工作目标指引下,强化爱的教育,重点实现德育回归生活,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
(2)我校学生成长导师的工作模式、程序:我校的学生成长导师工作模式重点体现在对学生的学校生活进行全方位,全覆盖工作。晨跑是6:40起床,早操管理体现师生共同锻炼,跑操环节与学生一起跑步,一起呼口号,学生进入课堂后,教师要参与听课,关注学生的课堂表现,学生的早中晚餐一同进餐,下午的第八节课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文体活动,共同参与评比,接受检查,成长导师参与积极性高,自我成长与学生的成长结合,考评方式与班级常规管理挂钩,结合出勤与绩效考核,提高民办学校教师的待遇,在培养青年教师上实现师德师风的全新理念。
四、 结论
我校成长导师的工作实效性研究充分说明,在未成年人思想教育中,如何有效实施,科学管理寄宿制学校学生,在教育学生的同时帮助我校学生成长导师队伍素质全面提高,落实“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精神,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充分发挥导师的作用,促进中小学德育隊伍整体素质的提高。真正做到“教师人人都是导师,学生个个受到关爱”,从而探索并形成一系列成长导师队伍激励机制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参考文献:
[1]徐博文.学生成长导师制的实践[J].教书育人,2016(4).
作者简介:
王应刚,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都匀湘才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