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从徽派民居的地理环境和建筑特色两方面进行讨论,探究徽州地区的地理环境对徽派民居造成了哪些影响。
关键词:地理环境;徽州民居;探究
徽州一地人杰地灵、历史悠久,具有完备且独特的文化体系,徽菜、徽商、徽剧、徽派文学等等都在国内上享有盛名。本文所讨论的徽派民居更是徽州文化的翘楚,其精巧的技艺、别致的造型、优美的意境和观赏实用的高度统一都令人赞叹不已。而徽派民居又无不与徽州本地的地理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的选址、用料、整体结构、造型和装饰等细节都能够看出自然和人类生产生活的和谐统一。
一、 地理环境
古代徽州包括今天安徽、浙江和江西的部分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气候。一年四季季节分明,通常梅雨季节在6~7月,虽然偶尔在夏秋之交也会出现干旱的情况,但总体来说降水还是非常充沛。所以徽州民居的选址多是依山傍水而居,既能够方便取水,又能依托山势很好的抵御冬季北方来的寒流,也带来了良好的日照条件。徽州民居在选址时会考虑周边的环境地势、风水堪舆等多方面因素,把民居建筑和周遭环境看做统一的整体,充分彰显了我国古典哲学中重视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智慧。
徽州位置独特,地势沿黄山向东南方向呈梯级下降趋势,连绵起伏形成了一些山间盆地,形成了惠州人聚族而居的主要场所。由于徽州耕地条件差,导致了徽州地区的商业较为发达,大量的商业交流行为深刻地影响了徽州人的心理状态、行为模式和社会习气,为徽州文化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和雄厚的基础,催生了一系列极具徽州文化的徽派建筑,如古民居、宗祠、村落、牌坊等等。
徽州多雨,植被覆盖率高,盛产杉树、松树、柏树等优质木材,连绵的山脉下隐藏的是粘土、石灰石等各类石材和桐油等天然涂料,可以说为构建徽派民居提供了优质天然的建筑材料。所以徽派建筑多是由徽州本地出产的建筑材料制造,墙基由块石垒就,外墙由青砖迭砌,灰泥接缝,灰浆粉刷,屋面覆盖黛瓦,里面主梁椽乃至楼板、内壁隔墙都用木材构建。
二、 建筑特色
徽州民居立体感极为丰富。徽州地区群山包围,而徽派民居就如同徽州地区的地形一样被高墙所环绕,个中结构和徽州地区的地理环境保持一致。灰白的民居坐落在连绵的群山之中,与远方的黛青的山峦相得益彰,潺潺的流水穿行于村落之间,水面上倒映的是忙碌于日常生活的徽州百姓,而这些平淡的时光又都融化在了徽州那淡雅的山水之中。
徽州地形层峦叠嶂、山脉绵延,主要以丘陵地形为主,平地基本上都被耕地占据,建筑用地只能占小部分。这就让徽州民居中二层楼房的情况非常普遍,外墙出短檐或者不出檐,让房屋间的排列看起来非常紧凑。同时徽派民居间的巷道偏窄,甚至出现“一道多用”,即人行道和暗式水道并存的现象,这更体现了徽派民居紧凑的特点。也正是因为如此,徽州民居普遍对于防火和防盗比较重视,常见的徽州民居外墙比较高,也是为此而考虑。
徽州民居通常整体朝向为坐北朝南,这种方向在我国各类古建筑中很常见,但徽州民居特殊在其朝向和高墙、天井等设施相结合,十分利于本地居民日常的采光和控制温度。北半球冬夏两季太阳照射的角度不一样,夏季太阳照射到坐北朝南的房屋时,阳光不容易照射到室内,能够有效地防止室内温度变高;而到了冬季,因为太阳高角度小的缘故,阳光可以充分照射进屋内,帮助屋内温度的升高。同时徽州地区夏季的风向多为东南风或者南风,进入室内后穿过天井和后门就能形成过堂风,在带走室内湿气的同时还能降温;冬天的时候风向为偏北风,这时候高墙又能有效地阻止冷风的进入,有利于保持室内的温度。
徽州地区降水充沛,排水和防潮始终是徽派民居所要注意的大问题。徽派民居的外墙通体白灰,就是因为徽州居民在外墙粉刷上了防潮抗腐的灰浆。民居内部是以木结构为主,整体架构在石基的基础上,不会与地面直接接触,避免了湿气对木材的侵蚀。而天井能够保证室内与外界的实时通风,很好地发散了室内的沉积的湿气,保证了空气的流通。
就单体建筑功能而言,徽州民居还可以分为主体和附庸两个部分。在空间模式上,受儒家观念影响,徽州民居主体部分由“一明两暗”的三合院基本单元构成。平面呈“凹”型,沿中轴线堆成,各空间单元围绕着天井布置。在村落群体组合上,徽州古民居的主体部分以基本单元中天井的存在为坐标,可以向周边多方向扩展。除了主体部分的拓展,徽州民居的附庸部分(厨房、储藏室等)依据周边不规则的地形环境布置,充分适应主体部分与其他民居、巷道环境之间的空间衔接,满足实际居住需求。可以看出,徽州民居建筑基本上是由主体的标准化模块和附庸部分的自由化模块相结合形成,适用于徽州地区的实际居住条件。徽州民居就以这种普遍的存在方式,在有限的空间内架构布局,创造出温馨的宜居环境。
总之,地理环境是人类生产生活的基础,古代民居又是古代人民劳动智慧的结晶,进一步挖掘古代民居和地理环境的关系,就能更好地体会古人的思想和文化、深入了解他們所处的时代背景。这样既能够收集和整理古代文化,也能够为我们今后的建筑发展提供借鉴和指引。
参考文献:
[1]刘俊.气候与徽州民居[D].合肥工业大学,2007.
[2]王光明.浅谈徽州民居[J].建筑学报,1996(01):55-60.
作者简介:
石振欢,湖南省长沙市,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