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美国教育学家杜威先生说过这样一句话:你可以将一匹马牵到河边,但你绝不可能按着马头让它饮水,这句话道出了数学学习的灵魂在于主体探究。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也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因此在课堂上要特别注意教学方法。
关键词:数学;教学方法;因材施教
我们在一线的老师都知道,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因素是多方面的,有客观的、有主观的。客观的因素除学生自身的生理和智力外,还有心理上和学习上的困难。那么,我们如何从小打下坚实的数学基础,究竟什么样课堂教学才适合新一代的学生呢?
教师不是机械传递知识的简单工具,在教学中教师只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学生才是真正的学习主人。他需要掌握具体的学习方法,单纯地灌输给学生是行不通的。根据学生心理特点,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我浅谈一下自己在教学中的具体做法。
一、 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诱导学生参与学习
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把学习引入一种与研究未知问题相联系的气氛中,把学生的思维带入新的情境中来,使学生意识到问题是客观事实的存在,同时在心理上造成一个悬念,处于“心求通而不得,口欲言而未能”的最佳心理状态,从而开动脑筋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教学时教师可以从学生喜欢的、最感兴趣的实例、实物、实情入手,设计谜语情境、故事情境、游戏情境、动画情境、生活情境等,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动的生活实际内容联系起来,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如教学“加减法的关系”时,从学生身边的事物或情景引出问题,可以用学生熟知的事物来进行教学:(1)7支铅笔,5支铅笔合起来几支?列式:7+5=12(支);(2)12支铅笔,拿走5支,还剩几支?列式:12-5=7(支);(3)12支铅笔,拿走7支,还剩几支?列式:12-7=5(支)。以此简单的事例,来引出加减法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 在新课教学时,顾全大局,因材施教,针对个体差异,让学生感到能学,提高学习积极性
进行数学教学时,针对不同的学生,适当降低知识点,让学生都能跨进新知识的大门,让学生感到自己能学,不管是优生还是差生,他们都是班集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的效果要依据整体效果。主要要顾及学生的反应。上新课时,把进度放慢些,让学生理解新知识的内容。并掌握教学的重难点,在练习中让成绩好的学生全面掌握,差点的学生不作具体要求。对有知识点的,也可也在单元复习或总复习中加深和拓展。例如:在加减的关系教学中,有的学生对算式中的关系都是张冠李戴,怎么能在后面的教学中灵活运用呢?这就要求学生必须掌握好它们之间的关系,比如:51-()=25,51-()=26,()-25=26。只要加减法之间的关系熟练了,就能得心应手。
三、 注意课堂有效的提问,指导学生探究存在的问题
课堂提问的难度应适中,不宜过难,否则会使学生丧失学习信心,无法保持持久不息的探究心理,从而使提问失去价值。在数学学习中有时会遇到思维难度较大的内容,要学生一下子得出结论难度较大。教学时,我们可以把这些难度大的问题,循序渐进地分解成几个适合学生回答的“小问题”。这一个个小问题围绕着同一个知识点,由浅入深,相互联系,使学生的思维按照一定的层次向纵深发展,从而对新学知识有一个整体的正确的认识。例如:在教学“乘法分配律”时,先引导学生区分乘法结合律与乘法分配律的特点,多进行对比,在教学乘法分配律之前,有的学生对乘法结合律能很好地运用,一旦学了乘法分配律,就混为一谈,而且经常发生类似的错误,该用乘法结合律,他要用乘法分配律。比如:(40+2)×25与(40×4)×25这种题学生特别容易出现错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可以进行一些对比练习,还要提出一些问题来进行区别。然后提问:1. 第一个算式和第二个算式有什么区别?第一个该用哪个定律,公式是什么?2. 第二个该用哪个定律,公式又是什么?3. 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为什么?什么时候用乘法结合律?什么时候用乘法分配律?
另外教师在实施有效的课堂提问时,还应具有机敏的应变能力,对于课堂中出现的“意外”,要及时调整自己的课前预设,不断调控教学程序,灵活恰当地进行追问,使问题问得明白,从而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有效地参与数学学习。
四、 不同程度的练习,特别是课堂练习尤其重要,它能及时反馈给老师,学生对这堂课的内容掌握了多少,还存在哪些问题,还能起到巩固的作用,让每个学生都有成功感
给学生充分的发挥空间,就能获得思维的火花,同时体现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合作发现,体验成功,健康发展的教学思路。充分给学生自主机会,鼓励学生进行不同程度的练习,这样,人人都能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比如:运用对比练习(40+4)×25与(40×4)×25,就能把乘法分配律和乘法结合律更好地区分开来,以至于在后面的练习中能熟练运用,既巩固了定律,又能灵活运用。
无论哪一种教学方法,教师都必須遵循认知规律,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在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前提下,善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获取知识。老师们光有真情和真心不够,还必须时刻牢记自己的责任,做一个智慧型的老师。给学生一方空间,让他们去宣泄;给学生一份权利,让他们去选择;给学生一些机会,让他们去体验,去创造。一切都让学生自己做主吧!让我们的教学设计更开放些、“简单”些,让课堂多一些留白,多一份晃动,多一些生成,便多了份精彩。
参考文献:
[1]亓振.浅谈数学教学方法[N].莱芜日报,2011-09-03(004).
[2]董建华.浅谈数学教学方法的改进[N].商洛日报,2013-10-22(003).
作者简介:
何培英,四川省宜宾市,四川省宜宾市屏山县书楼镇石岗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