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祺雯
痛经是不少女性每月必经的噩梦,轻则下腹部痉挛性疼痛,严重时甚至晕厥。为缓解痛经,喝热水、泡红糖、止痛药齐上阵,但效果却不理想。不同时期的痛经,机理各不相同,对“点”下药,才能事半功倍。
中医认为,女子以肝为先天。肝藏血,主疏泄,与月经和排卵功能关系密切。经前若有不适,如双乳胀疼、乳头刺痛、腰酸痛等,都可以归为肝气不舒。
女性由于经、孕、产、乳常常伤及气血,肝失所养,也会导致肝失疏泄。此外,女性大多家务劳累,且心思细腻,易受情志所伤。精神压力易致肝气郁结。因此,舒肝理气是经前不适的首要调理原则,可从以下4点着手。
少食肥甘厚腻。饮食少吃肥甘厚腻的食物,多吃些芹菜、茼蒿、西红柿、萝卜、橙子、柚子等能疏肝的食物,还可以用百合煲粥喝。如果觉得效果不好,可到正规医疗机构诊断后,在医生指导下服用加味逍遥散,疏肝理气、健脾养血。
泡花茶。玫瑰花、月季花都有舒肝理气的作用,平常不妨多泡花茶喝,养肝通经的同时还能养颜。
按膻中穴和太冲穴。日常按膻中穴(两乳头连线的中点)和太冲穴(脚背第一、二跖骨结合部位之前凹陷处),并前后滑动,按摩20分钟,有疏肝理气的功效,同时可增强肌体免疫力。
调畅情志。情志发于五脏而主于心,受臟腑气机调节。因此,保持心情舒畅愉快、心态平和是疏肝的一个重要途径。女性经期尤应保持情绪稳定,避免激怒。
月经期间出现的痛经,多是施行不畅所致。主要表现为行经期间小腹胀痛、乳头触痛、心烦易怒、经量少等。因为血的运行是靠气推动的,瘀血的形成还和经前期的肝气不舒(气滞)有关。因此,治疗应以活血化瘀为主,平时可以试试3个方法。
吃点益母草。取益母草、红糖适量,泡水、煎服均可,代茶饮。如果不习惯益母草的味道,可用玫瑰花、丹参代替。
注意保暖。平时穿衣尽量不要露肚脐、腹部等部位,尤其在换季时。
做艾灸。艾叶具有理气活血、祛除寒湿的功效。艾灸能刺激局部穴位,使局部毛细血管扩张,增强血液和淋巴循环,促进瘀滞消散。自行艾灸时,可以使用方便安全的温灸盒,具体操作方法:将艾灸条悬放在灸盒的给药口处,点燃,再把灸盒放在肚脐下方,距离皮肤2~3厘米,每次20分钟左右。
另外,为大家推荐一款药膳:马齿苋荷包蛋。取适量马齿苋,加水煮开,放入鸡蛋,熟后直接吃即可。由于马齿苋性寒,所以宫寒、体质虚弱、怕冷的人慎用。
临床上,不少女性经期后脉象大多比较弱,气血两虚的也大有人在。这并不代表有病,只是一种正常生理状态。不过,如果不加重视,长此以往会形成气血虚弱体质,主要表现为经期小腹绵绵作痛、月经量少、时间短、色淡质薄等。同时,脸色通常暗黄无华,伴有精神疲乏、食欲不佳等症状。因此,经后应以补气养血为主,甘味食物、按摩、泡脚都能有所帮助。
多吃“甘”物。中医认为,气血从五谷演化而来,食疗是最佳选择。平时可以多吃红枣、猪肝、当归、红豆等甘味食物,不仅能提供身体所需能量,也是补气血的最佳食物。
常按摩三穴。关元(肚脐下3寸处)、血海(大腿内侧,膝盖骨肉侧上2寸)、三阴交(小腿内侧,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等是调理女性气血、治疗月经不调的关键穴位。痛经时不妨多揉揉,每次3分钟左右。
睡前温水泡脚。中医强调,“寒从脚起”,建议每晚睡前用40℃左右的温水泡脚,促进气血运行、舒筋活络,也可以在泡脚盆里撒一些小的鹅卵石,一边泡脚,一边用脚踩。
再为大家推荐两款药膳:
1.养血止痛粥。取黄芪20克、当归10克、粳米100克、红糖适量。黄芪、当归加水煎15分钟,去渣留汁,放入粳米煮粥,快熟时加入红糖即可。
2.阿胶乌鸡汤。取阿胶适量、乌鸡1只。先将阿胶放入炖盅,加水煮半小时,再放入乌鸡炖2小时,调味即可服食。阿胶和小米、大米一起煮粥也行。
需要提醒的是,中药治疗痛经必须辨证治疗,分清致病原因,在医生指导下用药。肠胃功能不好或体质虚寒的女性,经前和经期应忌食生冷寒凉食物,如冷饮、凉拌菜、螃蟹、梨、柿子、西瓜等,以免加重痛经。经期还应少喝咖啡、茶、可乐,少吃巧克力等含咖啡因的食物,切忌饮酒。注意经期卫生,保持外阴清洁。适当做些舒缓运动,以防久坐不动导致气血循环变差、经血运行不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