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淑燕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描绘了质朴美好的农村生活景象。乡村的安逸的环境也是人们向往的生活方式与生活环境之一。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为将我国建设成为环境友好型、社会资源节约型,乡村新环境的建设成为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乡村园林景观建设则是行之有效的途径。
从中国目前现存的园林来看,不少传统乡村园林均具公共园林的性质。如江南水乡古村李市,主要为接近方形的街巷网布局;传统村落是建立在农耕经济与天人合一思想,它强调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的一种共生关系。
大多数传统的乡村园林蕴含着比较深刻、浓厚的乡土文化内涵。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耕读文化的道德价值趋向较为普遍,可体现出高尚与超脱,可为古代的知识分子提供一种精神寄托,以发挥出陶冶情操、追求独立意识的作用,也可为平民百姓的子弟提供通往成功的大道。在园林的作用下,传统的乡土文化得到有效的保护,并
且随着社会文化的前进,其发展不断变化,同时又反过来对园林景观建设发挥着教化和引导的作用,可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保持和发扬民族精神。
对于传统乡村园林,其在造园的过程中,应做到顺应自然、因地制宜。传统乡土园林设计时还应表现在就地取材与当地的建筑在形式与色彩相一致上。一是就地取材。 二是建筑的形式与色彩与村落的民居建筑相一致,以保证园林符合当地的地方传统特色,促使乡土气息更加浓郁。
目前,农村的发展模式较为单一, 新建的村落并没有自己的特色,显示出平庸无味、大同小异等特点。许多地区的乡土文化景观压力越来越大,传统的乡土特色景观正逐步消失。
以“现代化”为表征的“福特式”生产生活模式深刻影响了人类生存的基本物质环境。当前人们生活的主流价值取向是统一、规范、批量化,产生的直接结果就是特色危机、多样性缺失、本土性缺失。目前,全国有 63.46%的村庄已经编制了村庄总体规划,但总体规划水平依然较低,主要问题在于村镇总体布局大多千篇一律。
当前,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各地呈现出高速集聚的趋势,乡村正在逐步地瓦解,传统的乡村文化也在不断地衰落。目前大多数乡村建筑形式模仿城市类型的住宅或是别墅,在乡村经济条件的限制下,过分注重建筑的功能和利用率。忽略了观赏性、地方特色和个性。
我国现阶段广大农村农业现代化程度仍处于较低的水平,大部分农村普遍沿袭着传统的生产模式,这就使农村的住宅与城市居民住宅在功能上有着很大差异,因此新农村建设规划时必须考虑住宅与堆场、晒场、仓库等结合起来,最大程度保证农业生产的集中和高效。然而眼下新农村建设由于过分热衷于效仿城市建设,导致与农业生产以及农民特有的生活方式相脱节。
缺乏科学规划的乡村建设上,使得乡村景的观结构不平衡,布局不合理,难以形成健康的生态系统。资源的不合理以及过度的开发利用,是最严重也是最迫切的一个问题。人们往往花很大的力气把原本美好的自然生态的环境改造成看似规则的样子。殊不知,地块原始的特征、特有的地形地貌动植物群落是最珍贵的资源财富,是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后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而人为的破坏往往是不可逆转的。一切设计要在这个大的原则下进行,严格控制进行设计改造的范围内。保护地块的特征不受破坏,保护乡村生态景观。
景观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由多种生态系统组成,具有一定的结构和功能。景观也是一种载体,可对自然与生态系统进行融合。要达到整体最佳状态、实现高效优化利用,应该运用多学科知识综合考虑景观规划与设计。应把农林复合经营的概念引入乡村景观规划中来,使园林景观规划结合生产,帮助农民走上致富的道路。如在选择树种时,应优先对树种的生产功能进行综合考虑,并应达到景观与生产的统一,可通过密植间伐等方式。在地被植物的选择上也要注意植物的药用价值和使用价值。
根据生态学原理要求,在对符合生态要求的景观规划进行设计的过程中,人们应该在环境容量范围内控制自然的介入,保证基本畅通的物质与能量,营造满足人的需求又不破坏自然的场所。在乡村园林景观的造园中,在文化的交流、人际的交往等方面也应该体现着浓浓的生活气息。而合理的乡村景观规划可以使乡村充满勃勃生机。规划乡村园林景观应综合当地具有特色的文化传统因地制宜,吸收这些传统历史文化精髓,并通过景观影响人,提升村民的生活质量和精神境界。
在对乡村景观进行规划设计时,应结合当地的民风、民俗,运用多种造景手段对核心性景观重点美化,突出重点。景观规划设计中还应注意节约成本减少投资,充分利用当地的植物和文化元素来构成元素,如灌溉用的水车经过景观层次的再设计可以成为乡村中的景观小品。村中的池塘、河流、学校、公共活动场地等,由于其自身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条件较好,易于成景,因此是绿化的重中之重。在村落周围应留出或植造大片林地,一可游憩,二可强化边界效应,三可为当地的野生动物提供栖息的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