砺锋
《梁家河》生动再现了习近平总书记青年时代插队七年的辛勤劳动、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从书中我们体悟到他与陕北人民同甘共苦、水乳交融的深情厚谊,感受到他刻苦学习、毫不懈怠的奋进精神,也仿佛真实触摸到他当年留下足迹、而今无比眷恋的山山水水。作为一名青年党务干部,虽然不能重新经历总书记当年吃过的苦、受过的累、干成的事,但一定要“留住身上的泥土味”,去“五味”,做“五人”,不辜负这个伟大的时代。
一是去一心为己的自私味,做为民服务的人。总书记对梁家河人民饱含深情。作为普通一员时,和大家吃住一起,因为能力强当上了村书记,成了整个村子的带头人,更是办铁业社打农具、修农具,开代销店提供生活必需品,建甜水井解决饮水问题,办扫盲班带领大家认字读书,自己还主讲中外历史、人文地理,一心为民办实事,在梁家河做了他能为老百姓做的一切。总书记讲:“我所记得的,是他们曾经无私地帮助过我,保护过我,特别是以他们敦厚朴实的品质影响着我,熏陶着我的心灵。”为人民办实事,就要从心底热爱我们的人民,把百姓搁在心里、当成亲人;要想办法了解党情国情社情,知道百姓喜怒哀乐并换位思考;要把为人民服务落实到治国理政实践中,贯穿到谋划工作、制定政策、解决问题中,绝不能“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
二是去干不成事的迂腐味,做百折不挠的人。总书记在梁家河建淤地坝,挖沼气池,面临种种思想、环境和技术上的困难,他毫不退缩。为了让乡亲们能用沼气照明、做饭,他想尽办法,成功解决了池子建在哪里、材料怎么运输、石灰怎么烧制、池壁怎么防漏等一系列问题,打破了“沼气不过秦岭”的谬言。梁家河刘永耀讲,总书记“看得远、想得深、办法多,让他彻底服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成效卓著,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我们要在党中央统一领导下,落实管党责任,夯实支部基础,紧盯作风问题,严格纪律要求,不断提高机关党建质量。
三是去吃不了苦的娇贵味,做节俭修身的人。总书记讲:“七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对我的锻炼很大,后来遇到什么困难,就想起那个时候在那样困难的条件下还可以干事,现在干吗不干?你再难都没有难到那个程度。”总书记讲,到了陕北要过跳蚤、饮食、生活、劳动和思想“五关”,他没有被艰苦的勞动和生活压垮,而是努力奋斗,刚干活时挣6个工分没有妇女高,两年后拿到壮劳力的10个工分。现在我们工作在机关,各方面条件不知道要比总书记插队时好多少倍,尽管还有这样那样的需求,但首先应知足、惜当下,既要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又要扛起工作重任,还要自觉加强党性锻炼,炼就“金刚不坏之身”。
四是去不求上进的暮气味,做勤学苦学的人。总书记一直高度重视读书学习。在梁家河人的印象里,总书记常看砖头一样厚的书,吃饭时在看,放羊时在看,晚上点着煤油灯在看,贯通古今,涉猎中外。“学者非必为仕,而仕者必为学”,我们现在干机关党建工作,关乎广大党员干部的政治立场、理论素养、工作作风和遵规守纪,要紧紧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个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把握精神实质;密切联系工作、学习和生活实际,反躬自省、固本纠偏;坚持理论指导实践,不断提高工作水平。
五是去心猿意马的浮躁昧,做执着坚守的人。1969年起,约有2.6万多名北京知青到延安插队,15名知青分到了梁家河。之后几年,通过应征入伍、招工进厂、推荐上大学等方式陆续离开的青年越来越多,而总书记不仅是梁家河大队插队知青中走得最晚的,也是延川县乃至整个延安地区北京知青中离开农村最晚的极少数人之一。看着身边的伙伴一个个离开,总书记却不急不躁,1974年初不仅入了党还当了大队书记,直到1975年清华大学开学前夕,还在忙着村里的事,这是一种怎样的执着和坚守。我们要深刻感悟总书记知青岁月中的坚定、从容、忍耐、坚韧,全面落实十九大提出的新时代党的建设的“总要求”和八个方面重点任务,持之以恒、久久为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