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陶渊明的隐逸思想

2018-07-13 09:02张晓敏
北方文学 2018年14期
关键词:独特性陶渊明

张晓敏

摘要:陶渊明的隐逸思想兼收儒道合理成分,与时代风尚相关,又有个人的革新和创造,具有鲜明独特性,主要表现在其思想的复杂性及隐逸生活的多层面性。

关键词:陶渊明;隐逸思想;独特性

陶渊明的一生主要是在家乡过着隐居生活,在绝意仕进躬耕田园之前,他曾有过五次出仕,每次为官时间都很短,统共不超过三年。隐逸是陶渊明最具有个性特征的行为,也是其诗歌吟咏的重要主题,他的隐逸特异于世,有着鲜明的独特性,主要表现在其思想的复杂性及隐逸生活的多层面性。

一、陶渊明隐逸思想的渊源

陶渊明的思想是宗儒还是宗道,历来研究者众说纷纭。陆九渊将他归入儒家,“李白、杜甫、陶渊明皆有志于吾道”(《象山全集》卷三十四),朱熹把他归为道家,“渊明所说者庄老”(《朱子语类》)。葛立方把他归为佛家,说他是“第一达摩”(《韵语阳秋》)。从诗文、行踪及其所处的时代环境来看,陶渊明并不是单纯的儒家或道家隐士,他的隐逸思想既兼收儒道合理成分又有个人的创新发挥。

中国文士传统的隐逸思想源于《周易》,《遁》卦指出,君子在不得时的时侯应隐遁,以远祸全身。《周易》的隐逸思想以手段式的待时之隐为其主要方面,而以目的式的适性之隐为次要方面。前者与儒家尤其是孔孟的隐逸观非常接近。后者和道家老庄的隐逸观比较一致。[1]儒家思想虽然一直倡导积极入世,但并不反对以求精神安宁、保持操守的隐逸。道家的隐逸是彻底性的,否定现实社会,顺应自然、追求自由。儒道隐逸观都对陶渊明的归隐有着一定的影响。陶渊明一生所处的时代是乱世,战争频仍,祸乱迭起,民不能聊生,士不暇自保,民族矛盾、阶级矛盾、统治集团的内部矛盾空前尖锐。在几仕几隐后,他终于清醒地认识到这是一个大道不行的昏昧时代,儒家的思想告诉他隐遁才是明智之举。然而陶渊明的彭泽辞官归田又是彻底的隐逸,深深地打上了道家的烙印。以往隐居时,他还在等待出仕的时机,此次归隐是“杜门不复出,终身与世辞。”(《饮酒》(其十一))這继承了道家顺应自然、注重个人自由的精神。

陶渊明的隐逸又与时代风尚密切相关。魏晋时代,天下多故,隐逸精神得到空前高扬,士人皆视隐逸为高尚之事。陶渊明的家族就有着这样的传统,其外祖父孟嘉淡泊功名、追求自然,其父“淡焉虚止,寄迹风云,冥兹愠喜”(《命子》),其叔辈陶淡“于长沙临湘山中结庐居之,养一白鹿以自娱(《晋书·隐逸传》)”。时代风尚和家庭环境对陶渊明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在田园生活中,陶渊明将儒道思想融合互补,既重视个人品节,又推崇道家的自然之旨,有着及时行乐的倾向。田园生活中让他感到愉悦,但“一心处两端”常常使他处于矛盾状态,“心中纠结着一个未能免俗的情结”[2],承受着功业无成的焦虑和痛苦,《杂诗》(其八)云:“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透露出人生失意的悲哀无奈。他的生活时常处于贫困状态,“贫富常交战”的结果是“道胜无戚颜””(《咏贫士》)。在儒家固穷守节的思想观念支撑下,陶渊明做到了安贫乐道,“宁固穷以济志,不委屈以累己”(《感士不遇赋》),不肯接受江州刺史檀道济馈赠的梁肉。

二、陶渊明隐逸思想的独特性

两晋时代玄学盛行,儒玄双修之学风变得普遍起来,隐士身上多呈现出儒道兼容的思想面貌。仅从继承、融合传统儒道精神来看,陶渊明的隐逸似乎未必就高出他人,他之所以杰出,除了品格高洁,最重要的是他对儒、道思想都进行了合理的改造创新与发展,“从而使得其隐逸实践与人生境界呈现出整体性的、独特而鲜明的文化个性与创新精神。”[3]其独特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隐不必“避地”。对于隐居环境,道家和儒家都没有具体明确要求,陶渊明虽然鄙夷“俗中愚”,但决不离群索居,他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了平和、独特的隐居方式,将田园作为了栖息地养真求道,“心远”便无所谓“避地”,富有诗情画意的田园生活给陶渊明带来了精神上的满足和快乐。

其二,以力耕为乐。以耕为隐,古已有之,如陶渊明尊崇的长沮、桀溺、荷蓧丈人等高士都是道家先驱人物,《庄子》中的许多隐士都以务农为生。道家的躬耕,是为了顺应自然,消极待世。而儒家传统一向鄙视劳动,在晋代门阀制度下,“士大夫耻涉农商”(《颜氏家训·勉学》)。陶渊明却以劳动为乐。他认识到农业劳动的深刻意义,形成了自己的劳动观念:“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孰是都不营,而以求自安”(《庚戌岁九月中西田获早稻》)?“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移居》其一)。田间劳动虽然很苦,但少了官场尔虞我诈,你争我夺的烦恼,陶渊明自甘其苦,赋予了农耕生活更为丰富的内容、更加迷人的情趣。

其三,对现实不满。隐居不能使陶渊明真正遗忘世事,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常使他产生强烈的不满情绪,指出“羲农去我久,举世少复真”(《饮酒》其二十),“真风告逝,大伪斯兴”(《感士不遇赋》)。他勾画了“春蚕收长丝,秋收靡王税”的“桃花源世界”(《桃花源诗并序》),这个社会即他向往的上古淳朴社会和三代的盛世,“桃花源”是陶渊明归隐后新的人生理想、社会理想的寄托,是他思想发展的结果,也是他为全社会受压迫剥削的人寻找幸福自由所做出的尝试。陶渊明的“桃花源”理想,既是对道家弃圣绝智思想的发展,又是对儒家强调民本、重视民生、重视社会稳定等观念的改造、革新。

参考文献:

[1]霍建波.宋前隐逸诗研究[M].人民出版社,2006年12月版.

[2]罗宗强.玄学魏晋士人心态[M].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3]吴怀东.陶渊明隐逸思想之继承与创新[J].宁夏师院学报,2007年第3期.

(作者单位:郑州师范学院)

猜你喜欢
独特性陶渊明
你好,陶渊明
素心人陶渊明
陶渊明:永恒话题与多元解读
《娇红记》中飞红形象的独特性
中国古典舞的表现风格及把杆训练的独特性
陶渊明的隔世情怀
不为五斗米折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