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燕英
农业职业经理人是经过教育培训达到相应条件,专业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组织者和领头人,更是新型职业农民的升级版——农业CEO。其培育不应是单纯的培训,而应坚持市场化为导向,职业化为方向,延伸工作链条,建立包含人员筛选、培训教育、认定管理、资金保障等内容的培养制度体系。
农业职业经理人培育对象应按照“个人自荐、乡镇推荐、农业部门审核”的程序,广辟来源,择优遴选。
1、农业经营主体。在专业大户、家庭农场成员、农民专业合作社骨干、农业企业骨干,以及种田能手、养殖能手、农机手中挑选。这类人员是农业职业经理人队伍的中坚力量。他们活跃在农村农业第一线,具备丰富的农业生产实践经验和一定的产品营销手段,与“三农”有深厚的感情。
2、村组干部。在贯彻落实党的农村各项方针政策中,村组干部既是推动者、组织者,更是实践者,引领着农村发展,服务广大农民群众。他们熟悉农村,关注农业,了解农民,具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沟通协作能力,是农业职业经理人队伍的推动力量。
3、有意投身农业事业的人员。部分城镇居民、返乡农民工、大中专毕业生、复员转业军人等,他们热衷并热爱农业,愿意参加培训、提升自身能力,有一定的农业生产经营能力,是农业职业经理人队伍的新生力量。
对培育对象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经常性的教育培训,提升综合素养、职业技能和经营水平,是建设农业职业经理人队伍的重要举措和关键环节。
1、新增人员培训。以有意愿进入农业职业经理人队伍,但尚未取得农业职业经理人证书的“三类人员”为重点,按公共课、专业课、实训课开展培训,培育符合基本条件的农业职业经理人。公共课包括农业政策、农业法律法规、农产品市场营销、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信息化知识等;专业课包括园艺、畜禽(含水产)、粮油、农机等相关知识及发展方向;实训课组织学员到生产规模较大、产业布局较好、现代化水平较高的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或农业示范园区进行实训。
2、知识更新培训。以已取得证书的农业职业经理人为培训对象,实施素质提高和能力提升培训。选择服务意识强、有实力、有经验的高等院校或科研院所作为培训单位,采取理论培训和实践学习相结合的方式,从现代农业技术、“互联网+”、农业品牌打造、农业社会化服务、一三产业融合发展、农业创新创业等方面切实提升农业职业经理人的综合能力,培养“扎根农村、服务群众、引领发展”的产业带头人和产业振兴引领人。
3、学历教育培训。鼓励已取得证书、且有意愿系统学习农业经营管理技能、提升自身学历水平的农业职业经理人,参加相关高等院校举办的农业职业经理人方向的大专学历教育。采取“产教融合、模块教学、半工半读”的现代农业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掌握国家政策、熟悉新农村建设和经济管理技能,能够胜任工作岗位的“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能创业”的农业职业经理人。
农业职业经理人证书是表明农业从业者具有从事农业职业经营管理这一职业所必备的学识和技能的证明。目前全国并没有统一标准和规范进行等级的认定,主要由各地依据本地区农业发展实际情况自行制定标准和颁发等级证书。如四川省成都市是由各56区县农业主管部门牵头联合财政、人社、科技等部门,按照全市统一的等级评定标准组织考核和颁发证书。
1、初级。根据年龄、文化程度、上岗年限、管理水平、农业收入等条件,按照自愿申请、提交材料、资料核实、组织评定、颁发证书的程序进行农业职业经理人初级评定。初级评定是农业职业经理人队伍扩充的关键环节,参加初级评定的农业从业者应先参加农业职业经理人新增培训并获得培训合格证书。
2、中级。原则上应具备农业职业经理人初级资格达到一定年限方能评定中级。该类人员在农业科技的应用、示范和农业经营管理能力上要优于初级人员。参加中级评定的农业职业经理人应主动参加农业职业经理人知识更新培训。
3、高级。原则上应具备农业职业经理人中级资格达到一定年限才能评定高级。高级农业职业经理人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较大的经营规模、较高的管理水平和优秀的工作业绩,是农业先进技术的示范者、农业产业化的引领者。
在培育农业职业经理人的环节要点中,政府层面的组织管理和经费保障必不可少,直接决定着农业职业经理人队伍的建设质量。
1、重视组织领导。各级政府应高度重视农业职业经理人培育工作,农业主管部门要充分发挥牵头协调作用,联合财政、人社等部门,加强部门联动,利用优质培训资源,开展人才遴选、教育培训、认定管理工作,结合地区实际制定扶持政策,建立服务机制,为农业职业经理人培育构建完善的制度体系。
2、重视队伍管理。重视农业职业经理人人才库建设,从年龄、产业、专长、经历等方面进行信息录入与更新。实行动态管理,分别对初级、中级、高级农业职业经理人的在岗情况、经营规模、工作业绩等依据相应标准进行动态考核,并予以维持、提升、降低或取消等级。建立退出机制,对农业职业经理人出现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违法违规、失信等问题,可从队伍中清退。
3、重视资金投入。除中央财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项目资金外,专项培育资金的投入、涉农资金的整合利用,对培育农业职业经理人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尤其是专项资金的长期、稳定投入,有利于建设完备的教学实践基地,开展新增、更新和学历培训,兑现相关扶持政策,实施培育追踪服务,为农业职业经理人培育提供坚实的经济基础。
总之,在农业职业经理人队伍的建立、稳定、发展和壮大上,具备实践基础的新型培育模式,正初显成效。农业职业经理人培育工作起步较晚,相关举措正在逐步完善中,成熟的经验仍需通过探索和总结才能得出。相关部门和从事人才培育的工作者必须对其加以深层关注,确保人才培养更富多元性和针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