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保定市安新县水产畜牧局,河北安新 071600)
副猪嗜血杆菌病是由副猪嗜血杆菌(HPs)引发的猪类传染病。临床主要表现为纤维蛋白性多发性浆膜炎、关节炎以及脑膜炎,是一种严重威胁猪的生命的疾病,给养猪户带来巨大损失。副猪嗜血杆菌病近些年来的发病概率呈现逐年递增的态势,引起养猪行业的重视。副猪嗜血杆菌病多发于出生两周到五周的仔猪,仔猪断奶前后、保育期间是该病的高发期。猪感染该病后治愈后往往会留下严重的后遗症,如公猪跛行,母猪流产。如今,副猪嗜血杆菌病已经成为全球养猪行业面临的主要猪类的细菌性疾病之一。因此,有必要摸清该病的发病机理,临床症状,找到诊断、治疗、预防的方法。
该病是由副猪嗜血杆菌(HPS)引发急性传染性疾病。发病初期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猪食欲不振、虚脱、发热、呼吸不畅、关节肿胀、跛行、运动不协调、颤抖等,可造成病猪死亡,而耐过型猪的症状主要表现体毛粗乱、呼吸困难、咳嗽、生长发育缓慢等。繁殖期的母猪症状不明显,而两周到八周的仔猪则会呈现出明显的疾病症状。类似于猪呼吸道疾病,副猪嗜血杆菌病的病例主要可分为急性、慢性两种。一般主要是慢性病例。急性病例主要表现为猪体温升高,可达4l℃,精神萎靡、食欲不振、咳嗽、呼吸不畅、鼻孔有黏液,肢体动作不协调,跛行、颤抖等,发病三天左右即死亡。急性病猪存活后将留下后遗症,即公猪跛行、母猪流产、仔猪呼吸道症状、神经症状等。慢性病例一般来自于急性病例的转化,发病的猪体型瘦小,体毛粗乱,无光泽,皮肤泛白,腹式呼吸,咳嗽,关节肿大,病情严重时可表现为无法站立、耳朵发绀,皮肤发红,小部分病猪猝死。
结合临床症状以及剖检变化等能基本诊断出副猪嗜血杆菌病。副猪嗜血杆菌细菌的分离培养是诊断该病的关键。然而副猪嗜血杆菌的生长环境要求很高,且发病大于24h候难以分离出副猪嗜血杆菌。目前,一般使用牛、马、羊的新鲜血液作为制作细菌培养基,形成约0.5mm的灰白色透明菌落。将病猪的病料放在TSA培养基中接种,在37℃的环境下,培养48h之后挑选单个菌落进行培养,将可疑菌的单菌落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垂直划线在没有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的血平板上,在37℃的环境中培养24~48h,假如观察到“卫星现象”,同时未出现溶血现象,就可以初步做出诊断。
当确定猪只患上副猪嗜血杆菌病或观察到猪只有明显临床症状时,可以使用百特克喘、血虫清,按照0.2ml/kg·bw用法分别进行肌肉注射,同时使用药物实施猪群疾病预防,对整个猪圈进行消毒作业,并及时隔离患病猪只。在病症发展前期可以用100g多利、100g阿莫西林各100g与500kg勾兑,混合到猪饲料中给猪群施药,用100g 20%的氟本尼考、100g磺胺六甲氧嘧啶与250kg饲料混合投喂猪群,连续投喂五天。当病情发展较为严重时,避免使用平时常常投喂的抗细菌药物,消除细菌产生抗药性的可能。可以使用100g电解多维与100kg水混合,100g阿莫西林与500kg水混合,拌在饲料中给猪群投喂。使用200g多西环素、200g磺胺六甲氧嘧啶、100g利巴韦林混合在饲料中投喂猪群,连续投喂7d。在病猪痊愈后的康复期内,合理添加黄芪多糖,防止继发病毒性疾病感染。
预防措施包括改善猪舍卫生条件,严格做好疫苗接种。对平时的猪群饲养工作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减少病原菌。副猪嗜血杆菌为条件性致病菌,因此,要减少应激因素的影响,如减少猪群流动,降低饲养密度、杜绝混养等,能够显著降低副猪嗜血杆菌病的暴发概率。母猪通过疫苗接种进行预防,仔猪通过使用抗生素进行预防。用自家疫苗,最好分离到副猪嗜血杆菌,经过增殖、灭活处理使用或使用多价灭活苗可获得良好的疾病预防效果。可以有效预防仔猪发病,降低复发概率。在接种疫苗的同时,应该科学用药,实现标本兼治。母猪是该病的主要携带者之一,如,初免母猪缠在之前40d、20d分别接种一次。经免母猪产仔之前30d接种一次。受到该疾病严重威胁的养猪场,应该对仔猪也进行免疫接种,通常在7~30日龄内接种一次。疾病流行期间,仔猪断奶时暂时不要混群,如果有混养必须严格把关,防止疾病蔓延。
综上所述,只要充分了解副猪嗜血杆菌病的临床症状,诊断方法,防治措施,严格依据要求科学养殖,就能够显著降低副猪嗜血杆菌病的发病概率,减少由此给养猪户带来的经济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