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达空域反隐身布站距离的计算

2018-07-13 06:26伍晓华
火力与指挥控制 2018年6期
关键词:盲区空域雷达

宋 伟,伍晓华,沈 楠

(国防科技大学电子对抗学院,合肥 230037)

0 引言

雷达反隐身的目的是提高雷达对隐身目标的探测能力,具体实现途径有两种,一是提高雷达本身的探测性能;二是利用隐身技术的缺陷,采用有针对性的反隐身措施,增大目标的雷达截面积。雷达空域反隐身就是利用隐身目标所使用隐身措施在空间上的缺陷,通过两部或多部雷达相互配合实现反隐身目的,而要充分发挥雷达空域反隐身效能,必须合理布站。

1 雷达空域反隐身原理

隐身目标,特别是隐身飞机,其使用的外形隐身设计方法,并不能使隐身目标的雷达截面积在所有方向上都有较大程度的下降,隐身目标的外形隐身设计,主要针对其易被探测和攻击的正前方(鼻锥)附近(水平±45°、垂直±30°)和正后方(尾锥)而设计,从而减小从此范围照射时的雷达截面积[1]。因此,雷达在探测隐身目标时,只要避开隐身目标雷达截面积减小较大的方向,而从其他方向对隐身目标实施探测,就有可能在较大作用距离上实现对隐身目标的有效探测。

要实现雷达空域反隐身,一般需要两个以上的雷达站相互配合,或使用双/多基地雷达,以两个雷达站为例,如下页图1所示,只要两个雷达站合理配置,使得两雷达站对来袭目标的张角θ大于90°,则两部雷达中,至少有一部雷达对隐身目标的探测方向不在其正前方(鼻锥)附近,如此,可以实现对隐身目标的有效探测。

图1 雷达空域反隐身原理示意图

2 雷达空域反隐身布站距离的计算

为方便计算,将雷达对隐身目标的探测区视为雷达对常规目标圆形探测区的简化,即:将圆形探测区分为凹口探测盲区和可探测区。如图2所示,凹口探测盲区位于隐身目标的鼻锥和尾锥方向,分别称之为前向凹口探测盲区和后向凹口探测盲区[2]。

图2 雷达对隐身目标凹口探测盲区示意图

实际应用中,更多关注的是前向凹口探测盲区,而且,虽然在前向凹口探测盲区的方向,雷达对隐身目标仍有一定的探测能力,但此时的雷达探测距离非常小,对实际作战意义不大,所以为方便计算,不再考虑雷达对隐身目标的后向探测盲区,并将雷达对隐身目标的前向探测盲区作简化处理,认为在隐身目标来袭方向的一定角度范围内,雷达对隐身目标的探测距离为0。

如图3所示,设目标来袭方向为ω,雷达O1为主战雷达,部署位置固定,现部署补盲雷达O2,以实现对雷达O1探测盲区的补充。为了使雷达补盲效果最好,需合理设置两雷达之间的配置距离。

由图3可看出,区域O1ABCD原本为雷达O1的探测盲区,而通过补盲雷达O2的作用,现变为了可探测区域。因此,希望通过合理的配置优化,使此区域的面积最大,即规划模型可表示为:

图3 两部雷达对隐身目标探测时补盲效果示意图

式中,SO1ABCD为区域O1ABCD的面积;d为两雷达之间的配置距离;R1为雷达O1对目标的探测距离;R2为雷达O2对目标的探测距离;ω为目标来袭方向;θ为雷达探测隐身目标时前向凹口探测盲区对应圆心角的一半。

配置优化模型中,目标函数是希望补盲区域O1ABCD的面积SO1ABCD越大越好,且补盲区域面积的计算与雷达对目标的探测作用距离R1、R2,雷达之间的配置距离d,以及ω和θ有关;第一个约束条件表明雷达之间的配置距离d与雷达作用距离R1、R2,以及ω和θ要满足一定的函数关系。

为方便讨论,设两部雷达的体制参数完全相同,即R1=R2=R。

图4 补盲区域面积计算辅助示意图1

由图4可以看出,当雷达之间的配置距离d≤d1时,补盲区域的形状如图中区域O1ABC所示,设ω<θ,由几何关系可以求得:

所以:

点O1到直线BC的距离为:

式(2)中,r为质子的偏转半径, p为质子的动量, q为质子电荷, B为磁感应强度, m为质子的质量。

四边形O1ABC的面积为:

在ΔAO1O2中,由正弦定理可得:

所以扇形AO2B的面积为:

三角形AO2B的面积为:

所以此时补盲面积为:

此时,雷达空域反隐身的配置优化模型为:

图5 补盲区域面积计算辅助示意图2

如图5所示,当d>d2时,补盲区域的面积会随着d的增大而减小,所以两雷达之间的配置距离要小于d2。由正弦定理可得:

图6 补盲区域面积计算辅助示意图3

则补盲区域的面积为:

同样根据几何关系,可求得补盲区域中各分区域的面积。

此时,雷达空域反隐身的配置优化模型为:

上面计算面积的方法比较复杂,但根据相关参数信息,可借助计算机仿真来求得最佳布站距离。

图7 补盲面积与配置距离之间的关系示意图

如图 7 所示,若 R=100 km,w=10°,θ=30°,则可求得最佳的布站距离为d=68.41 km,此时最大的补盲面积 Smax=3 256.1 km2,当 w=5°,θ=40°,则可求得最佳的布站距离为d=75.88 km,此时最大的补盲面积Smax=2 139.2 km2。

如果被保护地域的边界长为Lstealth,则可计算出为实现对隐身目标的有效探测,所需的雷达数量为:

3 结论

雷达空域反隐身是一种对抗隐身目标威胁的有效途径。在隐身技术应用越来越广泛的现代战场上,应充分发挥雷达空域反隐身的效能,建立陆海空天多维立体的侦察探测网,实现对隐身目标尤其是隐身飞机的有效探测和稳定跟踪。

猜你喜欢
盲区空域雷达
我国全空域防空体系精彩亮相珠海航展
台首次公布美空军活动
雷雨影响空域容量的评估模型及方法
空中交通管理中的空域规划探讨
了解汽车的视觉盲区有必要
DLD-100C型雷达测试方法和应用
盲区
雷达欺骗干扰的现状与困惑
雷达
班上的“小雷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