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苏区文学作品语言艺术的流变

2018-07-13 08:50赣南师范大学科技学院341000
大众文艺 2018年24期
关键词:工农中央苏区语言艺术

(赣南师范大学科技学院 341000)

20世纪30年代,西方资本主义爆发了世界性经济危机,世界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世界性左翼文艺运动开始蓬勃兴起,迅速成了一股势不可挡的潮流。在世界无产阶级文学逐步创建的大环境下,中央苏区文学,作为特定历史时期在我国革命根据地内成长起来的文学现象,成为了30年代中国左翼文艺运动在红色苏维埃政权领域里的重要表现形式。

中央苏区文学植根于中央革命根据地,其基本内容来自以赣南、闽西中心地区的苏维埃政权时期的文学发展,是当时政治经济的反映。中央苏区文学的研究,多散见于歌谣、散文、戏剧等方面作品的分析。学者刘国清的《中央苏区文学史》则是一部史料丰富、论述详明的专著,本书从四种文体依次展现了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的文学发展过程与成就,为我们系统总结了不同文学样式的历史性特征。

根据学者刘国清的研究,中央苏区文学作品有传统民歌基础上形成的新民歌、革命领导者独立创作的诗歌与自由体新诗;也有杂文、实况报告、纪实散文与方志敏散文;还有大众化戏剧以及刚刚萌芽的小说创作。本文对这四类文学体裁作品的语言艺术专门展开探究与论述,归纳出不同文学样式语言艺术流变的共性与差异,并总结出其共性与差异背后的成因。

一、 中央苏区文学作品语言艺术流变的异同

(一)中央苏区文学作品语言艺术流变的共性

1.中央苏区文学作品的大众化倾向,突出表现在其口语化语言与地方土俗词汇的使用。赣南苏区民歌《日头处在山栋边》“大大细细要下田,细个老弟会拔草,大个哥哥会耙田”,“大大细细”“细个”都是方言词语,分别是“大大小小”“小个子”的意思。报告文学《李金保脱险自述》“里面有些反水过去的”,其中“反水”即也是方言词语,指当时革命活动中变节的人。

2.中央苏区文学作品多采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通过语言的铺陈有力表现了革命事件的过程与革命活动的场景,借助起兴、比喻生动呈现出事物、人物的内在特征。民歌《阿婆领到耕田证》“阿婆苦了几十年,红军来后分到天;田契换上耕田证,土地还家喜连连”,直接陈述了贫苦农民分到田后的喜悦心情。山歌“兔子尾巴长不长,风吹烛火日溶霜,团匪复辟不长久,黑夜过哩天就光”,运用比兴,托物寓意,表达了劳苦大众对红军到来与黑暗统治结束的热切期盼。

3.中央苏区文学作品多利用对比、夸张等修辞方法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达到革命教育的目的。许瑞芳《年关》把“富人讨债忙,算账忙”与“穷人卖田愁,当屋愁”进行对比,让广大群众充分认识到必须彻底改变旧社会制度。

(二)中央苏区文学作品语言艺术流变的差异

1.在地方“山歌”基础上形成的新诗歌,不仅语言内容上有革命词汇与地方口语词汇的交融,而且语言形式上也由原来的一节七言四句拓展出一节七言六句,由原来的一节式发展出二节式、四节式、七节式、十节式不等。赣南苏区民歌《工人阶级万万年》就是七节式,每节七言四句。

2.纪实散文、报告文学及方志敏的“狱中文学”展现了全新的叙事语言模式。这类作品具有强烈的战斗力,既不完全等同于新闻报道,又与传统的文学样式不同,语言艺术上,注重细致描写,注重反映革命生活的时效性。

3.受到广大群众热烈欢迎的“红色戏剧”作品,借鉴西方话剧表演形式,采用“歌舞活报、歌舞小戏”等方式,结合大众口头文学的表现方法,运用生动形象的对白、独白,达到革命内容传播与教育的目的。

二、语言艺术流变异同的成因

(一)特殊历史时期的革命目标

中央苏区,作为苏维埃工农民主政权的区域,其政权性质要求其必须建立起与广大工农群众的密切联系。但是,当时中央苏区内的大部分地区,文化都比较落后,共产党红军必须要调用一切可利用的传播媒介来提高工农群众对革命、对苏维埃政权的认识。这样,中央苏区文学作品必然就是大众化的口语,必须是广大工农群众他们的语言,要通俗易懂。

(二)特定文学体裁的形式基础

诗歌、散文、戏剧、小说都有自身的形式特点,那么相应文学样式的作品语言自然要适应这种要求,这是中央苏区文学作品语言艺术特征差异形成的客观因素。中央苏区的诗歌,在革命运动中即便长度可达五十四节,每一句每一节的字数句数节律却仍然保持着诗歌的基本特征。红色戏剧作品的语言突出表现在舞台语言上,尤其是借助非言语表达手段塑造人物形象,用强烈的视觉画面来鼓舞与激发广大工农群众的革命意志与革命热情。革命纪实散文,保持着传统叙事散文的特色,语言自然简净,语句形式灵活,在质朴的叙述中蕴含着真切的情感。中央苏区刚刚萌芽的小说,虽然作品不多,但仍然才用了“小说”语言框架模式,注重通过人物的典型片断或生活细节描写来表达革命的主题。

(三)不同文化背景的创作主体

工农群众、文艺工作者、革命领袖等多样的创作主体使中央苏区文学作品的语言风格各异。群众的语言明白晓畅,乡音土语,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文艺工作者的语言鲜明犀利,善于运用极富感召力的句式与语气,具有极强的宣传、教育功能。革命领袖——毛泽东、陈毅等有着深厚的文学素养,其诗词语言雄奇豪放。他们善于从革命战争生活实际出发,灵活而巧妙地化用前人诗句与典故,使其革命诗词内容与意境别具一格。

(四)特定地方文化的现实土壤

赣南、闽西的地方文化使中央苏区的诗歌衍生出了独树一帜的“红色歌谣”,这些歌谣就是从地方的“山歌”创新发展而来。另外,地方土俗词汇,生动而贴切,在这四种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中均有体现。

猜你喜欢
工农中央苏区语言艺术
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促进城乡融合
赣州市审计局组织干部职工参观《中央苏区青年运动史》图文展
湖南省第一次工农代表大会何时何地召开
巧用语言艺术生动小学数学课堂
广东原中央苏区参照西部政策的来由
生活中的语言艺术
生活中的语言艺术
新理念下数学教学的语言艺术
梭镖
倾尽全力抓好振兴发展广东原中央苏区的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