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苏东坡被贬谪到海南,“敕令为琼州别驾”后,就在儋州敷扬文教,培育英才。儋州一时“书声琅琅,弦歌四起”,成为海南文化教育的中心。至清代,儋州已成为科名兴盛的一方文化热土。乾隆年间,这里涌现出进士黄河清、举人何蕴跃(解元)、陈圣玙(解元)、陈大章、黄河照、陈京本、陈烺等人物;清末继举人唐丙章之后,王云清秋闱得意,又会试高中成为海南最后一位进士。“进士首儋尾亦儋”的赞语响彻琼州大地。这些历史文化名人在儋州设帐教学、吟诗酬唱,不仅在地方“授业解惑”,还默默地“传道”,扬善习、消恶习,培养美俗。他们的诗作、书法、儋州山歌等,成为后人享之不尽的旅游文化遗产。
儋州旅游资源丰富,既有海、湖、河、泉、洞、瀑布,又有山、森林和文化遗产。东坡书院、海南热带植物园、千年古盐田、蓝洋冷热泉、八一石花水洞、中和古镇、光村银滩、峨蔓火山岩海岸、鹭鸶天堂等旅游资源独特而丰富,旅游者沉醉其中流连忘返。
旅游是人类的一种生活方式。“世界是一本书,而不旅行的人们只读了其中的一页。”1游客在旅游过程中自然习得更多更好的知识,难怪英国作家狄斯累利说:“旅行是真正的知识的伟大源泉。”2但这些知识与书本知识绝然不同,它的意义在于改变人的思想和心灵。如梭伦所说,“旅行的目的是看。看就意味着增进对其他民族、文化和地方的了解与评价。”3优美宜人的风景赐给人类美的享受,浸润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情操。清代儋州的历史文化名人沐浴在青山绿水间,常常灵感迸发,或将之写入一首首山水诗或调声中,或将之绘入幅幅画卷内。
然而,儋州去京城万里,编户不过数里,人们又“拙于治生,耻于逐利”,4经济落后,民风淳朴。虽然自古山川形势险要,风俗物产殊异,拥有上等的旅游资源,但在清代历史上却未被重视,没有进入人文视野,基本上被处于被湮没的状态,甚至被遥远的中原想象为文化沙漠。尽管拥有上等的自然景观,却由于旅游人文方面未被开发的缘故,成为旅游产业的一个劣势。缺少人文积淀成为制约儋州旅游的一个问题。
事实上,儋州在海南素有“歌海诗乡”之称。清代时,学风蔚然,士子们轻视经商货利之事,将全部精力投入读书上,科考出现一时盛景。结合清初海南科举的历史来看,这一文化盛世来之不易。清初,海南盛行抗节效忠之风,很多传统士人拒绝事清,放弃举业,不仕不试。长此以往,海南文风一度不振。当时海南隶属广东。顺治八年广东开始举行乡试,然而海南直到1657年始有人中举。中间有长达6年的不举期。直到1705年儋州才考中陈文博一人,且其原籍还是番禺(今广州)人。后来,儋州人薛森秀、羊其峻分别于1724年、1726年考中举人,起步晚于海南琼山、文昌、定安等地。继何蕴跃夺得解元,儋州科名逐渐兴盛,甚至出现徐浦村黄河清中进、其胞弟黄海清、堂弟黄河照一室三魁之盛事。5乾隆时期,相较琼山中举23名,文昌中举9名,定安中举6名,其他各县中举共15名,儋州就有19人中举(不含武举),6儋州后来居上,仅次于海南经济政治文化中心的琼山,可见其在海南的文化地位。难怪举人陈烺歌咏何蕴跃为“文高两解播清时”7,进士王云清赞其“三科而两解”8。
清代儋州历史文化名人都心系故园,纷纷回乡设帐教学。清代儋州的学校一时兴盛。顺治十八年(1661)春,曾开倡议重建儋州学,带头捐资,学正陈祝、训导欧阳霖各捐俸十金,同心筹划,正式启动儋州学重建,奠定了有清一代儋州学的基本格局。这对清代儋州教育的起步和发展无疑具有积极作用。儋州徐浦进士黄河清(1721-1803)恩科进士后拒绝出仕,隐居在乡间设馆收徒、传经施教,过着清贫的生活,一生当个“教书匠”,倾注所有心血。至清代,儋州重修历代保存下来的书院26座。其中康熙三十九年知州韩祜捐资重修丽泽书院,重建前堂,祀文昌像;光绪十三年州尊崔增瑞由本城屠案拨款兴办桄榔书院,宣统二年,将它改为中和高初小学校。
除此之外,清代儋州还新建一些书院。如进士黄河清所建的巽山书堂、振德里顿积通村建文会学馆、振德里兰山村王姓宗族建的兴文学馆、振德里顿沙井村王姓宗族建的蔚文学馆、清初曹世华建的龙池社学、风池学社、兴文社学等。这些都是儋州文化名人的文化业绩,是中国旅游史上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它们孕育出独具儋州特色的旅游品位,丰富旅游文化的内涵,扩大儋州的旅游项目,提升其影响力。
清代儋州文化名人咏歌儋州山水的诗文,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旅游的角度看,它们通过对旅游景观的感受与记录,提升了儋州景观的文化品位和观赏价值,对旅游活动起了积极的影响。这是历史文化名人在旅游上的现实价值。最具代表的是康熙年间韩祐《州八景》:“北郊春秾蜂蝶飞,盈眸娇艳斗芳菲。迎人含笑花生趣,对客忘忧草息机。闲觅荣华穿竹径,肯因富贵扰柴扉。偶怀上苑增归思,犹是天香复染衣。(天堂春色)新息乘来白玉骢,银蹄跑井愈良工。龙涎浃洽三军渴,凤髓渊源百里通。苏子流芳疏地脉,耿君守政补天功。眼看胜迹遗民泽,即景行吟歉素衷。(白马涌泉)禹辟龙门山有名,凌空际水自天生。浮桃漾日朝舒锦,鼓浪无风夜发声。起蛰蛟腾寻变化,乘时鲤跃启文明。儋南头角峥嵘者,试听春雷快步瀛。(龙门激浪)遥看秀丽海三峰,光映文星造化功。高架霜毫描宇宙,远凝烟景护穹隆。擎天峭立形俱直,匝地盘旋势颇雄。似此漫劳夸二酉,藏书万箧腹玲珑。(笔架云烟)一轮明月漾颜塘,秋水涵珠夜吐光。能使坡仙浮桂棹,堪招太白泛霞觞。金风细细金波灿,玉魄盈盈玉露香。拟似廉泉清且洁,政余尽可浣诗肠。(颜塘漾月)秀郁松林曲径幽,晴空返照翠华浮。樵歌高唱斜担雨,牧笛横吹倒跨牛。漫谓石岩堪避暑,须知草木不惊秋。白衣独坐无拘系,眼界长青岁月悠。(松林晚翠)竹围乔木古儋城,处僻人稀道路平。蛙鼓蝉琴常迭奏,鼠牙雀角久无争。远离墅井多幽趣,近似林泉少俗情。坐待夕阳移步缓,凝霞布锦照归程。(旧州西照)携琴载酒出东关,政简堪偷半日闲。地僻调弦怀北阙,亭空举酒对南山。西林落日移归步,当户薰风醉客颜。为仰先生坚白志,居儋旧录续新篇。(载酒南薰)”9清代韩祐的这组七言律诗,焕发历史的熠熠光辉,为今天的儋州旅游业注入历史的沉思,是儋州历史文化名人赋予旅游的一个重要价值。
历史上“咏儋八景”的诗文很多。《儋县志》录有明代举人曾泰阶一组五言律诗《咏儋八景》。儋州山水诗的艺术性和文化性不但能丰富儋州景区的内容,提升其文化内涵和审美品位,还能提高儋州景区的知名度与美誉度,丰富游客的知识与阅历,提升游客的审美修养与环境保护意识。难怪周伟民说,“不管怎样,这些‘八景’诗在今天看来都非常有价值,尤其在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建设过程中,如果要开发古代的景点,这些诗歌文本无疑是考证其历史文化的重要依据,也会增加景点、景区的文化含金量。”10
悉尼大学马丁教授(Martin)将分级(grading)概念引入评价系统,提出“分级系统”(grading systems),即按“度”来组织评论、评价和态度,将之分为高、中、低3个程度。11旅游学界业已将之用于研究名人价值定位。据此,儋州旅游亦尝试开发历史文化名人品牌。例如,2015年2月7日,儋州组织“东坡文化体验之旅”,打响东坡文化品牌,实现海南旅游的“西游记”。就如何推动中和东坡文化风情小镇建设,羊炜伟认为应发挥名人效应,扩大古镇知名度,更好地融入全域旅游大格局中。具体到清代儋州,黄河清家族“一室三魁”的故事在儋州传颂,邻里称羡、乡亲仰慕,人送雅号“三黄”。他们是儋州极有威望的名贤,历代相传。有诗为证:“早钦黄氏姓名扬,一室三魁有雁行。”“黄家兄弟振文风,跨鹤腾云上碧空。揽月摩星登汉路,攀丹折桂步蟾宫。一门进举无双有,十二明经奏九重。声价京城高十倍,箕求济美万年红。”12
可惜世事沧桑,两百多年过去了,一代名门进士留下的众多文物胜迹多已湮没消失。巽山书堂也早已不复存在,只突兀着几块旧石,零散在村间茅舍、青草间。进士“雅阁”也已荡然无存,只有一些坚硬的砖石沉睡在黄氏后人宅院、街巷、甚至猪舍间。令人禁不住悲伤地吟诵“谢家庭院残更立”、“独留青冢向黄昏”。黄河清陵园坐落在白马镇西南郊外的高龙嵝。站立在这片诗歌中屡屡吟诵的土地上,如今已经前不见“碧带沟流”、后不见“玲珑楼阁”,只见杂草丛生、垃圾遍地,但闻哄哄臭气。陵园惨遭违章建筑、违章坟墓侵占。黄河清古墓陵园早已无力成园。进士后人奔走相告,儋州市政府也已对违章建筑及坟墓下达限期拆迁通知,但仍有村民固执地在园中继续修建新的坟墓。
从旅游学看来,这既是资源的浪费,也是对历史的不恭。黄氏家族是儋州十分重要而又很稀缺的历史名人资源,在清代儋州要超过其影响力和传播性的历史名人并不多。他“闭户而勤好修书”、执教杏坛、化乡间陋俗、为弱者执笔。他的文采风度在儋州誉志千秋。因此,追踪他的经历,探究他的育人、改良风俗之道,必定能吸引更多现代游客的倾注。美国建筑学家伊利尔·沙里宁说:“城市是一本打开的书,从中可以看到它的抱负。”他还说:“让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能说出这个城市居民在文化上追求的是什么。”13儋州拥有了这块沉甸甸的文化品牌,应该使其发挥旅游价值。要以此为纽带和桥梁,积极主动地将儋州与海南、广东等地区的文化旅游进行嫁接,加强互动,扩大宣传。借助海南自由贸易区建设的东风,将儋州旅游、历史文化名人保护等结合起来,做好、做大、做强,打造出名人品牌与自然景观相结合的旅游文化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