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德颜[厦门大学人文学院,福建 厦门 361005]
古人云:“诗言志,歌永言”,“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毋庸置疑,回首中国浩浩荡荡之三千年文学史,其深厚底蕴、丰富内涵、真挚情感、优美旋律,均在诗歌。言志抒情是中国诗歌史上的永恒命题。古人用“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①的深刻意蕴展现男女之情的真挚与细腻,用“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②的优美旋律表达自己为国为民的坚贞与执着,用“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③的壮志豪情抒发男儿的气魄与胆识,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④的宁静闲适来书写平淡又高雅的内心,用“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⑤的气焰彰显其与众不同的潇洒与不羁,用“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绝世佳篇来书写感人至深的友爱与情谊。家国之情、男女之爱、朋友之思、建功立业、质性自然,那些传诵至今的优美语句中不乏诸如此类的情志怀抱。它们或是有着悠扬婉转的旋律,或是有着真挚动人的情感,或是有着韵味悠长的意境,或是有着慷慨壮丽的风骨,以其深厚的艺术底蕴不断地滋养着我们的艺术人生。那些泛黄的书页在历史的积淀下,越发弥久香醇,在漫漫历史长河之中不断被传播、被接受,甚至被奉为经典。所以,翻开古人所作的诗篇,使我们穿越时空的界限,走向那古色古香的年代,阅读那饱含情感的字字句句,那些广为称颂的传世佳作,常常让我们为之动容,让我们情不自禁地称赞先贤们的智慧与崇高。
翻开古人的诗篇,驻足于动荡不安、风雨飘摇的魏晋时代,那个腥风血雨、杀戮如麻的战乱时代,那个文士纵横、与众不同的人文时代,一位其貌不扬却文采华茂,出身低微却有铮铮傲骨,仕途不达又慷慨激昂的平凡文士,以他那情感饱满充沛、气焰热烈张扬的文字吸引了读者的目光,年轻的内心很容易就与之产生共鸣,甚至同样的激情澎湃,为之愤慨。而那人,正是左思,生活于西晋战乱年代的一名普通文士。他是平凡的,因为古往今来有太多像他那样愤愤难平的寒士;而在我看来,他又是特别的。作为一名出身贫寒的文人,在那样“上品无寒士,下品无氏族”的世胄时代,他本可能就只是一个默默无闻、毫不起眼的寒士。可是偶然的机会,因妹妹嫁入宫中,举家迁往洛阳,那个门阀聚集的地方,文士往来的中心,权力、财富的集结地,因此原本就才华满腹的他,此时此刻,对于前途、理想、人生,也有了新的看法、新的抱负。他用“长啸激清风,志若无东吴。铅刀贵一割,梦想骋良图”⑥的壮志与情怀高声唱出自己想要建功立业、成就事业的决心。可世事早已注定,纵使壮志满怀,纵使才情卓著也很难改变命运,改变时代的窠臼。因为“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⑦所以看清了时代真相的他,以当时毫不犹豫进入洛阳那样的决心又机智地选择了隐退。但是,他是左思,他是平凡又特别的左思,他是那个曾经充满怀抱、激情昂扬的左思,那个曾因文采卓著致使洛阳纸贵的左思。所以,即使是退,内心的不甘、不平、不遇之苦却终究积压在他的心头难以平复。古人云:“诗穷然后工”,门阀制度下的寒士地位、心怀抱负却郁郁不得志的仕途之路、政局动荡人心不古的政治局面,让他曾经的踌躇满志、曾经的理想抱负被狠狠击碎,血迹斑斑。所以他要言其志、抒其怀,用铿锵的文字去发泄内心的勃然之怒。因此在他的作品中,我们看到了“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的愤慨,看到了“何世无奇才,遗之在草泽”的哀叹,看到了“振衣千仞冈,濯足万里流”的高怀。他以史缅怀,抒发内心之怅然,从犀利、激昂的字字句句中,看到那字字句句背后的艰难与不堪。所以相比于那个麻木的时代来说,他是特别的,他有热烈、强劲的气魄,有喷薄、汹涌的气势,撼动人心,为千古流传。
如此的慷慨激昂,如此的情调高亢,怎能不牵动人心?而当我渐渐走近他时,同样是泛黄的书页,那薄薄的纸墨又给了我更为特别的感受。他是特别的,又是平凡的。因为在他所流传的十四首诗歌中,有一首颇为灵动的诗篇,那正是他为两个女儿所作的《娇女诗》。作为古往今来第一首儿童题材的叙事诗,伟大的诗人用那细腻的笔触、恰当的语言、真挚的情感为我们展示了两个活泼又可爱的女孩形象,而在那诗篇的背后,我们同样也看到了一位慈祥又细心的父亲,一位平凡无奇的父亲。没有时代的动荡与杀戮,没有功名的追逐与竞技,只有简简单单的生活、平平凡凡的慈爱。父亲用美好的语言记录下女儿美好的成长,这在当下看来似乎不足为奇,可在“诗以言志”的古代社会,却是分外的珍贵。而更为弥足珍贵的,是那令人回味良久的诗句,宛若一幅幅灵活生动的连环画,透过那泛黄的纸张蠢蠢欲动,穿过那满是慈爱的空气,进入我们的眼帘、我们的心中,使我忍不住要细细品味,贪婪于那动人的美好与款款的深情。
诗名为《娇女诗》,顾名思义,此中“娇女”正是诗人左思的两个女儿,诗中可见,小女名为纨素,大女名为惠芳,而她们究竟如何?一“娇”字足以囊括所有。也正因为宠爱、放任、自由,两个小姑娘也才得以天真烂漫,得以活泼自然。这一“娇”字既是对女儿们形象的概括,其中也蕴含着为人父的那份惜爱。
诗人开篇即言:“吾家有娇女,娇娇颇白皙。小字为纨素,口齿自清历。”⑧一个“有”字,虽看似简单,从中却足以见出诗人作为父亲的那份满足与喜悦、慈爱与亲切。而纨素之长相、神貌恰也跟那“娇”字颇为贴切,白皙的皮肤,宽广的额头,连碧似的双耳,一个长相俊俏的小女孩形象瞬间映入眼帘。更要紧的则是女孩还“口齿自清历”,声情并茂、栩栩如生。接下来的描写更为传神:“明朝弄梳台,黛眉类扫迹。浓朱衍丹唇,黄吻澜漫赤。”想必纨素年纪尚小,可是爱美之天性却已早早显现,诗人用一“弄”字,紧紧抓住了小姑娘嬉戏般梳妆打扮的独特情状。她或是模仿母亲,或是模仿姐姐,抑或是发自于内心深处对于胭脂水粉的钟爱。诗人通过细致翔实的观察与描写,让人忍不住为之捧腹。眉毛像是被扫帚扫过的样子,朱红色的唇膏浓浓地早已漫出了小鸟似的嘴唇,这是多么可爱又有趣啊!可有趣的却不止如此:“娇语若连琐,忿速乃明集。”小姑娘虽然在梳妆打扮上的技术尚有待提升,可是说起话来,却是一句连着一句,清历又明晰。最有趣的则是她生气的时候,原本说话就快,一着急,竟能快得令人透不过气来!呵!让人不免感叹,真是个牙尖嘴利的孩子啊!我们都知道左思可是西晋才华横溢的文士,那么自然少不了对孩子文学兴趣的培养了。可诗人却说她拿起笔杆只不过爱那笔杆红亮的美丽,翻弄书本也只因喜爱绢素的洁白。是啊,对于美好事物的喜爱想必才是小女孩的天性吧!而她碰上自己认识的字便自鸣得意、沾沾自喜,想想也甚是可爱。同时也让人不免感叹,左思这真是着实的“娇”女啊,古时价格昂贵的绢素,都能让女儿信手写来,我想也正是有这样的宠爱,才造就了孩子天真盎然的性情吧!
看完了活泼好动的小女纨素,那么其姊惠芳又是如何呢?一句“面目粲如画”,无须太多言语,便可知晓这是个长相如画般的姑娘。接下来,作者同样挑选女儿梳妆打扮时的情态进行刻画,不同于纨素的笨拙、滑稽,年龄稍长的惠芳则是分外娴熟。最为关键的是,惠芳在化妆时是尤其的仔细、认真。瞧!她捧起镜子就忘记了纺线,她一遍遍地修饰打扮,忙得比织布还要紧。惠芳不仅天生丽质,工于梳妆,而且在才艺上也不可小觑。“从容好赵舞,延袖像飞翩”,那优美飘逸的画面随着诗人的笔触瞬时显现,让人陶醉其中,不禁慨叹女孩的美好姿态。惠芳常常将平日里诵习的书籍扔在一边,而好动、爱美似乎才是女孩最为喜爱的活动。诗人还说:“顾眄屏风画,如见已指摘。丹青日尘暗,明义为隐颐。”可见惠芳也是那般的乐观开朗,对着屏风上的画,还没看清楚,便开始评论个没完。
诗人刻画两个女儿的形象,分别抓住两个女儿不同的特点向我们婉婉道来,两个长相俊俏、爱美好动的小姑娘形象也在诗人的笔触下变得格外生动。而诗歌的第三部分,诗人则是运用简单朴素的语言近乎白描地为我们展现了女儿们作为孩子的天性。“驰骛翔园林,菓下皆生摘。红葩棳紫蒂,萍实骤抵掷。贪华风雨中,倏忽数百适。务蹑霜雪戏,重綦常累积。”满园子地奔跑嬉闹,树上的果子还未成熟便早已吃光,美丽的花朵被她们连着枝叶摘去,连池塘里的菱角也没有逃过她们的“魔爪”。即使外面刮风下雨还要去看新花,转眼间早已跑了几百个来回。冬日里的白雪地上留下的,我想不仅仅是那数不清的脚印,更是女孩们天真散漫的童年。这些平常家孩童都喜爱的游戏,让人看来真是觉得又好气又好笑。而诗人对于孩子天性的传达,我认为最为生动的是孩子们对于美食的贪婪。无心读书,却对吃食分外感兴趣。一句“动为垆钲屈,屣履任之适”,早已将孩子听闻小贩的锣声后欢呼雀跃、着急忙慌的情态刻画得十分动人。后面的“止为荼菽剧,吹嘘对鼎铄。脂腻漫白袖,烟熏染阿锡。皆重地衣被,难与沉水碧”,更是让人觉得好笑。试想两个长相俊俏的小女孩对着美味的菜肴迫不及待地呼呼吹气,连平时最为爱美的惠芳都早已不顾汤汁溅在那洁白的衣袖上,而一心扑向那心心念念的美食,等待着大快朵颐的美好时光的到来!如此场景,不是颇为熟悉吗?这不正是人之本性最好的体现吗?其实对于美食,我想不仅仅是孩童,成人也一样有着偏爱之心,可是在繁缛的现实面前,成人或许还要刻意加以掩饰,可那天性自然的孩子便不一样了!正如作者最后所言“任其孺子意”,难道左思不觉得这样有伤风化、不合礼仪吗?此时此刻的左思,是一个疼爱女儿的父亲,一个享受阖家之乐的男子,他早已从中见出了孩子们那份颇为难得的天性,一份看似与时俗格格不入却又最为可贵的秉性,所以作为父亲,他爱惜自己的女儿,并要保护着她们的那份天真。因此我想诗人最后所说的“瞥闻当与杖,掩泪俱向壁”,自然也不是言语中所流露的那般嗔怪、责罚了,而是浓浓的慈爱。
诗歌从构思到行文似乎没有什么惊人之处,却显现出神来之效。诗人通过对两个女儿从相貌、言行到日常活动的描写,形象生动地展现了两个活泼又淘气的女孩形象。其中所蕴含的思想内涵毋庸置疑,即儿童的天真淳朴、烂漫自然。而在那满是宠溺的语言背后,我想则是诗人左思颇为独特的精神世界,值得我们仔细推敲。首先是体现了诗人对于美好人性的推崇与追求,无论是那仔细梳妆打扮的爱美之心,对于样貌优美的书画笔墨的喜爱,还是在美食面前毫无抵抗之力的炽热态度,都是人之本性,是未加雕饰的纯天然的本心。而这种美好的品质,诗人正是通过言语来加以体现,所以这里表达了诗人对于美好人性的执着追求与推崇。而诗歌中所流露出来的父女之情,以及在千年之前的封建社会难能可贵的对女孩的重视,我想这都是人性美好的体现,都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文士,不一样的左思。
一首《娇女诗》,短短26句话,甚至只是粗线条的刻画描写,却是那般的灵气逼人,宛若一股清泉。笔者想不仅仅是因为诗人左思才华之卓越、文思之敏捷、构思之精巧,“文学是人学”,因此更重要的是,在那字里行间,我们看到了父亲左思的影子,这不仅仅是“文”的学问,更是“人”的学问,里面展现了天真的人性之美好,也映衬了父女亲情之感人。而这样的美好又随着时光的流逝,不断地被发现、被欣赏,滋养着世世代代的读者,通过那拥有深厚底蕴的诗句,让我们感受到如此美妙、天然若璞玉般的天真,也让我们隔着数不清的时空界限,认识了寒士左思,那个平凡又特别的左思。
① 王兰英:《汉乐府民歌赏析》,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②《楚辞》,吴广平译注,岳麓书社2001年版。
③《曹植集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
④ 王瑶编注:《陶渊明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年版。
⑤ 王琦编撰:《李太白全集》,中华书局1977年版。
⑥⑦⑧ 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上),中华书局1983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