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姗姗[河南省郑州市郑东新区外国语中学,郑州 450000]
当下社会对警察的态度普遍存在两种走向。其一,警察在众人眼中是神圣的职业,代表国家形象,象征法律的庄严和至高无上,是英雄的代名词,但警察被神化的同时,也逐渐与普通民众产生了心理距离。其二,从20世纪70年代末的“伤痕”精神为始,人们不再相信英雄,认为英雄已死。正如北岛所说“在没有英雄的年代里,我只想做一个人”。且随着80年代商业化社会的极速繁荣,人们臣服于物欲,对于高尚和信仰嗤之以鼻,甚至当下网络社会中歪曲和丑化警察的现象时有发生。这两个走向恰恰源于人们对于警察所属的英雄和偶像符号化认识所造成的距离感,以及由此所导致的不信任感。
诗人李尚朝兼具警察的身份,其创作的《警察生活》组诗①从警察身份本身出发,展现警察为“人”的日常生活,使读者走入其内心世界,从不同方面解读警察职业,以求去除人们对于该身份的符号化认知。与此同时,身为诗人和知识分子的李尚朝,势必要站在哲学和生命的高度,达到对人性的诠释,从低视角来探求人性的高度,把警察的职业特殊性与人类生活的普遍性相结合。低视角即把警察从神化的地位放下来,降为普通之人,表现其为人之苦之痛,解除该形象给读者带来的高高在上的压迫感,以此引导读者进入警察的生活和精神世界,从而更加客观地看待这个职业,切身感悟英雄荣光背后的艰辛和疼痛。更为重要的是,读者在理解警察的同时,也能够认识整个人类当下生存的困境和挣扎。看似在降低,实则却是升华,以退为进。
警察是普通人,有普通人的温情脉脉。“阳光的轻烟是怎么闯入了草坪/并不是她关心的事,她关心的是/大哥的心情,大哥对阳光的热爱/以及青草的气息/这个时候,她就是大哥的桃花岛//大哥坐在轮椅上,看到远方/跟从前一样,青春的气息漫过来/他持枪的手那么坚定/他的警服,他的身影都充满魅力/那时候,她说:你是我的桃花岛/我是你的凤尾蝶”。《她是他的桃花岛》 写的是感人的爱情故事,警嫂对瘫痪丈夫不离不弃;诗人在写尽二十年的相濡以沫的同时,也自然而然地颂扬了警察英雄及其亲人的伟大。
“一只警犬,把它的辛劳与功绩/带到泥土之中,把它的光荣与责任/默默放下。它是那样干净/不会收礼,不会徇私,不会渎职/它的一生,与它的葬礼一样简单/它也从没想过,这有什么不好”。这首《一只警犬的葬礼》中的警犬也具有警察的符号意义,它生活简单却一生执着于责任,清正廉洁。
而诗人更多的是把警察的普通人性展现在其忧凡人所忧,苦凡人所苦,甚至比普通人处于更加焦灼的生存状态。《我不想牺牲》是一首很能打动人的小诗:
牺牲,是一个光荣的词/但代价太大,我不想//我不想我的儿子没有父亲/妻子没有丈夫/母亲没有儿子/我不想流血,疼痛,送掉性命//如果能用智慧、武器/和周围没有生命的 一切/我为什么不活着?//世界多美呀/美丽地活着/是美丽的事情//但如果不能,别无选择/正义将被焚毁/美丽将被摧残/弱者将被欺凌/别人将失去儿子、丈夫和父亲//别无选择,除了牺牲/我又怎能犹豫?/——为这个世界/为这一生/为一生的使命/牺牲,也是美丽/而神圣的事情。
《我不想牺牲》中的警察形象打破了传统的毫不犹豫、义无反顾的神人英雄形象,而回归为一个活生生的人,他有亲人的牵挂、灵与肉的挣扎,“不想流血”,害怕疼痛和失去,与常人无异,就是一个活着的普通人。但正是身处低处,经历了荣光和个人之间的左右为难,才使得警察的牺牲有血有肉,感人至深,也展现其身为警察的强烈责任意识。警察形象可以与众生互换,人活在世,总要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这些责任或许与家庭和个人利益相冲突,诗人以警察的徘徊和最终选择,来引导社会人去承担其责任。
枪与警察是一体的,有时是警察身份的象征,《警察拔枪》中把警察拔枪瞬间的复杂心理展现得淋漓尽致,这一瞬间,他是在选择生死,是在对敌人的生命进行宣判,他承受着强大的精神压力和内心折磨:万一这一枪开错了,就是对死者和生命的不尊重;万一这一枪不开,那有可能就使暴徒逍遥法外。人亦是如此,很多选择摆在面前,看似机会众多,实际却更加茫然,选择和拔枪几乎具有同等意义;“选择”即“失去”,这是人类在当下激烈竞争的生存环境中极度缺乏安全感的写照。
《警察与小偷》给人的印象也是非常深刻的:
警察与小偷,是一种悖论
你看,太阳落下去了
月亮又升起来
这不像规律
而像一种游戏
永远也不会完
警察坐下来喘口气
小偷就站起来,开始工作
小偷在警察的影子里
窸窸窣窣
却把警察弄得很痒
有时还痛
而警察把自己变成影子的时候
小偷就暴露出来
他缩头缩尾,或者摇头晃脑
把眼睛一斜
盯着手上的手铐
警察就笑出声来
然后
第二轮游戏开始
警察与小偷之间悖论性的关系与游戏性的生活,是警察工作的本质,也体现了诗人对小偷等犯罪分子的厌恶和对稳定社会的期待,却也是对人类普遍困境的描述,正如法国作家加缪在《西西弗的神话》中对古希腊神话的再解读,即人类生存的荒谬性,思想越丰富,精神越圣洁,抉择就越困难,而最为啼笑皆非的是,抉择之后不能得到结果,这也是现代性的关键词之一——延宕。该诗中“却把警察弄得很痒/有时还痛”一句,准确写出了现代人身处荒谬困境中痛痒交加的极度敏感,是人类当下生活的普遍感受。
这些诗是在写警察,因为其身份和职业的特殊性赋予其执法过程中的高度谨慎和警惕,但同时也是在写人,写普通的现代人所不断面临的普遍的生活困境。在表层上,诗人是在解剖警察,而在哲学层次上,诗人在解剖众人。当然,诗人的这组诗歌不仅止于解剖生存困境。李尚朝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创作诗歌到现在为止,其理想主义的精神追求从未断裂;加之他对警察职业的使命感及其为人的社会责任感,尤其是身为诗人和知识分子的启蒙意识,让他的诗歌成为灵魂与精神救赎的良药。
《画警察的小女孩》“她画警察,画警察的帽子和眼睛/画内心的崇敬和神秘/她抬头看到老师,又看看画/她看见的警察,无所不能/像阳光一样,能扫除一切阴霾”,在天真无邪的小女孩眼中,世界是透明、美好且宁静的,而阳光意象的反复出现,象征着警察纯净的内心世界及其给予小女孩的心灵温暖,这里寄托着诗人对孩子们的期望,他们的世界还没有被世俗商业化污染,仍有强大的信任力量,当然,这也有对警察的期待,即不让孩子失望,做人类纯净精神世界的守护者。《夜晚的警笛声》中的警笛声“让一部分人惶恐/一部分人宁静,一部分人等待/让惊醒的小孩子再放心地入睡/它路过大街,路过小巷/让少量的灯亮起来,又安静地熄灭”,这种声音本就带有审判性和救赎性,诗人只是选取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场景,却通过人的不同反应来揭示“警笛”声背后所象征的不仅是法律和权威,同时也是道德意识和良心谴责,身为警察、诗人、知识分子,诗人要在宁静的夜里叩问最真实的内心。《一个文艺青年查酒驾》是对马路交警的素描,蕴含着对“灵魂醉酒者”的精神洗涤。面无表情的“醉酒者”的形象正是当下已经精神涣散者麻木心态的讽刺性刻画。监狱是惩罚的工具,也是审判灵魂的地方,但审判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救赎。《一个听众的演唱会》,诗人把派出所里的工作情景写进诗歌,一个警察对迷失者温情相待,以歌安抚,使其找到亲人。这歌声象征着一种灵魂的启迪,让世上的迷失者能够得到安宁从而看清回家的路,回归本真和自我。这个迷失者的复苏,也是人类精神的复苏。这类诗歌普照着神性的光环,诗人以他惯有的轻盈笔法写出精神救赎的强大力量。
在私人化写作以及创作手法先锋化盛行的当下诗坛,李尚朝始终坚持自我,文笔简单朴素、细腻轻盈却颇具力量。这组《警察生活》把警察这个社会角色回归到最为普通的人,在展现其职业和生活困境的同时也探究了当代人性的复杂和生存哲学。李尚朝始终清醒于自己诗人和知识分子的使命,以精神救赎的高度来引导警察以及普通人去承担应有的社会责任。这种从低视角的方式探求人类精神高度的创作手法,别具匠心,使得在对其诗歌进行哲理化升华的同时,赋予其诗歌更为深刻的艺术性和思想性,而且也赋予警察更为丰富的意义。
① 《警察生活》组诗,原载《 秘密:2015年度公安文学精选(散文诗歌卷)》,群众出版社2016年8月第1版,第294—29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