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师范大学 音乐学院 010030)
小剧场歌剧《再别康桥》创作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由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周雪石作曲。歌剧以林徽因为主线,描写了那段岁月中林徽因和徐志摩的爱情故事和友谊。歌曲《一首桃花》是歌剧《再别康桥》第五幕“双清重逢”里林徽因的唱段。这是一首女高音歌曲,旋律优美丰富,朗朗上口。诗词是林徽因在香山双清别墅养病时所创作。在双清别墅,林徽因和徐志摩重逢,回忆往昔的美好时光,创作了这首优雅的诗词《一首桃花》,表达了林徽因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一首桃花》借鉴了外国歌剧的作曲技法,同中国音乐特有的色彩和诗歌特征相结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将剧中人物的感情和性格特点表现的淋漓精致,具有极强的戏剧性,对今后中国歌剧的创作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一首桃花》属于二部曲式结构,乐曲分为引子、A段、B段、尾声四部分。引子(1~12小节)为g小调,结束在属七和旋上,属于开放性乐段。引子由小提琴奏出美妙的高音旋律,旋律由三连音和跳进的旋律走向构成,引出了这首歌曲思念、回忆和淡淡忧愁的感情。钢琴伴奏是柱式和弦和三连音,旋律齐整流畅,承托出高音部小提琴旋律的优美,强烈的表现出回忆的情感。
A乐段(13~25小节)的调式也属于g小调,由a(13~17小节)、b(18~25小节)两个乐句组成,结束在g小调的主和弦上,属于完整性结束。A乐段是宣叙调,旋律平稳柔和,音乐结构紧凑,旋律走向既有跳进也有级进,丰富多彩,动力感丰富。主要描写了桃花的静态美,表现出桃花的优雅和美妙,通过桃花映衬出林徽因的温柔、智慧与美丽。A段结束后是一小节(26小节)的过渡,由降E大调的属七和弦做属准备,引出歌曲的B乐段。
B乐段(27~37小节)是乐曲的高潮乐段,速度从A段的69变为72,使乐曲更加具有激情的感觉,增加了乐曲的戏剧感。乐段从降E大调开始,第一小乐段结束在降E大调的属七和弦上,是开放性乐段。反复后的第二小乐段结束在降B大调的主和弦上,属于完整性结束,体现出乐曲的齐整。B乐段属于咏叹调,多描写桃花的动态景象,旋律高亢嘹亮,走向多为跳进,但也不失去温柔的表现,表现出桃花的动人和美景,表达出林徽因对时光流逝的感叹。尾声(38~42小节),依然由小提琴演奏出高声部的旋律,钢琴用柱式和弦为小提琴伴奏。小提琴的旋律由附点音符和三连音组成,表现出回忆的感情。钢琴伴奏烘托出小提琴旋律的优美,用低沉来表达回忆和思念,最后结束在降B大调的主和弦上。
林徽因创作的诗词无不表现出她的浪漫和美好,也表达出她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憧憬。她喜欢将静态的美与动态的美都写在诗词当中,这都根植于她对中国古典诗词的理解,和对西方浪漫主义因素的了解,因此她的诗词具有审美的多样化,反映出中国现代诗歌语言审美发展的动态过程。1《一首桃花》是一首描写桃花的诗词,虽然描写的是景物,但林徽因用了大量的拟人手法,将桃花赋予了生命,通过对桃花静态和动态的描写,表达出自己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对逝去时光的思念和回忆。在《一首桃花》这首歌剧选曲中,林徽因是一位温柔、浪漫的女性。在人物塑造的时候,不能太过僵硬,应当从歌声和肢体语言上委婉地表现出林徽因的性格特征,表达出她对生活的热爱,对往昔的思念之情。
林徽因的《一首桃花》意境深远,优美动人,虽然是一首以自然景物为主线的诗歌,但诗歌充满了拟人和想象,在她的笔下桃花像妙曼的姑娘一般美好。这首诗歌既有中国诗词的唯美和含蓄,又极具西方诗歌的浪漫和优雅,是一首注重情感、音色、意境三位一体的完美动人的诗歌。2歌曲伴奏由钢琴和小提琴两部分完成,小提琴演奏的旋律流畅动听,表现出诗歌含蓄和唯美的色彩。钢琴演奏部分由柱式和弦和三连音组成,既有优美动听的流畅旋律,又具有丰富的动力感和戏剧性色彩,表现出西方浪漫主义的特征。在这首诗歌中,林徽因以她独有的方式表达着自己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以及乐观积极向上的精神。
《一首桃花》是一首委婉含蓄的歌曲,应当演唱地像流水般动人婉约。宣叙调部分主要描写桃花的静态形象,用弱来演唱,中间偶有音调色彩起伏的乐句,也用中弱来演唱。“桃花,桃花……说的一句话”,这句话用弱音来演唱,声音应当干净、细腻和通透,用述说的语言去歌唱,表现出林徽因心中桃花的美好姿态。“桃花”的“桃”字,字头不能唱得过于沉重,气息要拉住,演唱时要深情和婉转。桃花的“桃”字属于宽韵,要舌尖出音,出声后主要发声的韵母是“a”,在归韵时用嘴唇着力微微收拢,由“a”转为“o”,慢慢地归韵。这时候气息不再向外输送,有渐弱的趋势,收音时要柔和。“像是春说的一句话”的“春”字,这个字也属于宽韵,是翘舌出声。归韵的时候要干净和圆润,表现出春天的温柔和美好。“朵朵”到“露凝的娇艳”是一个八度音程,歌唱时气息要稳。低音的时候声音放在气息上,高音的时候气息要扎住,无论高音还是低音,声音的位置要统一,演唱要柔和。“柔的匀的吐息”这一句要唱的轻柔,用弱来演唱,表现出桃花柔美的特征。“含着笑”这三个字要和前面的“又是些柔的匀的吐息”这一句连起来唱,气不能断,并且用渐强来递进感情,深入地表现出桃花妩媚的姿态,歌唱时要圆润流畅。最后一句要渐弱的演唱,表现出桃花婉约的姿态和情感,同时表现出林徽因柔美和温婉的气质。
咏叹调部分主要描写的是桃花的动态,在微风中优雅飘舞的美丽姿态,体现出林徽因诗作的完美之处,表现出林徽因性格中的温柔。“看,那一颤动在微风里……在三月的薄唇边”,演唱这一段时情绪要放出来。因为是咏叹调,在感叹时光的流逝,并且怀念青春时期的友谊和爱情,歌唱时要比宣叙调更为深情。气息要扎下去,高音的位置要保持住,音色要统一,有一气呵成的感觉。演唱时脑海里要有一副美丽的桃花的画面,用自己深沉的情感带动肢体语言去演唱。“看”这个字在演唱时要特别注意,这个字亦属于宽韵,发声后的主要韵母是“a”,归韵时“n”要用舌尖抵住硬腭前和上牙龈的部位,最终发出“n”这个字母,归韵时要干净利落,口在归韵的一瞬间要闭住,否则会产生没有归韵的情况。“一瞥多情的痕迹”要沉稳和深情下来歌唱,在结尾处要渐慢,气息柔和,表现出回忆时的沉思。“一瞥”的“瞥”,演唱发声后嘴型不能变动,如果字在歌曲的结尾,则要用截气收声的方法去归韵。演唱《一首桃花》这首女高音歌剧选曲时,要用演唱中国艺术歌曲的方法去歌唱,尽量做到柔美和婉约的演唱风格,将桃花美妙、婀娜的特征表现出来,将林徽因温和、含蓄的性格表达出来。
《一首桃花》是一首动听优美的歌剧选曲,诗人以其丰富的想象力和精湛的诗歌写作手法为读者和听者创造了一副美妙的画面。在演唱时要遵循诗词作者和作曲者的意图和情感,以便较好地完成声乐表演的二度创作。歌唱时要用情感带动声音和肢体语言,用自己的理解将作品很好地呈现在观众的面前。歌剧选曲在演唱时不仅要注意声乐技巧的娴熟,更应当注重人物形象的塑造,将歌剧中宣叙调和咏叹调的情绪分别把握好,将歌曲的情感内涵淋漓精致的表现出来,做到声音、情感、意境三位一体的演唱表演。
注释:
1.熊延柳.《论林徽因诗歌的意境美》[J].名作欣赏,2011(5):72页.
2.王媛媛.浅谈歌曲《一首桃花》的创作特色及演唱艺术处理[J].艺术教育,2016(4):10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