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现代化的进程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进城务工人员融入到现代城市生活中,并成为我国城市建设的主力军和生力军,被社会誉为“新市民”。近年来,“新市民”得到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他们急需要生存也要求发展,他们不仅需要保障其劳动权益,也渴望要有与之相适应的精神文化生活。文化馆是政府设立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在新形势下如何为公众提供基本的、与群众需求适应的公众文化服务,开展丰富的文化活动呢?本文从以下几方面论述。
“新市民”群体,是整个社会中最需要关怀的人群。如何为这些人群服务是文化工作者必须要面对的问题。防止其落入生存危机和社会认同危机,是维护社会稳定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新市民群体的公共文化服务得不到满足,由于本身的角色定位,难以得到基本的文化权益。
“新市民”群体的的精神生活状态是令人担忧的——在他们当中,许多人缺少最基本的文化娱乐方式,正常的基本文化权益难以得到保障。中办、国办《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中说:“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看电视、听广播、读书看报、进行公共文化鉴赏、参加大众文化活动等基本文化权益。”。保障“新市民”特殊群体的基本文化权益与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息息相关,对于改善他们的精神生活,建设和谐社会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农民工一般条件艰苦,没钱支付昂贵的艺术费用。文化馆开展“新市民”公益性艺术培训,既是建设文化强市、加强公共文化服务的需要,也是通过“免费的文化午餐”,从精神层次满足和丰富“新市民”的文化需求,使广大“新市民”真正成为“文化普惠政策”的受益者。
2.文化馆是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阵地,拥有相对丰富的公共文化资源,在利用这些公共文化资源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为外来人员(南通“新市民”)实施文化服务,文化馆作为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采取“走出馆门”的方式和“新市民”多的学校、企业等联合起来,成立“新市民”文化基地,创最大限度地为更多的“新市民”提供公共文化资源和服务。
3.文化馆应在人员保障和经费使用上给予大力支持,鼓励和指导业务骨干根据服务对象的特点和需要,精心组织策划,不断增强免费艺术培训及活动开展的吸引力。把思想道德建设内容与文化艺术活动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使“新市民”在自觉参与中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提升。以文化的穿透力和感染力,让尽可能多的“新市民”享受到艺术带来的欢乐。
1、通过改善文化馆的文化设施建设,优化馆内文化环境建设增添城市文化活动的载体,免费为“新市民”群体提供文化服务;
2.通过组织开展节日活动、专题教育活动,组织文艺表演团队走进“新市民”群体集中居住区演出,扶持“新市民”业余艺术团队活动,丰富“新市民”文化活动的内容、形式;让特殊群体一样享受公共文化服务的成果;
3.为“新市民”特殊群体举办各种类型的公益文化艺术讲座,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传播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让特殊群体在文化培训中得到精神享受、艺术熏陶、情操培养、情感交流、知识技能和身体锻炼。
4.把“新市民”群体列入免费艺术培训重点服务对象,并为他们免费学习各类艺术提供服务。
如南通市文化馆在为“新市民”群体服务上十分注重公共文化服务措施和手段的创新,在活动的部署和安排上考虑到了这些特殊的群体。大力实施全民艺术普及工程,让“新市民”群体优先享受免费艺术服务,创新的举措有以下几方面:
(1)在设计和安排广场文艺演出的时候就将“新市民”群体较多的的工厂、社区、学校等优先考虑,基本每年都有为“新市民”群体演出的专场。
(2)通过扶持“新市民”群体业余文艺团队和各种业余文化兴趣组织,派出专业人员为他们做辅导、做顾问等,丰富他们文化活动的内容和形式;
(3)通过送文化下基层、进社区、到挂钩点开展文化活动等方式,为“新市民”群体提供实打实的文化服务。免费为外来工和劳务工子女开设培训班,或举办公益性流动艺术讲座和流动艺术展览,让“新市民”一样享受公共文化服务的成果。
(4)通过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为“新市民”群体提供题材高雅、形式多样、内容新鲜、生动活泼的文化服务,受到了“新市民”群体的普遍欢迎。
(5)开展公益艺术培训,大力实施公益艺术普及。南通市文化馆2008年以来每年开展春秋两期公益艺术培训,开展文艺团队骨干培训、中老年艺术培训、中青年艺术培训、少儿艺术培训、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艺术培训、癌友协会培训、崇川消防大队艺术培训、交通银行分馆培训、针对新市民子女比较集中的虹桥三小、唐闸小学开设少儿拉丁舞、少儿剪纸、少儿舞蹈、少儿灯彩艺术培训班、在公益性艺术培训的招生简章中,明确在同等条件下,农民工等特殊群体优先录取。因为过去许多艺术培训班大多数是有偿培训,许多弱势群体中的艺术爱好者想通过参加培训来提高,但往往因培训费用而止步,十年来已有新市民2000多人次报名参加了公益艺术培训班的学习。许多“新市民”经过艺术培训参加各项专题文艺活动成为“社区明星”、“企业明星”等。
1.建立联动机制,将市馆与基层文化馆、站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发挥出纽带作用。互相渗透,各级文化馆、站在乡镇基层设立分馆,大力开展“新市民”服务,让更多的“新市民”参加到艺术培训中来。
2.注重新市民群体享有的的基本社会文化资源和公共文化服务权益,对文化馆的基础设施建设、人才队伍培养、多样活动因地制宜的合理项目涉及与实施等多方面,从根本上意识到“新市民”群体的公众文化权益必须收到保障。在具体工作中,把保障“新市民”人群的精神生活和社会文化权益放在显著位置。根据需求服务、根据特殊人群特点去服务。特殊人群因其具有的基本特质尤其需要文化馆的公众文化服务。
3.开展多样的文化服务。以惠民利民开展一系列的文化服务,让文化在群众中间流动起来,互惠互利,合作共赢。对“新市民”群众中的人才要珍惜培养,在资源上倾斜,例如开展公益培训、讲座、演出等,切实的让社会公益文化服务走进千家万户中,为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做出贡献。“新市民”群体的文化权益和政治、经济、社会权益同等重要,都是人民应当享有的最基本权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具有“基本性、公益性、均等性、便利性”的特点,应将“新市民”人群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服务对象之一,使特殊群体同等对待,让他们享受无差别的公共文化服务。
文化馆是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在推动群众文化的普及、提高广大群众艺术水平上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组织“新市民”开展各类健康有益、形式多彩的文化活动,让“新市民”在愉悦身心、丰富生活的同时,增长了知识和技能,陶冶了情操,极好地促进了个人素质的全面发展。也为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缩小城乡、区域和群体之间的公益性服务差距,实现社会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以及和谐社会建设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开展“新市民”群体服务既是建设文化强市、加强公共文化服务的需要,也可以通过“公益的文化午餐”,从精神层次满足和丰富文化群众的文化需求,使“新市民”群体真正成为“文化特惠政策”的受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