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0世纪因科幻小说的固定阅读群体较狭窄,导致中国科学小说一直處于文学的边缘地位。新生代科幻作家的出现使中国科幻小说备受瞩目,受众集中于《科幻世界》的青少年与文学专业的研究者。本文将针对中国新生代小说的期刊的研究视点进行划分,分别是叙事研究、主题研究与思潮研究。
关键词:叙事研究;主题研究;思潮研究
1 新生代科幻小说叙事研究
吴岩以“雨果奖”的获得者刘慈欣为研究对象,书写了《刘慈欣与新古典主义科幻小说》的论作,从叙事学的角度出发,阐释刘慈欣的“密集叙事”与“时间跳跃”的叙事手法是对古典主义叙事风格的改进,并对人物形象、人物关系进行了详细分析。严峰在《南方周末》上发表了《创世与灭寂——刘慈欣的宇宙诗学》,根据《三体》系列的宏观叙事、人物形象的塑造、宗教文明隐喻的艺术手法对文本进行分析,指出刘慈欣的科幻小说在当代科幻作品中具有独特性与创新性,并重建了崇高的美学。窦芳芳的《中国新生代科幻小说的乌托邦建构》一文针对90年代以来的新生代科幻小说做出总结梳理,主要是从叙事学的角度出发在第四部分探讨了新生代科幻小说的乌托邦叙事策略,分别从叙事结构、叙事空间、叙事意象等角度展开。孙旭的硕论《新时代以来中国科幻小说的主题意蕴和叙事形式反思》则是针对新时期以来中国科幻小说的主题意蕴和叙事形式作出分析讨论,从而反思中国科幻的发展困境。同样在叙事学理论的关照下,杨皖玲的《论科幻小说的叙事主题与叙事策略》是对科幻小说的主题意蕴和叙事策略整体把握,并与经典文学做对比,反思科幻小说的叙事伦理学意义与其中所体现的“现代性”,探讨科幻小说经典化的问题。叶凌宇《以科学为尺度丈量地球文明——论刘慈欣对当代中国科幻文学的建构》则从文本的艺术性出发,分析其美学与叙事风格、情感基调,及其小说具有现实与想象的双线条的叙事手法,以超现实的手法展现科幻真实感与浪漫主义手法展现科幻美感。
2 新生代科幻小说主题与思潮研究
廖晓波的《中国新生代科幻作家灾难题材写作研究》则选取新生代作家灾难题材创作的文本为研究对象,从情节、人物、环境剖析灾难型文本,得出此题材具有科幻性、实验性、陌生化的特征。针对于中国科幻作家个体单独进行研究的硕博论文,笔者统计得出以刘慈欣、韩松为主。高立志的硕论《刘慈欣科幻小说研究》探讨了刘氏文本中的主题、后现代性,并提出新词汇——主题世界,从而介绍文本中的人物形象、总结其科幻文本对传统文学的突破与创新。韩松的硕博论文研究较少,边斌在《当代作家韩松科幻小说主题研究》中重点讨论了其思想主题:民族意识与未来主题,阐释韩松的文本思想以民族未来为主,同时也关心人类的终极命运。《面对“技术”的先锋写作——论韩松科幻小说对异化的表达》中对韩松文本中的“异化”现代性主题的多层次表达上进行探讨,并提出韩松特有的“国民性批判”,与八九十年代转向中国“先锋派”遥相呼应,对其科幻小说的地位在主流文学中进行重估。除此之外,还有左冰瑶的《科幻星空下的伤心者——何夕言情科幻小说研究》是近几年来唯一一篇以专论何夕的硕士论文,论者概括出何氏言情科幻的三大特点:科学性、幻想性与言情性,并肯定了言情科幻这一新兴的科幻小说类型。
郭雯的博论《科学选择的伦理思考——克隆人科幻小说研究》是通过文学伦理学的批评方法,围绕克隆人科幻小说中的伦理问题展开,分析自然人与克隆人共存的伦理环境中产生的伦理问题,科幻小说中丰富的伦理教诲和深刻的人文关怀,是其反思性与批判性的力证。李小叶则在《中国想象与未来视野——长篇小说<三体>的文化想象》中结合全球化大背景,以中国经验为出发点与落脚点分析“文革”背景中的民族寓言,以及乌托邦精神。韩嬛的《刘慈欣科幻小说论》也运用了比较文学视野,将刘慈欣的文本与克拉克的文本进行比较,并创新性的指出刘慈欣与众不同的新质——确定性与不确定性,及其小说背后的社会学意义、文学与世界的图式。刘珍珍在《后现代主义视野下的刘慈欣科幻小说研究》中借助了后工业社会反科学主义理论,揭示刘慈欣的技术主义中体现了拆除中心、权威、对人类历史解构与后现代主义思潮相契合。顾叶从写作手法切入,在《宇宙流浪意识与刘慈欣科幻小说创作》中探讨刘氏思想中对自由与远方的渴望中体现出的浪漫主义倾向,以及对于“宇宙流浪人物的塑造”。
3 新生代科幻小说其他研究角度
王玮玮的硕论切入点十分独特,在《中国科幻小说的受众心理解读》中分析了科幻作家及受众、出版阵地、文学理论的发展状况及成因,并提出解决措施。岳翔的硕论也独具匠心就“文体”来探讨科幻小说,在《论“文体偏见”——以科幻小说为例》中,笔者为科幻小说处于边缘地位进行辩护,并论证了科幻小说因缺少“使用”价值——固态的以自我为中心、为我所用的阅读方式的因素,才是导致其一直不被重视的根源。《新世纪中国科幻小说的历史意识——以银河奖获奖作品为例》则将研究范围缩小到奖项作家群体,有针对性的采用了柯林伍德关于历史与历史学的定义作为判断科幻小说历史事件意识的标准,分析中国科幻两种表现方式:想象未来和重建历史。任梦莹在《技术漫游中的异乡者——刘慈欣科幻文学中的文化乡愁》提出在文本之中技术美学下的家园意识,使刘氏作品呈现一种宏大的宇宙尺度背景下的文化乡愁,建构属于中国科幻的发生权利。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针对中国新生代科幻文学的研究主要切入点是科幻小说的现代性、叙事学、主题研究、科幻文学的本土化、生态批评理论等,有创新意义的是针对科幻小说受众心理解读的论述与针对科幻小说在中国处于边缘地位的文体偏见的研究。因为科幻小说最初是西方的舶来品,在中国土壤发展的过程中并非十分健全,研究者少有从中国科学小说是否具有“朋克精神”的视角出发对中国科幻作家进行分析研究,此观点有待研究者进行考证。而针对于中国个体科幻作家的研究则集中于刘慈欣与韩松二人,同样在国内拥有较高知名度的早期科幻作家童恩正、郑文光,新生代科幻作家王晋康、何夕、星河。同时中国科幻小说的研究在空间地域上也有所局限,港台地区的科幻小说作家及作品的被大陆研究者所忽略。
参考文献
[1] 李小叶.中国想象与未来视野——长篇小说<三体>的文化想象[D].海南大学,2016.
[2] 韩嬛.刘慈欣科幻小说论[D].东北师范大学,2014.
[3] 刘珍珍.后现代主义视野下的刘慈欣科幻小说[D].复旦大学,2009.
[4] 顾叶.宇宙流浪意识与刘慈欣科幻小说创作[D].山东大学,2014.
[5] 边斌.当代作家韩松科幻小说主题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5.
作者简介:
王文林(1993- ),女,山东济南人,聊城大学文学院2016级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现代文学语言与文体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