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平 姚永昌
旅游资源是一种优质的教学资源,在旅游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具有其他教学资源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如何将旅游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应该成为旅游专业发展探讨的重要课题。本文以A旅游职业学院旅游专业开展区域旅游资源转化为例,探讨区域旅游资源转化为高职旅游专业教学资源的实施及转化过程中需注意的问题。
提出问题
本研究所指的区域旅游资源意义是广泛的,主要是区域内与旅游发展相关的一切要素,详细来说,即以高等院校所在的实际地理位置为中心,以与该地区具有同样或相似地域特征的人文和自然要素为辐射半径,涵盖区域内的所有人文和自然旅游资源要素以及以这些要素为载体来发展的旅游酒店、旅游景区(景点)、旅行社等旅游企业,并加上在相关旅游企业从业的相关已有旅游人才。高职旅游专业旨在为旅游行业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依托区域旅游资源来开展高职旅游专业的教学,可以达到改革教学内容、拓宽教学载体、创新教学形式等目的,让旅游专业学生更加适合区域旅游行业发展的需要。
但是,区域旅游资源的表现形式既有显性的实体存在,也有隐性的抽象存在,且其自身不会自发地发挥教育教学功能。所以,要发挥旅游资源的教育教学功能,让它成为一种教学资源,必须要教育者对其进行合理的转化。所以,区域旅游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主要是指教育者根据教学需要与规律,通过适当的方式与手段,把抽象、静态、零散的区域旅游资源转化为具体、动态、系统的教学内容、形式、载体,让其服务教学,发挥教育功能。
旅游资源转化为旅游类专业教学资源的实施
A旅游职业学院地处武陵山区,而武陵山区是全国连片特困地区,旅游资源丰富,有如黔江小南海、武隆仙女山、酉阳桃花源、湖南张家界、贵州梵净山、湖南湘西凤凰古城等著名旅游景区,且旅游发展劲头足。A旅游职业学院自建校以来,围绕旅游开设了近17个相关专业,在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引领下以及“把旅游大学办到旅游资源中”全新办学思路的带动下,旅游专业紧密结合行业需求,立足学院所在的武陵山区,积极探索将武陵山区的自然及人文旅游资源、旅游企业资源、旅游从业人才资源融入旅游专业教学,实现从区域旅游资源到教学资源的转化,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为其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做出了巨大贡献,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把旅游资源转化为教学场所
教学场所的质量对学生和教师的身心活动都有直接的影响。将区域旅游资源转化为专业教学的场所,使教学处于全真环境中,对于高职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应急事件处理、行业认知能力等方面都有较好的教学效果,符合高职教育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利用区域旅游资源开展专业认识教学
旅游专业学生的入学第一课除了大学生军训,便是开展专业认识实习。专业认识实习主要由专业教研室组织,策划学生走进学院周边的旅游景区、酒店、旅行社、博物馆等企业旅游资源,整个过程由行业能手充当校外指导教师,带领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领略自然、人文旅游知识,感受专业涉猎领域、专业就业岗位、专业能力需求、未来就业方向等,培養学生的整个专业认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专业学习规划。
利用区域旅游资源开展专业跟岗实习
在教学的开展过程中,旅游专业探索出以课程为载体、以核心技能实训为目的,紧密联系区域旅游资源的存在载体,如景区、博物馆、旅行社、酒店,把教学现场搬到景区、博物馆、酒店、旅行社,开展实地现场教学,集中训练旅游专业核心技能。如《旅行社经营管理》《旅游市场营销》《酒店服务与管理》等课程,深入与黔江旅投集团、黔江民俗博物馆、彭水九黎集团、远望国际旅行社等企业合作,开展旅游景区接待与讲解、旅行社产品设计与营销以及酒店餐饮、客房、前厅服务等专业核心技能群跟岗实习,时间为一周。这一活动大大巩固了学生相关课程的理论知识,锻炼了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为后期的顶岗实习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利用区域旅游资源开展专业顶岗实习
旅游专业依托区域旅游资源建立了完善的实习单位进入与退出机制,以构建多元化的校外实习基地,满足了学生大三上学期的顶岗实习。让区域旅游资源成为教学场所,拓展了学生的理论素养,使得学生的操作技能系列化,为学生进入社会就业做好准备。
把旅游资源转化为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引导教学双方开展“教”“学”活动时共同参照的素材和信息,具体形式主要表现为课程、教材、教辅资料等。为增强专业课程以及教材的适应性、实用性、趣味性,旅游专业一直依托学院所在地的区域旅游资源进行教学内容传统载体和现代化数字载体的开发与应用。
传统教学内容的开发
目前,旅游专业立足周边区域旅游资源,已开发了《旅行社经营管理》《旅游服务礼仪》《中国旅游地理知识》等教材;另外,立足周边旅游企业经营实例,致力于写成《旅游活动策划案例集》《旅游市场营销案例集》,辅助《旅游活动策划》《旅游市场营销》课程教学;立足于旅游行业新业态的发展,拟致力《渝东南民宿》《渝东南研学旅行》的校本课程开发。
现代化数字教学内容的开发
立足学院周边小南海景区、武隆天生三桥景区、酉阳桃花源景区等,建成3D教学数字资源,辅助《导游业务》《中国旅游地理》《旅游概论》等课程教学;立足区域旅游资源实际,形成多媒体课件、图片、视频资料库,供辅助教学使用;教师形成教学团队,立足武陵山地区需求,拟合力打造《旅游活动策划》在线开放课程。
教师科研成果的转化
旅游管理系积极鼓励教师开展立足区域旅游资源的科学研究,一方面体现了高校服务社会的功能,另一方面可以加强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指导学生课堂学习和创新创业,以拓宽学生思维、增长学生见识。
把旅游资源转化为教学师资
师资队伍是人才培养的强有力保障,旅游专业主要依托区域旅游企业,聘请旅游企业的能工巧匠,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
邀请行业大师工匠进校园开展讲座
旅游专业已经聘请多名国家级导游大师、国家非质传承人、重庆导游大师等行业大师工匠常态化地为学生开展讲座,通过讲座向学生传达专业知识、专业新发展,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大国工匠精神,提升职业素养,助力行业的未来发展。
邀请行业能手进课堂
旅游专业已聘请多名旅行社、景区、酒店的企业专家作为兼职教师,通过集中授课的形式,与专任教师分工协作,合力担任专业课程教学,受到学生的喜爱,效果良好。
邀请优秀毕业生进班级
旅游专业不因为学生毕业而隔断与其的联系,积极关注毕业生的动向,对毕业后在行业发展好的毕业生,邀请其成为在校学生班级的班导师,主要通过QQ群、微信群等方式来发挥他们的同辈力量,为学生提供生活、学习、行业动态的指导。
把旅游资源转化为隐性课程
除显性课程是教学资源外,隐性课程也属于教学资源,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探索区域旅游资源转化的过程中,旅游专业也注重考虑如何将其转化为隐性课程,潜移默化地达到教学目的,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增强社會志愿服务
目前,旅游专业学生为学院所在地举办的黔江国际山地马拉松、国际旅游日、巴拉胡景区开园、小南海土家十三寨山歌节等活动输出志愿者近1000人次,既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又服务了行业发展。就教师而言,立足区域旅游资源开展社会服务的过程就是提升教师业务素养的过程,而教师业务素养的提升有利于更深层次地开展区域旅游资源来转化,从而服务旅游专业人才培养。
积极致力于校园文化建设
将区域内与旅游相关的知识、知名旅游目的地、旅游企业、旅游名人名言等信息形成挂画、海报等,装扮在学生教室、实训室、教师办公室等场所,努力营造一个与身边旅游资源相关的学习、工作氛围,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工作。
区域旅游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需注意的问题
应该以满足专业人才培养需求为前提
在探索区域旅游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的实践中,各相关的转化主体须始终谨记转化区域旅游资源为教学资源的目的是希望发挥区域旅游资源的教育功能,丰富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师资、教学场所等要素,所以在转化过程中应认真分析旅游类专业人才培养需求,从需求出发来开展转化工作,而不是漫无目的地转化。
应加强转化主体的理论素养提升
区域旅游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的主体主要是旅游专业的专任教师和旅游行业专家能手。教师的转化主要通过教师立足区域旅游资源开展研究,将研究成果应用到教学过程中,进而丰富教学内容、方法与手段等。
旅游行业专家的转化主要是行业专家将立足区域旅游资源而积累的行业经验与知识,通过讲座、上课等方式传授给学生。但不论是专任教师的转化还是行业专家的转化,都需要其具有深厚的理论素养,只有这样,他们才能较好地内化区域旅游资源,深刻理解区域旅游资源的内涵,进而进行深入开发,从而避免转化工作流于表面。
学校层面应建立完善的机制作为引领
有效的保障机制是促进转化工作开展的源泉。区域旅游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对高职旅游类专业教学效果的提升意义重大,旅游类专业所在高职院校应该高度重视,探索完善的保障机制。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是建立激励奖励机制。主要针对转化主体的专任教师和行业专家能手,通过激励机制来刺激相关主体积极探索、认真专研。
二是加大资金投入。资金是转化工作开展的基础,高职院校应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保障转化工作顺利开展。
三是领导要高度重视,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