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小红
立德树人是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山东省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指导纲要》指出:热爱读书、家国情怀、理想信念、中华传统美德、审美鉴赏与创造等是语文学科的德育范畴。语文课程的性质决定了立德树人的实现和语文高效课堂的教学是密不可分的,以下是我在教学中的几点做法。
高效使用语文教材,在教学过程中灵活渗透德育
通过精致的教学设计来实现语文课堂教学高效性的重要前提是教学目标的有效性,语文教学目标只有充分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明确课堂教学目标,才能保证其高效性。根据课程标准提出的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学习任务,教师要吃透教材中的“着眼点”,即课文内容的重难点、知识的生成点、培养的技能点、情趣的激发点、思维的发散点、合作的讨论点、渗透的育人点等,创造性地灵活使用语文教材,引导学生在长期语言输入和语言输出的训练中积累大量的语文实践动力。例如,《乡下人家》这篇课文不但描写的风景美,而且语言的运用更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引导学生体会重点词语。如在教学“几场春雨过后,到那里走走,常常会看见许多鲜嫩的笋,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时,首先让学生体会拟人句的特点:使句子生动、具体。让学生想象竹笋好像在跟人们捉迷藏的情境,体会竹笋的可爱。接着要进一步引导学生在文中找一找类似的语句,并进行多层次的读,更要引导学生试着用其他的词代替“探”来比较一下效果,看看是否一樣能用得活,从而引导学生体会感悟到作者的用词之妙。
高效把握语文教材,落实蕴含的德育情感
要想让我们的语文高效课堂落到实处,在教材的使用上一定要做到多元化理解教材和准确把握教材,针对不同学段,了解基于不同学情的教学目标,分析教材中蕴含的德育情感,并注重教会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表达运用,尤其要善于和教材编写者对话。现在我所教的五年级学生是从二年级开始接手的,一直以来,我跟着学生升级的步伐,在不断探索中前进。经过近几年低、中、高三个学段的教学实践,我认为现在正使用的人教课标版语文教材的课后习题就是每课要求达到的教学目标。
叶圣陶老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 语文高效课堂教学要遵循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在低年级段要重视词汇量的积累,从而为以后的语文学习奠定基础。因此,语文的学习不能只是停留在对课本这一个例子的内容的理解与背诵上,还要以此为例,举一反三。例如:小学低段二年级语文下册《雷雨》一课中,课后习题第一题就是正确朗读课文,说说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景色的变化。针对这一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师就要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课文来认识雷雨前和雷雨后周围景物的变化,如压下来、垂下来、挂在天空等一系列表示动作的词,并引导学生借助生活常识,学会在什么语言环境中运用这些动词,学生自然而然地就对课文内容有了深刻的理解。
高效整合语文教材,比较分析课文的德育情感
人教课标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中的四篇课文都是赞扬人与人之间无私的奉献精神,虽然课文中的这些人物有不同的身份,但他们都有一颗善良的心,用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曲感天动地的人间真情。《再见了亲人》通过不同惜别场景的描写,让我们感受到了人世间跨越国界的最美好的亲情;《金色的鱼钩》通过对老班长外表的描写,再加以言行、神态作烘托,让我们感受到了老班长舍己为人的品格;《桥》 的重点是:通过景物描写,让我们感受到了老汉这种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梦想的力量》让我们感受到了瑞恩有着一颗善良的心。教学本单元时,教师可以采用群文阅读的模式,让学生在阅读课文的同时,感受不同情况下,不同国家的人们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同时注意引导学生通过比较,体会到善良、执着、无私、奉献给人们带来的感动,引导学生树立讲诚心、动真情,乐意用自己的爱心去帮助别人的风尚。
高效培养学生能力,从细处着手,落实德育渗透点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高效性和准确性,并以学生为中心,做到心中有学生,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尊重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发展水平。在小组合作过程中,教师一定要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分工要明确、目标要准确,从细处着手,问题不要太宽泛,从而让每一位小组成员都能知道:学习活动中要学什么?小组合作过程中如何学?活动结束后又学到了什么?真正让学生们学有所得。
高效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把德育渗透延伸到实处
开展丰富的语文实践活动,激发学生进一步学语文、爱语文、用语文的乐趣,增加他们的情感体验,把德育渗透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为此,教师可以采用多种多样的活动方式,只要是有利于渗透德育的方式,都可以借鉴使用。
结语
在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的实践中,我深感在自己的语文高效课堂中渗透的德育越来越充满智慧的火花,越来越感觉到我的小学语文高效课堂在阅读体验、感悟语言文字、参与实践活动中,德育目标的渗透达到了润物无声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