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学芳
随着新课改革的不断落实,使得科学课程在小学学科中的作用越发突出。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核心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小学阶段的学生心智正处在发育时期,这个时期的他们对身边的新鲜事物都有着极高的探索兴趣。坚持以核心素养为中心的科学课堂教学,是我国科学课程教学发展的必然要求,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贯彻落实科学核心素养,只有把核心素养与学科教学有效结合在一起,才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基于此,本文主要就小学科学教学中对学生科学核心素养的培养方式进行研究。
核心素养在小学科学中的体现
核心素养,是指人在接受教育后,能够建立的某些专业素养,对学生日后的学习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对于小学科学来说,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就是要培养起学生对问题的探究热情,让学生理解科学知识,对事物的判断有一种科学的态度,加强其认知能力以及培养其社会责任感。但核心素养并非一蹴而就,所以,教師对待小学生应该有耐心,从而促进其核心素养的养成。
提升科学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小学生科学核心素养
教师需创设教学情境
在小学科学教学活动中创设教学情境,有利于提高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满足不了当代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要求,这就需要教师在科学实验教学中创设符合教材内容的教学情境,拉近学生与科学知识间的距离,进而提高其对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形成科学核心素养。
例如,教师可以多进行课外教学活动。小学科学课的教学活动,不能只局限于教室内,而是要加强课外活动,让学生在课堂外进行实验,这样可以发挥室外环境的优势,提高科学课的教学质量。而且在课堂外进行科学实验更符合小学生的天性,小学生具有强烈的动手欲望,教师需要进行正确的引导,指导学生利用在自然中找到的材料进行实验,培养小学生的科学核心素养。
教师要善于利用教学设备
随着我国科技的不断进步,使得大量先进的电子信息教学设备投入教学活动中,如多媒体教学的使用可以有效地将书本上的知识转变为图片或音频,以更加直观的方式表达科学知识的内容,通过刺激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加深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程度,极大地提高了小学生学习的兴趣。
例如,学习到“岩石”这一知识点,就可以采用电子信息教学设备,将传统枯燥的讲解过程通过多媒体教学设备进行转换,将准备好的视频通过多媒体教学设备进行播放,学生在看到岩石形成的过程之后,一方面可以强化学生的理解,另一方面会感叹大自然的神奇,进而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科学核心素养的形成。
坚持生活化教学方式
小学生具有好奇心强、对新鲜事物接受能力强的特点,因此,教师需积极组织科学实验来进行教学,这样一来可以提高教学质量,二来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科学课实验教学应当在符合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拉近科学实验与生活的距离,将课堂生活化,这样就可以很好地满足现代素质教育对科学实验教学的要求,同时基于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制定具有科学性、合理性以及符合生活实际的科学实验,从而有效地提高小学生参与实验的积极性,促进其逻辑思维的形成。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多参观一些当地的博物馆、纪念馆等,让学生在生活中逐渐理解科学精神。
强化实践教学
小学科学课的一个主要特点就是实践性比较强,小学科学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自己动手制作课堂所需要的教具,这样既能使课堂上的教具多样化,又能加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对于小学科学课来说,虽然需要大量的教具,但其对于教具的要求不高,教师可以让学生从一些生活中的废弃物中找到一些有价值的东西,为小学生从小树立良好的行为习惯,对科学核心素养的形成同样具有促进作用。
例如,学习到青岛版四年级上册第十三课《热气球上升的秘密》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让学生亲自动手制作一个热气球,并且鼓励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寻找原材料,调动学生的思维,可能有的学生会直接利用垃圾袋来制作热气球的伞面,这些原材料都是很容易得到的。并且在学生制作热气球的过程中,教师既培养了学生的核心素养,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促进了学生科学核心素养的形成。
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科学课的教学需要重点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而教师通过创设教学情境,利用教学设备,坚持生活化教学方式,强化实践教学等形式能够极大地提升科学课的教学质量,进而培养学生科学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