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迪尔:第一个向世界报道南京大屠杀

2018-07-13 07:32
文萃报·周二版 2018年36期
关键词:南京大屠杀日军南京

在日本,有人以所谓“没有第三国人士的证据”为理由,宣称南京大屠杀事件是中国方面捏造的。

这个谎言与谬论实在不堪一驳,因为早就有无数的史料证明,在1937年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发生后,有许多“第三国人士”,包括德国、美国、英国、俄国的侨民与记者,以亲身经历揭露了南京大屠杀。

长期以来,许多学术著作都说美国《纽约时报》记者弗兰克·提尔蔓·德丁是第一个报道南京大屠杀的新闻记者。1937年12月18日(中国时间12月19日),他发表了著名的报道《所有俘虏均遭屠杀》,震惊世界。实际上,美国《芝加哥每日新闻报》记者阿契包德·特洛简·司迪尔在1937年12月15日(中国时间12月16日),就在该报上发表题为《日军杀人盈万》、副题为《目击者叙述刚刚陷落的南京城“四天地狱般的日子”,马路上积尸高达五英尺》的报道。这是公开刊出的第一篇向世界揭露日军南京大屠杀的新闻报道。

1937年12月13日,日军占领南京后,一方面开始有计划的血腥大屠杀,另一方面则开始有计划地对南京进行严密的新闻封锁。

在这极其危险的时刻,20多位西方侨民冒着生命危险,坚持留在南京城内,设立“安全区”,救护中国难民。另有5名西方新闻记者冒着生命危险留了下来,除了司迪尔和德丁,还有美国派拉蒙新闻电影社的摄影记者阿瑟·B·门肯、英国路透社记者莱斯利·C·史密斯、美联社记者查尔斯·叶兹·麦克丹尼尔。

这5位西方记者住在大使馆内。他们亲身经历与目睹了日军攻入南京、连续数日对放下武器的中国战俘与手无寸铁的中国居民疯狂屠杀的惨烈景象,记錄下这些他们目睹的血淋淋的事实。1937年12月14日,司迪尔在南京写下他关于日军南京大屠杀暴行的第一篇报道,题为《屠杀与抢劫笼罩着南京》。

5位西方记者都急于要把南京真相迅速报道出去。但是当时的南京没有任何可以利用的电讯机构与设备,他们只能前往上海。1937年12月14日,最为年轻的德丁驱车离开南京。但是日军当局阻止一切人员,包括西方人士离开南京。德丁的车到了南京以东约50公里的句容即被当地日军挡了回来。

后经交涉,日方允许德丁、司迪尔、门肯、史密斯等4位记者于12月15日乘美国“瓦胡号”炮舰离开南京前往上海。“瓦胡号”炮舰是到南京救护被日本战机击沉的美国炮艇“帕奈号”上受伤官兵的。麦克丹尼尔则在12月16日乘日军的驱逐舰“津贺号”离开南京前往上海。

1937年12月15日,德丁、司迪尔、门肯、史密斯登上美国炮舰“瓦胡号”后,司迪尔立即说服“瓦胡号”炮舰上的无线电收发报人员,将他目睹的日军南京大屠杀的消息,以《日军杀人盈万》为题,抢先通过舰上的电讯设备,拍发给《芝加哥每日新闻报》。

由于时差的原因,《芝加哥每日新闻报》在1937年12月15日第1版,以显著位置,刊出这篇电讯报道。这是公开刊出的第一篇向世界揭露日军南京大屠杀的新闻报道。报道写道:

[南京12月15日,经由“瓦胡号”发出]

“地狱般的四天”,是对南京城“围城”与“陷落”的最合适的形容与写照。

我本人是在南京城的“攻城战”开始以后,随同第一批撤离这座首都城市的外国人,登上美国炮舰“瓦胡号”的。我们撤离这座城市时所看到的最后一个景象,是在南京下关江边,沿着城墙,有一群约300个中国人,正在被集体枪决,而江边早已“积尸过膝”。这种疯狂的场面,在南京陷落后的这几天,已成为这个城市特有的景象。

南京城陷落的经过,可以说成是被围困的中国守卫军无以言状的惊慌与混乱。随即是日本占领军的恐怖统治,数以万计生灵遭涂炭。尽管中国军队在放弃这座城市以前的某些表现与行为令人感到可悲,但是与入侵者进城后的种种行径比较起来,则是微不足道的了。

然后,报道以“失去了赢得同情的机会”“积尸高达五英尺”“抢劫美国大使的寓所”为小标题,分三段记述了日军在南京烧杀淫掠等大屠杀的种种暴行及中国民众的悲惨遭遇,读来令人悲愤欲绝。

由于司迪尔同时兼任美国《太阳报》《每日邮报》的特约记者,因此,他的这篇报道也同时刊登在这两家报纸上。《太阳报》的标题是:《地狱般的南京沦陷,记者离开时看到残酷的大屠杀》,《每日邮报》的标题是:《我目击三百人被处死》。

司迪尔的报道震惊世界。美国影响最大的《纽约时报》由于没有及时得到该报驻华记者关于南京大屠杀的报道消息,只得在12月16日转载司迪尔的这篇报道节略。

(摘自《团结报》 经盛鸿/文)

猜你喜欢
南京大屠杀日军南京
“南京不会忘记”
南京大闯关
“我经历的南京大屠杀”
南京大屠杀80周年谁的记忆与谁的哀恸
南京大屠杀审判从未终止
南京:诚实书店开张
南京、南京
巢县凤凰集东南八村惨案
神头岭巧歼日军
日军的“败退”与“转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