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生态危机日益严重的今天,我们人类需要从危机中找到解决的办法,其中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就是梳理人与生态的关系。本篇文章旨在通过对《啊,拓荒者!》中显现的土地生态观进行系统的探究,来说明人类应该尊重土地,才能实现人与土地的和谐共处。
【关键词】土地;生态
【作者简介】丁莹莹,山东外贸职业学院公共英语部。
引言
现代社会工业发达,技术先进,物质生活丰富,然而在这生活富足的背后,渐渐显露出人与自然关系的疏离,生态危机呼之欲出。因此,我们有必要回顾一下人与自然关系发展的脉络,以便从中找到解决危机的方法。
笔者试图探索薇拉·凯瑟的小说《啊,拓荒者!》中所显现出的人与土地的生态思想,小说中所表明的人与土地之间的相互融合和相互依赖证明了人并不应该凌驾于土地之上,而应该和谐共处。只有在人与土地相互融合的过程中,人的生命才能够维持。小说中,人与土地之间经历了很多过程——从怀疑到理解,从仇恨到爱慕,从矛盾到亲密。最终通过相互的理解和努力,实现了和平与繁荣。在这一过程中,土地展示了其独特的一面。
一、土地的独特性
土地本身也是小说中重要的一个角色,作者对它的描述是如此地令人回味。小说的一开始,在平坦的土地上生活的人们,根本不会从环境中得到任何关于生存的启迪。自然环境成为人们生存的最大的对手,人们必须面对这种残酷的环境,接受荒野的无情。
许多人在土地的生活中,败下阵来。然而,亚历山德拉·柏格森,一个独立而又头脑清醒的年轻女性,通过艰苦的斗争,在一片荒芜的土地上生存了下来。面对着看似难以克服的挑战,面对一系列挫折和打击:三年大旱,庄稼歉收,经济危机,周围的人纷纷出逃到城市中;她没有动摇,而是凭着百折不挠的信念,坚定不移地向前走,用智慧和爱,征服了桀骜不驯的荒山野岭,使之变成千里沃野。
这部小说一开始便是对他们的居住地汉诺威这个小镇的描述,悲伤而又低迷。“三十年前一月的一天,内布拉斯加州高原上狂风怒号,汉诺威小镇好像停泊在那里的一艘船,挣扎着不让自己给风吹跑。在灰色的天和灰色的草原之间,濛濛雪花围绕着一簇簇灰暗,低矮的房子打转。住房是在坚硬的草皮上胡乱盖起来的,有的看来像是一夜之间从别的地方搬来的,有的又像是自己奔向那空旷的平原途中走散的。没有一所房子看来有长久的意思。”夜幕降临后,这个小镇消失了,好像从来没有存在过一样。这里的气候以其不可预知的大风和不尽如人意的温度而为人所知。当大多数来自欧洲的定居者来到这片土地时,他们并不知道等待他们的是什么。
与文明的欧洲世界和美国的东部相比,荒野上的移民们深深地感受到人类足迹的缺失,这确实令人沮丧。先驱们在这片土地上付出了极大的努力,但他们得到了什么?“犁耙几乎没在土地上留下什么痕迹,像是史前期的动物在石头上留下的几道浅浅的爪印,模糊不清。”显然,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土地的友善并没有眷顾他们,他们所居住的环境对他们完全无动于衷,这种生存的不稳定从居住者对土地的反应上也能看得一清二楚。卡尔的父亲放弃了与环境的斗争,返回到圣路易斯。与那些弃逃的人相比,亚历山德拉的父亲开始对这片土地的态度不那么悲观。他力求从这片土地上得到一些东西。但是历经十一年,柏格森先生对土地依然不知所措。因此,他得出结论,没有人明白该如何正确地耕种土地。在他去世的时候,他深深地感到自己失败了。然而,他对这片土地的强烈激情让他无法放弃,于是他把土地交给了他的女儿亚历山德拉。她遵从了父亲的遗愿,在她父亲去世后,全身心地投入到残酷的荒野中。这期间亚历山德拉常常面临着荒凉的土地带给她的恐惧和不安,但是她并没有放弃,而是始终坚持不懈地奮斗,因为她坚信土地将最终善待它的居民。
在小说的第二部分的描述中,土地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它开始接受人类的足迹,变得丰富和多产了。在丰收的场景中,这片曾经荒芜的土地似乎在十六年后突然焕发生机:“那散发着这样茁壮,洁净的芳香,孕育着这样强大的生机和繁殖力的褐色土地,俯首听命于犁耙;犁头到处,泥土发出轻柔的,幸福的叹息,乖乖滚到一边。沉甸甸的麦穗把麦秆压弯,向刈刀倒去,割起来像丝绒一样。”
在亚历山德拉的精心呵护下,土地焕然一新。土地的变化体现了人与土地关系的变化。它表明,只有以体贴和理解的态度对待土地,土地才能对其居民表现出友善和爱心。
二、人与土地的融合
小说是基于人与土地之间情感的纠纷而展开的。他们的关系经历了从矛盾到亲密的过程,作者用了大量的篇幅展现了人与土地之间的情感纠葛,以此来阐述它们之间的最佳相处方式。小说展示了亚历山德拉如何通过享受与土地的亲密关系来最终实现梦想。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任何一个像她那样积极与这片土地进行交流的人,都会与土地达成最终的和解。
亚历山德拉懂得如何与土地合作,使之焕发生机。作为小说的主人公,她为创造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而奋斗,成功地塑造了自己的独特身份,实现了自我价值。凯瑟创造的这个英雄般的亚历山德拉是一个实力和智慧兼具的英雄。换句话说,这个女孩既有头脑又有智慧,这才让她在土地上收获了意想不到的结果。
“亚历山德拉是一个高高的,健壮的女孩,走起路来步子既快又坚定,好像她对自己要到哪里去,下一步要做什么,都心中有数。” 这是我们对亚历山德拉·柏格森的初步认识。她是一个有着坚强意志的漂亮女孩。从她的外表可以看出她有能力掌控自己的生活。她天生就具有拓荒者所应具备的一切优点和优良品质:坚强的意志和简单直接的思维方式。她秉承了父亲的意愿和决心,坚决地摒弃了包括她父亲和邻居极其推崇地对待土地的方式—-耕种土地,但没有情感付出。她选择以自己的方式爱护这片土地。
亚历山德拉是一个天然的自然爱好者。她是一个“生命力女神”,拥有“对土地和生活在土地上的生灵的本能的尊重”。她以一种本能的方式接近土地,信仰土地,以温和的方式获得土地的回馈,而不是征服和控制。在她父亲去世后的三年,艰难的日子把每个人逼到了绝境。许多农户,包括卡尔的家人,放弃了土地,转而到城市去寻求机遇。她的两个兄弟,奥斯卡和娄也打算离开。亚历桑德拉没有跟随大家,她先根据现状做出估计,然后做出了惊人的决定:坚定不移地坚守土地,度过艰难时光。最终这个瑞典姑娘借决心和智慧,迎来了丰收,让全家过上了富足的生活。
她在艰难环境下能取得成功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就是她勇于尝试,并且从别人的错误中汲取经验教训,她的经济头脑和务实精神。正如她的父亲所认为的,亚历山德拉确实有经济头脑。她的经济头脑可以从以下的部分窥见一斑:她说服她的兄弟抵押农场用来买更多的土地,说服他们寻找更多创新的耕作技术。从小说中,我们发现亚历山德拉是第一个把筒仓建在了分水岭上,第一个种植了苜蓿,第一个在这片土地上种植小麦的人,而不是像其他人那样都用来种植玉米。而她的邻居们和兄弟却不愿意采用新创意和新技术, 不愿意听取那些尊重土地的居民的建议。可以想象,亚历山德拉完全是排除眾议开始了自己的奋斗生涯,全身心地投入到土地的怀抱。
最终她带领她的家人和村民们渡过了最艰难的时刻,这并非机缘巧合。她与土地的关系既有精神层面的,也有经济层面的。她反对为了经济利益而额外剥削土地,她把自己与土地看成是合作的关系,而没有强加自己的意志。她明白对土地的热爱和伦理责任是人与土地互惠互利和可持续发展的先决条件。亚历山德拉身上体现了一种生产力和生命力。虽然“土地本身是可求的”,但它是“一个谜”。但是,一旦找到神奇的钥匙,解决难题,土地就会屈服于人的意志。最后,亚历山德拉找到了这把神奇的钥匙,并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凯瑟认为,这片土地不仅仅是为了人类的使用而存在,人类应该用爱与关怀来对待这片土地。“土地属于未来...我们是这里的过客,而土地是长在的,真正爱它,了解它的才是它的主人—那也不过是短暂的”。土地不是为了人的利益而存在的。它在那里,永远在那里。亚历山德拉在这片土地上找到了自己,也找到了土地的真正奥秘。曾经暗淡的内布拉斯加大草原在16年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再像以前那样,草原现在是“牛奶和蜂蜜的地方”,它焕然一新。
自然界的统一和融合这个主题在探索土地伦理的佳作《沙乡年鉴》中被反复的吟唱。作者利奥波德高呼土地伦理的必要性。人类已经将土地视为经济资源。人类持有的信念是人是土地的统治者和征服者,土地服务于人类的需要。利奥波德哲学的核心是把土地使用当作纯粹的经济问题是大错特错的。我们的经济利益最终无法逃脱环境的恩赐,人们与土地保持亲密融合的关系是至关重要的。毫无疑问,亚历山德拉充分展现了生态伦理倡导的人与土地的融合。她传扬崇敬,谦卑,责任和关怀的美德,在自然中寻求永恒和稳定。她所坚持的是这样一种简单和尊重的方式,这将最终有利于整个生态环境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奥尔多·利奥波德.沙乡年鉴[M].侯文蕙,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
[2]薇拉·凯瑟.啊,拓荒者!我的安东妮亚[M].资中筠,译.外国文学出版社,1983.
[3]王诺.欧美生态批评[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