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说—演绎法”与理性思维的培养

2018-07-12 10:05魏述涛
广西教育·D版 2018年5期
关键词:演绎法果蝇黄体

魏述涛

“假说—演绎法”是现代科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科学方法,是在提出假说的过程中,演绎出推论,在实验检验和修正中得出结论的一种研究方法。那么,什么是假说—演绎法?在提出假说的基础上,如何演绎出推论,发展思维呢?下面,笔者以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一章第1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试验(一)》中的“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为例进行具体说明。

一、“假说—演绎法”的提出与内涵

“假说—演绎法”的思想源自法国哲学家笛卡尔。《方法论·情志论》一书中提到:“因为我觉得其中的推理环环相扣,后面的推理被前面的推理证明,前面的是后面的因;前面的也被后面的证明,后面的是前面的果。”[1]笛卡尔在推理前提出了相应的假设,用假设解释事实,得出结果,并对结果进行证明。这应该是“假说—演绎法”思想的雏形。《笛卡尔的人类哲学》一书对“演绎”做了明确阐释,并将“演绎”与“直观”进行了比较:“‘演绎也是理智的活动,但与‘直观不同,它们不是理智的单纯活动,必须先假定某些真理或定义,之后凭借这些定义推出一些结论。”[2]可见,笛卡尔是把自己的想法作为假说提出来,并用假定的真理去推论,演绎出结论,而这个结论可以应用到其他事实中。

“假说—演绎法”经过不断地演变和凝炼,最终以概念的形式出现在高中生物教材。在教材中,“假说—演绎法”是指在观察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问题,通过推理和想象提出解释问题的假说,根据假说进行演绎推理,再通过实验检验演绎推理的结论。如果实验结果与预期结论相符,就证明“假说”是正确的,反之,说明“假说”是错误的。将“假说—演绎法”应用于生物科学研究,不仅能够发展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帮助学生形成理性思维,还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生物核心素养。

二、“假说—演绎法”与传统探究的对比分析

传统探究过程的基本流程(如图1)是:观察实验现象→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数据分析→得出结论。传统探究过程虽然能够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活动,但已经形成了固定的探究流程,比如学生提出问题后就开始设计实验,然后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学生一直沿着固有的思维开展探究活动,思维和推理能力没有得到发展,导致思维创新不足,科学思维能力较为薄弱。而“假说—演绎法”的实施流程(如图2)是:观察实验过程→在分析中提出问题→逐步提出假说→解释实验现象→设计并演绎→实施实验→得出结论。

对比分析可知,“假说—演绎法”是在实验过程中生成问题,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提出假说,假说不是在实验现象出现后提出的,而是在分析实验过程中逐步提出的,并且要运用假说逐步解释实验过程。此外,学生还要设计实验进行演绎,并预期实验结果,通过开展实验来验证“演绎”是否正确,从而得出结论。也就是说,“演绎”是应用这些原则建立一些定理和命题。[3]总之,“假说—演绎法”是实验者在实验过程中,在观察、归纳的基础上提出假说,以假说作为理论解释实验现象,演绎出一个可以支持假说的结论,并应用到相关实验的科学探究过程。

三、以读促写,引导学生理解“假说—演绎法”

“假说—演绎法”在教材中以文字描述的形式占据一定的篇幅,学生在理解方面难度较大。在考查这部分内容时,遗传类题目往往以生成性简答题为主,这就要求学生内化“假说—演绎法”,不仅能够提出假说,还要演绎出结论,生成答案。教学中,教师先要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内容,通过“问题导学”的形式,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假说,在分析实验过程中运用“假说”解释实验的合理性,然后分组讨论,设计演绎推理的过程,从而得出结论并证明假说是正确的。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进行深度阅读,还要让学生尝试写出来,让读转化为写,这样才能呈现学生的思维过程,最后通过汇报学习成果,反馈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同时要设计有针对性的遗传类题目检验学生是否能够运用“假说—演绎法”解决实际问题。以读促写的形式有助于学生进入深度学习,内化知识,达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目的。

四、以“问题导学”内化“假说—演绎法”

(一)观察实验,提出问题

在分析“一对相对性状的豌豆杂交实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现象提出相应的问题。例如,教师在讲授时可以提出问题:F1代全部为高茎,说明什么?F1代中没有表现的隐性性状消失了吗?学生在观察F2代出现的现象后,会思考并生成问题:F2代为什么会出现性状分离?3∶1的性状分离比是偶然吗?围绕这些问题,师生展开讨论。

(二)提出假说,解释实验

在分析上述实验时,教师可先提出假说:(1)遗传因子决定了生物的性状;(2)遗传因子在生物体细胞中是成对存在的,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3)在F1代中显性遗传因子对隐性遗传因子具有显性作用。这几个“假说”能够解释基因组成和F1代的实验现象。接下来,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对F2代出现的性状分离现象和3∶1的性状分离比例提出假说。学生会思考:F1代減数分裂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在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后期分离,最终得到的配子中只含有每对遗传因子中的一个。这样就可以解释F2代的性状分离现象了。假如雌雄配子不随机结合,子代会出现什么情况?在“问题”的驱动下,学生提出假说:受精时,雌雄配子是随机结合的。在分析实验过程中,教师不要一次性地把全部“假说”都呈现给学生,而是要在分析实验过程中逐步引导学生提出核心假说,为演绎推理做好铺垫。

(三)演绎推理,深入探究

为解释实验而提出的假说,不仅要能够解释原有的实验现象,还要成为预测其他实验结果的理论依据。因此,教师在分析实验后,要进一步提出问题:假说的核心是F1代产生了两种类型的配子,比例为1∶1,如何证明这是正确的?配子是看不到的,如何设计实验才能证明这一点?再引导学生演绎实验过程。这时学生就会想到隐性纯合子只能产生一种类型的配子,若让F1代与这样的个体杂交,子代如果有两种表现型且比例为1∶1,就可以说明F1代通过减数分裂产生了两种类型的配子,也就能够说明等位基因在产生配子时发生了分离,且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遗传给了后代。根据推理,教师再让学生设计实验并进行验证,引出孟德尔的“测交实验”,并画出遗传图解,进一步完成演绎推理过程。学生完成实验设计后,教师再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理解“测交实验”的意义,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

五、运用“假说—演绎法”解决遗传类题目

遗传定律是高考理综生物必考内容,大多以非选择题的形式出现。题目给的信息量比较大,解题的条件则常常隐藏在给出的实验中,很多考生还未读完题目就产生了畏难情绪。笔者分析近3年全国卷理综生物试题遗传类题目发现,常考的解题方法是“假说—演绎法”,统计如下表:

分析上表可知,遗传类题目的考查从知识考查向解题方法考查转变。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还要教给学生解题的方法。因此,考生要将“假说—演绎法”内化为自己的思维方式,从题目给出的实验去分析,依据“假说—演绎法”的探究流程形成解题思路。下面,笔者以近年高考试题为例说明解答此类型题目的方法。

【2017全国卷Ⅰ】某种羊的性别决定为XY型。已知黑毛和白毛由等位基因(M/m)控制,且黑毛对白毛为显性。某同学为了确定M/m是位于X染色体上,还是位于常染色体上,让多对纯合黑毛母羊与纯合白毛公羊交配,子二代中黑毛∶白毛=3∶1,我们认为根据这一实验数据,不能确定M/m是位于X染色体上,还是位于常染色体上,还需要补充数据,如统计子二代中白毛个体的性别比例,若 ,则说明M/m是位于X染色体上;若 ,则说明M/m是位于常染色体上。(题目内容有删减)

解析:从题干中可以获取三个关键信息,即黑毛和白毛的显隐性关系、亲本是纯合黑毛母羊和纯合白毛公羊、统计子二代性状及性别。题目要求写出子二代出现什么现象,才能说明这对基因是位于X染色体或常染色体上。在获取以上信息后,可以把题目中的说明作为“假说”,然后用这一“假说”进行演绎,推理出结论,从而生成答案。M/m位于X染色体上,会出现白毛个体全为雄性;M/m位于常染色体上,会出现白毛个体中雄性∶雌性=1∶1。

【2016全国卷Ⅰ】已知果蝇的灰体和黄体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但这对相对性状的显隐性关系和该等位基因所在的染色体是未知的。同学甲用一只灰体雌蝇与一只黄体雄蝇杂交,子代中♀灰体:♀黄体:♂灰体:♂黄体为1∶1∶1∶1。同学乙用两种不同的杂交实验都证实了控制黄体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并表现为隐性。请根据上述结果,回答下列问题:

(1)仅根据同学甲的实验,能不能证明控制黄体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并表现为隐性?

(2)请用同学甲得到的子代果蝇为材料设计两个不同的实验,这两个实验都能独立证明同学乙的结论。(要求:每个实验只用一个杂交组合,并指出支持同学乙结论的预期实验结果。)

解析:(1)根据“假说—演绎法”的解题思路,先提出假说——假设控制黄体的基因为隐性,且位于X染色体上;接下来运用这个假说进行推理,就可以得出杂交子代雌雄都表现为灰体,这与题目给出的子代现象不相符。所以答案是——不能。

(2)题目中已经说明乙同学用两组实验证明了控制黄体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并表现为隐性,实际上这就是“假说”,利用这一“假说”进行推理便可得出答案。根据伴性遗传知识可知,有两个杂交组合可以说明题目的要求,即让雌性黄体果蝇和雄性灰体果蝇杂交,若后代中所有的雌性果蝇都表现为灰体性状,雄性果蝇都表现为黄体性状,就可以说明控制黄体的基因是隐性性状,且位于X染色体上;或让雌性灰体果蝇和雄性灰体果蝇杂交,若后代中雌性果蝇全部都表现为灰体性状,雄性果蝇中灰体性状和黄体性状各占一半,就可以说明控制黄体的基因是隐性,且位于X染色体上。

通過解析遗传类题目可知,学习“孟德尔遗传定律”这一内容时,学生不仅要能够通过实验分析掌握遗传学基础知识,还要运用“假说—演绎法”解决问题。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提倡“以读促写”的学习方式,不仅让学生阅读教材中的经典实验,还要阅读与实验相关的内容,在阅读中生成问题,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问题,让科学研究的方法落实在学生的读与写中。因此,采取“以读促写”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探究能力,对于提升学生生物学科核心素养和理性思维能力具有一定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笛卡尔,郑文彬译,2012.《方法论·情志论》南京:译林出版社,50.

[2]笛卡尔,刘烨译,2008,《笛卡尔的人类哲学》,呼伦贝尔: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8.

[3]笛卡尔,郑文彬译,2012.《方法论·情志论》南京:译林出版社,18.

(责编 欧孔群)

猜你喜欢
演绎法果蝇黄体
假说-演绎法的内涵分析
——基于科学哲学的文本考察
果蝇遇到危险时会心跳加速
2021年大樱桃园果蝇的发生与防控
小果蝇助力治疗孤独症
基于改进果蝇神经网络的短期风电功率预测
CT增强扫描对卵巢黄体囊肿破裂的诊断价值
例谈“假说—演绎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中医治疗黄体功能不足循证评价
中西医结合治疗卵巢黄体破裂的临床观察
重组人促黄体生成素在IVF促排卵中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