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丁
摘要:拥有藏品1000余万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404件的建川博物馆,是樊建川先生在改革开放大潮中艰难建起来的。博物馆的主题是“为了和平,收藏战争;为了未来,收藏教训;为了安宁,收藏灾难;为了传承,收藏民俗”。抗战系列与民俗、红色年代、抗震救灾共同构成了建川博物馆的四大系列。走进建川博物馆,就仿佛走进樊建川先生的世界,品味着他的爱恨情仇与人生追求。樊建川是改革开放大潮的勇敢弄潮儿。
关键词:樊建川;建川博物馆;中国近现代史;记录者和守护人
如今的樊建川和他的建川博物馆已是无人不知的响当当的名片。这使我想起2004年的冬天参观他博物馆工地时的情景。其时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与樊建川先生相识。参观时,天气很冷,位于大邑县安仁镇河滩的博物馆工地却是一派热气腾腾的繁忙景象,几座展馆的框架已经矗立。樊建川告诉我,他要打造中国最大的私人博物馆群,充分展示中国的近现代历史。他向我畅谈对这个博物馆群的构想和请著名建筑设计家来设计的艰辛;虽然很多人并不看好这个项目,但是,他却对未来充满了信心;因为有党的改革开放政策做支撑。
众所周知,博物馆是征集、典藏、陈列和研究代表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实物的场所,是对那些有科学性、历史性或者艺术价值的物品进行分类,为公众提供知识、教育和欣赏的文化教育的机构、建筑物、地点或者社会公共机构。博物馆对公众开放,以学习、教育、娱乐为目的,必然为社会发展提供服务。社会的健康发展,需要博物馆,少不了博物馆。
就一般意义而言,博物馆是非营利的机构,所以博物馆尤其是大型博物馆,主要是由政府和社会团体来开办。但党的改革开放政策,却使个人开办博物馆变成了一种可能。当然,要将这种可能化作现实,则需要一种担当,更需要脚踏实地的努力。不过樊建川要建的博物馆不是一个,而是被称为“聚落”的一群即几十个;他建的博物馆不是低档次的,全是高大上档次的。他是怎么成功的呢?
樊建川之所以能成为中国近现代史当之无愧的记录者和守护人,最主要的原因,应该说是他对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的敏锐领悟、全面理解和着力实践。他能紧跟党中央的战略部署,及时抓住黨的政策赋予的时代机遇而放手一搏,从而达成了他理想的境界。
樊建川对我说,他“从小就收藏成癖”。所谓“癖”,就是因长期的习惯而形成的对某种事物的偏好、嗜好,即俗话说的“有瘾”。樊建川年轻时下过乡,当过兵,教过书,后来从政还任过宜宾市常务副市长,但这所有的经历、职务,都不能影响他的收藏梦想。在他的办公室里,他向我展示他从小就收藏的自己的成长经历,其中甚至有他读幼儿园、小学时期的各种证书、作业、老师评语等。对这样的收藏者,当然只能用“癖”来形容。到了1993年,为了满足自己的“收藏癖”,他怀揣党的政策,辞去官职,开始做房地产生意;1999年,他将在经商中的所得,用来做博物馆,开始创建建川博物馆。
对兴趣的坚持可以说是樊建川博物馆事业成功的重要基础。孔子早就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偏好、嗜好就是兴趣,就是热爱。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引导人们深入钻研;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引导人们走向成功。
兴趣带给人们无限的精力,因为有了兴趣,你就对你热爱的事业决不放弃。古今中外,人们的探索都起源于对自然万物的兴趣。牛顿对一个苹果落地这个极普通的现象产生兴趣,进行质疑,从而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达尔文在一次考察中对动物外形的异样产生疑惑,发现了进化论,写成科学巨著《物种起源》。如果不是兴趣促使他们坚持不懈地探究,或许人类尚不能解开许多未解之谜。
樊建川之所以能成为中国近现代史当之无愧的记录者和守护人,还缘于其对收藏物品的正确选择。
所谓“收藏”,指的是一种对于物品的搜集、储存、分类与维护的癖好。世间物品太多,任何人,即使你有很强烈的收藏梦,也不可能将所有的物品都予以收藏,所以,收藏家的收集物品必须有所选择。选择的对象通常是有价值的古董,或者是有特殊意义的小物件,如书画、邮票、火柴盒贴画与明信片等。
樊建川的收藏对象,除了与他本人成长过程有关者外,更有意识开辟专门收藏途径,选择与中国近现代历史有关的物品予以收藏。
众所周知,中国的近现代历史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历史,近代史上的屈辱与抗争,现代史上的崛起与奋进,都有丰富的实物以佐证。
樊建川说,他收藏抗日文物的激情是被一部《血战台儿庄》的老电影点燃的。他的父亲是参加过抗日战争的老战士,面对过鬼子的刀枪,在血火中进行过拼杀;他本人也是一个有过11年军龄的退伍军人,对军人,对战争,有更深刻的理解。在收集川军资料时,他了解到,抗战期间先后有300万川人赴战,但是关于300万人命运的记载却是令人惊诧的空白。内心强烈的震撼迫使他要做点什么。他开始阅读研究川军抗战史,并收集抗战文物,十几年间,他常常在全国各地奔走,寻找,追索。
30年职场打拼,虽然樊建川的身份在不断变换,但在他心中,有一条主线一直没变,那就是对迈现代文物的钟爱。他所收藏的大量物品,奠定了建川博物馆的基调和展览主题。
2000年,樊建川精选自己早期收藏的500件抗战文物图片和资料,集结成书,出版了讲述他收藏故事的《一个人的抗战》。这本书体现了樊建川的收藏风格,即注重“历史的细节”。
该书收录的大量图片资料,乃是披露日本侵华历史、证实中国抗战的真相的证据。樊建川认为,官方史著出示的证据是主证,而他收集的这些藏品是在为历史提供旁证。透过这些实实在在的文物,《一个人的抗战》用“摆龙门阵”的方式,“佐证正史,拾遗补阙”,让人感受到一段感性而细节化的历史。
樊建川在本书的“前言”中说:
在收藏这数千件抗战文物的过程中,我接触到它们僵硬外壳下活跃的生命,听到它们用不同方言讲述的故事,我被它们牵引着在抗战的风云中飘荡着,激动、悲愤、哀叹的情绪时时缠绕着我,使我对这场战争有了亲历似的感觉,我希望通过藏品背后的故事,让更多人吸取历史的教训……
在收藏抗战文物的过程中,我十分关注个人的命运。每当我置身于这些历史的物件中,无论是与日寇拼死壮丁,还是残害自己同胞的汉奸,抑或是逆来顺受的民众,抛洒热血的百姓……都引起我深切地关注。比如那几十张良民证照片上麻木的眼神,比如战地救护培训证上戴船形帽的女战士张书芬,比如日本军用饭盒的主人手岛……
冥冥之中有一种执著支撑着我:无论如何也要将抗战收藏进行到底。抗战精神是属T-~民族的。而我们中华民族又应当是一个个秉持抗战的精神的人组成的!
我希望中国人读了这本书能坚定我们改革开放、富民强国的决心,只有我们富强了,才能避免历史悲剧重演。我希望日本人读了这本书,能更好地反思历史,真正以史为鉴。
这是一个文物收藏工作者,在文物收藏过程中责任感不断升华的最朴实的表述。樊建川认为: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实事求是”的大环境给予他建博物馆、收藏文物的机会和氛围,给予他记录历史、还原历史的信心与动力。他建抗战博物馆,收藏抗战文物,不仅仅是为了纪念,而是为了让每个人的心灵都直面民族创伤,让战争的记忆成为民族的思想资源。所以,他追求的建川博物馆的建馆的宗旨是让世人铭记历史:“为了和平,收藏战争;为了未来,收藏历史。”
艰辛的努力,换来的是丰硕的收获。2005年8月15日,抗战胜利60周年之际,建川博物馆——这座占地500亩的博物馆首次向世人开放。
在建川博物馆整个的设计当中,抗战系列无疑是其中最重要的部分,陆续开放的有中流砥柱馆、正面战场馆、川军抗战馆、飞虎奇兵馆、不屈战俘馆、援华美军馆、抗日俘虏馆、众志成城馆、汉奸丑态馆,以及中国壮士群雕广场、抗战老兵手印广场两个主题广场。
博物馆展示的那些残破褴褛的血衣、弹孔尚存的冰冷钢盔、仍然可以发出尖利鸣叫的报警器、泛黄的战时良民证、血迹斑驳的日记本、冰凉刺骨的侵华纪念章、照片上一张张有着或惊恐或愤怒表情的面孔……让参观者无不在心灵震撼之余,陷入长久的思考。
除了博物馆里展示的战争的这些血腥,园区角落的库房里还紧锁着岁月的沧桑。白晃晃的日光灯下,铺天盖地的旧报纸、老照片、书信、镜鉴、雕塑、像章等等,都让人感觉像是掉进一片淤积了几十年的泥塘,内心沉重而盛满感慨。
樊建川和他的博物馆
中流砥柱馆是抗战系列最重要的展馆。这个展馆以历史照片、资料、实物、文献以及地道战、地雷战、青纱帐场景复原或实景景观等方式陈列,通过三个主题单元——“民族的脊梁”“敌后之岁月”“根据地建设”,生动展示出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军队和广大民众14年抗战的全息画面,突出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代表全中国人民的意志,领导和推动伟大的抗日战争,浴血奋战于抗战最前线,成为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的光辉历史。
到如今,建川博物馆的建筑面积已近10万平方米,拥有藏品1000余万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404件。博物馆的主题已经不仅仅是“为了和平,收藏战争;为了未来,收藏教训”,还增加了“为了安宁,收藏灾难;为了传承,收藏民俗”。抗战系列与民俗、红色年代、抗震救灾共同构成了建川博物馆的四大系列。
红色年代博物馆系列设有瓷器陈列馆、生活用品陈列馆、章钟印陈列馆、宣传画陈列馆、票证陈列馆、镜鉴陈列馆、音像品陈列馆等分馆。
民俗博物馆系列设有老公馆家具馆、百年老照片陈列馆、喜文化陈列馆、精美笔筒陈列馆、老烟具赌具馆、三寸金莲文物馆、老七十二行馆等分馆。
地震博物馆系列设有5·12汶川大地震博物馆、胡慧珊纪念馆、地震科普馆等分馆。
其他系列还有中医文物馆、中航工业航空三线博物馆、国防兵器馆等分馆。
许多人都知道“猪坚强”,这是因为建川博物馆有“5·12”汶川大地震博物馆。
“5·12”汶川大地震博物馆是为纪念汶川大地震而建。原特展馆于2008年6月12日对外开放,从筹备到开馆仅用了8天时间。原馆突破传统单元式陈列方式,以5月12日至6月12日这一个月的日记为展出提纲,以地震灾难一救援一灾后重建为线索,通过1000余幅图片、4万余件地震灾难和救援实物,真实记录汶川地震的场景以及全体抗震救灾民众的泪水与汗水,定格了巨大灾难降临时中华民族凸显出来的大勇和大爱。
樊建川说:“收藏民族记忆不仅仅是国家的事情,民间收藏家也该担负起责任。珍贵的藏品鉴定为文物后,就不能进行买卖,这样能更好地保存下来。我们不说话,让历史说话!”
建川博物馆是目前国内民间资本投入最多、建设规模和展览面积最大,收藏内容最丰富的民间博物馆。它突破了传统意义上单纯的“博物馆”的概念,不仅在国内第一次将多达30余座博物馆汇集在一起,而且还进一步将各种业态的配套如酒店、客栈、茶馆、文物商店等汇集在一起呈现亚博物馆状态,形成一个集藏品展示、教育研究、旅游休闲、收藏交流、艺术博览、影视拍摄等多项功能为一体的新概念博物馆和中国百年文博旅游及乡村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而这一切,在改革开放之前是难以想象的,是断难做到的。是党的改革开放政策,造就了建川博物馆;也就是说,没有改革开放,就不会有建川博物馆,当然也就没有亲手打造它的改革强人樊建川!
建川博物馆的每件文物,都是一个历史沧桑的记忆,也都有一段充满魅力和传奇色彩的收藏故事。走进建川博物馆,就仿佛走进樊建川先生的世界,品味着他的爱恨情仇与人生追求。
当党的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巴蜀大地的时候,樊建川应时而起,将民族担当和家国责任当作一种追求,而将名利富贵视作浮云。他认为,一个人不能没有责任心,一个民族不能失去血性——我们这个民族历史上经受过太多的苦难。所以,他想让建川博物馆成为增强国民忧患意识和奋发图强精神的“钙片”。“抗战馆也好,地震馆也好,最大的作用是敲警钟”,樊建川这样说。
建川博物馆的收藏网络现在已遍布全国各地,每日还有很多人慕名而来,把祖上留传下来的抗战遗物赠送给樊建川。但是,每有空闲,樊建川依然亲自到市场淘宝,原因是抗战时期的藏品已经越来越少,很多外国藏家出手很猛,而他能做的就是不让它们继续流失。
尽管建川博物馆是樊建川倾其个人所有建起来的,但他却从来没有把博物馆看做是自己的私有财产。他始终认为自己只是社会财富的暂时看护者。他说这些东西虽然是他私人搜集来的,但它们属于这个国家,他只是替国家保存记忆。他在身后,要把博物馆和所有藏品交还给国家。
由于建川博物馆成效显著,获得了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全国光彩事业重点项目、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先进社会组织、中国十大民间博物馆、四川省科普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廉政文化教育基地、四川民营文化企业综合十强、四川省“十一五”期间旅游工作先进单位和建设成都杰出事件等荣誉称号。
在2016中国旅游产业投融资促进大会上,樊建川获颁中国旅游行业的“奥斯卡”——“中国旅游产业杰出贡献奖”(飞马奖),同时被表彰为“中国民间博物馆旅游第一人”,而他也是2016年唯一获此殊荣的西南地区企业家。
樊建川以他的实际行动,真实地再现了中国近现代史,也证明了他是中国近现代史当之无愧的记录者和守护人,更是改革开放大潮中的一位勇立涛头的优秀弄潮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