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光雨 李沿增 丁 楠 王 帅
(吉林财经大学管理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系,吉林 长春 130117)
人才是现代和科学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石,面对新技术和新产业,必须加强工程科技人才培养,将国际工程教育思想与中国本土化更好融合,“新工科”为此应运而生。新工科发展的重要条件就是打破高校单向培养模式的局限性,寻求多方协同育人模式,培养具有创新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满足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工科人才的培养提出的新要求。新工科协同育人人才培养路径主要是实行学科交叉与专业融合、开展校企协作及协同育人、重新定位地方高校角色,提高我国工程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促进我国从工程教育大国走向工程教育强国。
1.建立学生、教师双主体核心模式。从学生发展角度来说,学习可以综合线上线下模式,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学习效率。线上学习可通过智慧树,课堂派以及蓝墨云等软件增加多样化,如线上观看视频、互相交流、向教师提问、提交作业等,提高学习质量,激发学习兴趣。完善网络选课制度,加强对选课的指导,避免选课的盲目性,端正对弹性学制的认识。线下教师通过小组讨论,梳理重要知识点,加强课堂互动,提高听讲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对于教师方面,采用全程导师制,为新生配备一名专任教师,贯穿四年本科学习、学科竞赛以及指导论文等一系列活动;组织教师赴企业培训,将实践经验传授给学生,达到理论知识与企业实践有效接轨。
2.建立四维专业模式。学院目前拥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商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数据科学与大数据四个本科专业和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硕、图书情报专硕。大数据是目前信息产业持续高速增长的新引擎,也是当下时代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计算机专业融入金融信息化,金融信息化的发展与大数据紧密相连,带动计算机专业的发展。新老学科交叉融合,紧跟时代发展趋势,促进计算机,金融,信息管理与数据分析等领域的融合,培养新工科复合创新型人才。
3.校企合作基地驱动人才培养。为了实现人才和社会需求的完美对接,学院已经与亚新科技(中国)有限公司,华信永道(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大连东软睿道教育信息技术有限公司,金蝶软件(中国)有限公司,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等省内外知名企业建立合作基地,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培养学生跨区域跨环境学习工程人才技能,推进协同育人机制改革。
4.国际合作办学拉动人才培养。目前我院与美国特拉华州立大学建立短期交换项目以及“3.5+2”本科硕士培养,与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建立“2+2”双学位合作模式,提供学生出国交流学习机会。学院引进外籍教师,为本科及研究生授课,提升英语水平。新工科时代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创新卓越型人才是经济与产业发展的必然结果,鼓励学生参与国际交流体验,全方位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新工科复合创新型人才。
1.构建多样化、多层次人才培养模式。以核心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多样化、多层次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开展课程教学内容、手段以及方法的改革,制定不同层次人才培养方案,适应多元化人才培养需求。以学生专业能力培养为核心,逐步向外拓展其他科目,使之胜任不同企业需求,以开拓创新为理念,根据不同需求和不同目标制定不同方案,保证人才培养的高规格与高质量,搭建人才培养的多通道和多途径。
2.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实现卓越工程师计划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体现。一是对专业兴趣的培养,制定人才培养标准和培养方案,按照学生的知识结构以及规律,把成长与能力培养融为一体,理论教学与工程实践相结合。二是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实现实习与就业一体化,解决实践教学基地匮乏的问题。三是依托我院科研优势,结合教师研究方向,让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培养独立思维和学术能力。
1.构建创新学科体系。新工科建设强调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在不断完善已有学科课程基础上,推陈出新,优化课程内容,设置实践与创新相结合课程,如《经济数据分析方法-R语言》、《网络营销》等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高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与动手能力,激发主观能动性与创造性。为实现人才培养国际化,推出python语言学习,金融量化分析,专业前沿概论等多门新课程,拓展学生掌握前沿技术。
2.多学科相互渗透融合。将科学和人文与专业知识完美融合,专业课学习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让学生适应不断发展的技术需要;通识课学习激发学生对不同科目的兴趣,更好了解其他专业,丰富课外知识,拓宽眼界,为将来就业及跨专业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3.完善课程体系设置。完善课程体系设置与工科专业的匹配,开设跨学科跨文化的综合课程,如《金融量化分析》,《互联网加传统文化》等,融合计算机和金融等方面的知识,让学生接触到不同学科领域,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渗透,激发学科创新活力,提高竞争力,激发学生创新维。
为了实施新工科教育人才培养新模式,我院创建“双主体、四维、四驱动”互动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完善跨学科课程体系,为探索实施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新模式打下良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