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国芳
江苏宜兴 宜兴 214221
青瓷文化的构建是在青瓷的逐渐形成、发展中,在人们接受、欣赏的彼此激撞下所迸发而成的。其最典型的文化特征形成在于青瓷所谓“青色”釉质的审美文化了。自古以来,青瓷之美,常常以“玉”为其审美的标准。玉器在中国封建社会是一种理想化的器物。帝王用之以显高贵,君子佩带以示品德高尚。玉器在良渚文化时期达到了高峰,玉器中透出的冷峻高雅、柔美恬淡的色调对古人的色泽趋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青瓷类玉似冰的釉质与玉器相吻合,既有着温柔敦厚、委婉含蓄的自然秉性,又折射着儒家中庸、中和、中立的精神文化内涵,理所当然受到世人的青睐。青色也符合民族色彩观的审美追求。青色历来象征生命的欣欣向荣,带给人们无限生机和活力。大自然灵魂之青绿色,附着于瓷器上,二者融合了情感上的共鸣,契合文化上的价值和理想,也迎合了人们尚静的心态。中国艺术的意境既存在儒家兼济天下的人文气息,也有道家超旷空灵的美好理想,更有直探生命本源的浓浓禅意。这种意境的美在于体现了永恒的生命力,一种深入万物本源的宇宙境界。中国青瓷就是在这种理想的美学哲思中走向艺术的幽深境地,从而焕发出独特的艺术魅力。青瓷,以色追玉,它是人类的智慧和精神的渗入文化结晶。
青瓷是陶瓷中一个独特的品种,在陶瓷历史中最具有代表性,最具有审美价值的传统工艺。青瓷以它的淳朴、典雅的艺术风格,深受人们的认可和推崇,是人们传承文化的一种体现。中国最早发明的瓷器是“青瓷”,是瓷器的鼻祖,即东汉越窑青瓷,此后经历了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直至宋代。青瓷的烧制工艺一直是中国陶瓷的生产主流。青瓷发展到宋代进入了它的发展高峰;在宋代11个民窑中青瓷窑有六个,占一半以上;五代、两宋时期的青瓷烧制以越窑开始,中间经历了柴、耀州、汝、官、哥,而以龙泉窑收尾。青瓷的传统工艺自始至终没有中断过,遍布中原、关中和南方的广大地区。
青瓷《木兰从军》
青瓷器追求外精光内蕴玉的品质,采取了一系列能为青瓷器釉色赋予温润敦厚的效果,从而使其呈现出温润如玉的艺术风格。青瓷釉的调和之美、含蓄之美、典雅之美、阴柔之美,都是它自身能给人带来的独特感受。在造型上追求古朴典雅、敦厚玉立之美,柔和流畅的轮廓线与刚劲明快的转折相结合,结构规整,比例和谐,经过制作者的修整往往会十分细腻,整体呈现出端庄凝重、轻巧雅致的艺术格调与情韵。
青瓷作品——《木兰从军》没有浮华的绚丽色彩,没有多余的点缀装饰,它的美来自于自身的朴实和沉稳,是低调的高贵,是尚雅的文人风度。人们总能看到它由内而外的内敛、古朴、雅致、恬淡,它的美是外表与内在合二为一的一种境界,形体上俊秀清丽,色彩含蓄典雅,釉质晶莹透彻光滑如玉,美自然内敛不夸张。《木兰从军》描绘的是一幅人物形象图,体现了中华民族优秀儿女为国分忧,勇于担当的中国英雄主义民族精神。骏马的马鬃随风飘扬,活灵活现。木兰的披风也跟着风飘扬,衣服上的褶皱同样刻画的细致逼真。作品生动细致地展现出木兰英气逼人的巾帼不让须眉之态势,骏马奔跑的身形神态、木兰手中紧握的缰绳及身上衣物的线条,各种细节的部分通过作者精巧的手工艺也为整件作品增添一腔灵气。作品刻与划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线条富有变化,具有层次感,骏马身着的马鞍花纹也清晰可见。
青瓷釉色晶莹透彻,釉面柔和光润,乃至今日一直受到向往大自然之美、拥有回归大自然意愿的现代人的热爱和追捧,使青瓷艺术在当代生活中迅速升温、发酵。在中国当代艺术多元化、自由的意境中,青瓷文化传统的复兴包括青瓷审美形态的复兴,是人们追寻时代生活和审美的需要。
[1]《中国陶瓷》上海古籍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