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至1970年代香港流行音乐繁荣的社会文化动因

2018-07-12 09:01
艺术探索 2018年3期
关键词:唱片流行音乐乐队

王 韡

(中国传媒大学 艺术研究院,北京 100024)

“1927年由黎锦晖词曲创作、黎明晖演唱的歌曲《毛毛雨》问世,标志着中国流行音乐在上海诞生。”[1]162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中国进入了新的社会发展阶段。诞生于上海的中国流行音乐,在当时的年代显得与社会格格不入,于是,迫于压力,转入英国资本主义殖民统治下的香港进行发展。英国资本主义殖民统治下的香港社会对流行音乐的存在有很大的宽容性,加之诸多相关社会文化因素对流行音乐的影响,20世纪50年代至20世纪70年代,香港流行音乐出现了一片繁荣景象。

一、社会制度变革促使中国流行音乐由上海转入香港发展

“‘流行俗曲’在新中国,不但不再流行,而且万难立足。于是‘流行俗曲’率众南下,作曲人、写词人、音乐人、歌星纷纷渡过深圳河来到香港。香港,在一夜之间取代了上海,成为汉语时代曲的新根据地。”[2]15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由于当时的社会意识形态等多种原因,中国流行音乐开始由上海转入香港地区发展。此前香港虽受英国殖民统治,但是与大陆的往来一直比较密切。新中国的成立,政治局势的变化,致使香港关闭了与大陆自由出入的大门,与大陆形成了隔离的状态。一时间中国上海以及内地其他地区的很多大资产阶级、封建地主等纷纷带着大量财物前往香港地区。面对此种状况,当时的香港政府还制定了应对的管理条例。有记载称,“1949年3月,英政府鉴于中国内地形势急速变化,将在马来西亚的啹喀兵调来香港。此月,港府提出该年度财政预算案,总支出为一亿八千二百万元,其中二千六百万元用于扩充警察和建立防卫军。4月1日,港府开始实施《1949年移民管理条例》,目的是管制非本港土生人士来港、离港以及在港内的活动。”[3]355这些涌入人群的财产也随即进入香港。“1949年8月,广州解放前夕,一批资金流入香港。11日一天统计流入香港澳门的黄金达二万两,一周来已共五、六万两”。[4]330这些财产的流入也推动了香港的经济发展。同时内地的文化、生活方式也被带入香港地区。这些有钱人到了香港也要娱乐和文化消费,流行音乐自然也随着入港。

起初,从内地移居香港的人群,只是想把香港作为一个暂时的栖息之地,期待有朝一日重返内地。可到了20世纪60年代,香港社会有了巨大的转变和发展,尤其是在经济方面,“香港经济开始高速增长,由1960年至1969年,国民生产总值平均每年增长13.6%。到1969年,人均总产值已达4757港元,香港已渐渐升至发展中地区(Developing Countries)中的前列。”[2]72这十年间,香港从一个转口港迅速成为重要的工业化城市。随着香港社会方方面面的改善和提高,这个当初从内地南下香港的人群,开始慢慢依恋上了这座城市,并为之自豪,大多产生了要在香港定居的想法。另外,在教育和文化方面,也发生了很大改观。20世纪50年代香港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教育政策,并予以执行。政府对中小学的教育非常重视,提倡普及化教育,此年代进入学校的学生能够受到更为规范且严格的教育。由于香港的教育模式是建立在西方资本主义体系下的,所以这些学生慢慢地都会有“崇洋”的思想。到了20世纪60年代,这批年轻人进入社会,逐渐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西化”教育下的这一代人,崇尚金钱,有着敏感的商业头脑,追求欧美发达资本主义的文化娱乐方式。这些都为流行音乐在香港的传播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图1 1964年6月,"披头士"乐队由香港安保人员护送

二、国内外流行音乐对香港的影响

随着香港的经济、文化蓬勃发展,文化交流日益频繁。英国摇滚乐队“披头士”(The Beatles)的访港演出,台湾地区及新加坡、马来西亚汉语流行音乐登陆香港等都对香港流行音乐产生了影响。

(一)英国“披头士”乐队访港演出

20世纪60年代英国的摇滚乐队“披头士”成为世界流行歌坛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其音乐风格与演唱风格开始向全世界渗透。1964年6月8日,“披头士”乐队来香港演出,引起了香港音乐界的巨大反响(图1)。“香港的《星岛日报》刊出‘狂人偕豪雨俱来,五千男女尽披头’‘港警大员亲率队应变,社会人士注视青年反应’的报道;香港的《华侨日报》报道‘今日狂人从天而降,机场可能爆出狂戏,警察小心翼翼已作最坏的打算,准备在狂人所到之处控制局面’‘今日狂人来港,考验香港人狂到什么程度’”。[5]65“披头士”乐队成为了青年人的偶像,他们争相模仿,纷纷组建乐队。“许冠杰的‘莲花’乐队(The Lotus),陈任的‘The Menace’,Joe Junior的‘Side Effects’,Teddy Robin(泰迪罗宾)的‘Playboys’,‘The Mystics’,‘The Zoundcrackers’,‘TheContinentals’,‘ThePowder Puffs’等,在尖沙咀的夜总会如‘碟仙’(The Scene)、‘拉丁屋’(Latin Quarters)、‘碧瑶’(Bayside)、‘金冠’(Golden Crown)、‘炮仗吧’(The Firecracker)等穿梭流连,交换最新乐讯和客串演出。”[2]80“披头士”乐队带来的英式摇滚狂潮,对这些香港乐队的成员影响很大,让他们近距离了解到了欧美流行音乐文化,使他们对流行音乐的审美认知发生了很大改变。这一批被“披头士”影响的青年人,很多日后都成为香港著名的音乐人或唱片业的高层,成为香港流行音乐界的中流砥柱。许冠杰成为20世纪70年代香港粤语流行曲的开创者,陈任成为香港著名的DJ,泰迪罗宾不但是导演和演员,还是一名音乐创作人。郑东汉(Norman Cheng)先在宝丽金唱片公司任高层多年,后来又成为百代唱片公司亚洲区域的总经理。冯添技(Ricky Fung)先在宝丽金唱片公司任音乐监制,后来又任百代唱片公司香港地区总经理和国际唱片公司(IFPI)总干事一职。戴乐民(Romeo Diaz)在演奏、作曲、编曲、音乐监制等方面都有涉猎,成为一名全能型的音乐制作人。他在百代唱片公司任音乐总监,并参与电影配乐工作,与香港著名词作家黄霑合作了大量作品,如《倩女幽魂》《笑傲江湖》《黄飞鸿》等电影中的音乐与歌曲。

(二)台湾地区及新加坡、马来西亚汉语流行音乐的对港冲击

20世纪60年代,由琼瑶编剧的电影在台湾地区放映后,产生了高票房效应,不久这股“琼瑶热”就传到香港地区。其中的插曲、主题歌也同样受到人们的关注与喜爱。1966年台湾电影《意难忘》在香港放映,由美黛演唱的同名主题歌风靡全港。这些台湾电影中的插曲或主题曲多为流行歌曲,对香港流行歌坛有一定的影响。另外,新加坡、马来西亚的汉语流行音乐此时也大量传入香港。这些歌手大多有西洋美声唱法的训练基础,同时也受到了民国时期上海“时代曲”①“时代曲”指民国时期上海的流行歌曲。王韡《中国首位流行歌手黎明晖演唱风格的音乐学分析》,《文化艺术研究》2017年第2期,第49页。风格的影响。这些歌手经常翻唱一些民国时期上海的经典“时代曲”,如歌手邓小萍翻唱了周璇的《诉衷情》、梁萍的《春来人不来》等作品。还有的虽是原创作品,如歌手黄清元演唱的《曼莉》,但和民国时期上海的音乐风格与演唱风格非常相近。可以说,此时香港的流行音乐受到了粤曲,欧美流行音乐,台湾地区流行音乐,新加坡、马来西亚汉语流行音乐的多方面影响。

图2 大长城公司出版的《小喇叭》唱片(李丽华演唱)

图3 33(1/3)转流行歌曲长行唱片

三、百代唱片、邵氏影业与丽的电视等传播媒介的强劲助力

多种音乐传播手段为香港流行音乐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推动力,音乐与传媒相互影响,互为促进。除了唱片、电影、广播电台这些传播媒介外,电视的出现为香港流行音乐的发展注入了活力。因此,可以说,“流行音乐的传播媒介,像电影、无线广播、老式唱片、磁带、电视……都与科技的进步相关,这些媒介的出现使流行音乐传播手段有了质的飞越”[6]7。

(一)唱片业的推动

大长城唱片公司1949年在香港成立,1956年关闭。虽然只有短短的七年时间,但它为香港流行音乐的传播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尤其是在1950年至1953年间录制出版了大量的流行音乐唱片,如《叹十声》《小喇叭》《东山一把青》等当时流行度极高的歌曲都是大长城唱片出品的(图2)。1952年,百代唱片公司在香港设立办事处,正式进军香港市场,与当时的大长城公司争抢流行音乐的唱片市场。由于百代是老牌的唱片公司,无论是经营模式,还是制作班底都比较成熟且规范。南迁香港的创作人姚敏、李厚襄,歌星姚莉、张露、逸敏,还有留在上海的创作人黎锦晖、严折西一直都是百代公司的重要合作者,所以百代公司很快就成为当时香港唱片业的霸主,击垮了大长城等唱片公司。倒闭的大长城唱片公司由荷兰投资的飞利浦唱片公司接手,后者也采取了百代公司的经营理念,开始与老牌歌星合作。民国时期的上海歌星白光就在飞利浦唱片公司录制了一批唱片。但飞利浦唱片公司最终还是由于种种原因被迫于1959年关闭。以上这三个唱片公司都有一个特点即挖掘与培养新人,打造属于自己旗下的新歌星,以此来为唱片公司营利。大长城唱片公司培养并推出的歌手有顾媚、葛兰等,百代唱片公司培养了方静音、邓白英等,飞利浦唱片公司培养了崔萍、韦秀娴、江玲等歌手。这三个大型唱片公司尤其是百代公司,为流行音乐在港传播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同时也为这些创作人、歌星提供了生存空间。

另外,20世纪60年代33(1/3)转长行唱片(Long-Play Records)(图3)问世,双面共计可转载60分钟的音响。原来一张唱片只能容纳两首歌曲,现在一张唱片可以容纳十余首甚至二十首歌曲。唱片的内存时间延长,也为流行音乐的创作、制作提供了良好的科技支撑。

(二)电影、电视、广播电台媒介的发展

图4 邵仁枚与邵逸夫(右)

图5 李厚襄和姚敏(右)

1956年,国际电影懋业有限公司(Motion Picture General Investment Co.)在香港成立。它是新加坡国泰机构下属的企业,前身是国际影片发行公司。该公司拍摄了大量电影歌舞片,其中影片的主题曲与插曲多为流行歌曲。另外,1958年,邵仁枚与邵逸夫(图4)在香港成立了以制作电影为主的邵氏兄弟有限公司(Shaw Brothers HK Ltd),同年花费巨资在香港九龙清水湾建立了邵氏影城,并于1961年12月6日正式启用。邵氏兄弟公司拍摄的电影,强调音乐与剧情的结合,创作理念提倡“每片必歌”①“每片必歌”即每部电影都要有歌曲加入其中。这在当下看似很普通,但当时是电影制作上的一种创新,需要电影公司具有相当的经济实力才能实现。,这使得电影歌舞片在香港成为一种潮流。同时,上述两个大型电影公司为了赢得票房,获取利润,展开了一系列的商业竞争手段,例如,都会邀请当红歌星演唱本公司拍摄电影的主题曲,而且这些主题歌也是约请香港甚至其他地区的一线创作者来进行创作、制作的。这些都直接助力于香港流行音乐的发展。

1957年5月29日,丽的电视台正式开播,其播放的大多是美国原版引进的电视节目,里面的大量欧美流行音乐收到了青少年的喜爱。这其中的流行音乐也影响着香港音乐人。另外,收听广播也是香港人重要的休闲活动。1959年,香港的商业电台开播,随之日本的原子粒收音机(Transistor Radio)开始进入香港销售。这些商业电台都是以争取最多听众、拉动广告效应、获得较高经济效益为目的的,因此,播放的内容大多是娱乐性的流行音乐,其中穿插广告。此时香港的中文电台以播放中国流行音乐为主,同时还设立了英文电台,主要播放欧美流行音乐。在电视尚未完全普及的年代,广播电台在流行音乐的传播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四、创编分离的流行音乐制作方式广泛开展

20世纪50年代,创作人李厚襄、姚敏(图5)成为香港流行歌坛的核心力量,他们采用美国流行音乐创编分离的制作模式。创编分离即擅长写旋律的作曲家就专心写旋律,擅长编曲、配器的音乐人就专心编配,各司其职。这样做的目的是充分发掘每个音乐人的专业优势,更能保证唱片的精良品质。李厚襄、姚敏两位作曲家主要进行旋律创作,编配工作交给其他人来完成。当时编曲最有名、最出色的是一些菲律宾乐队中的乐师,他们通常晚上进行演出实践,白天进行编配和伴奏录音。他们多年在夜总会、歌舞厅、大酒店等娱乐场所给歌手伴奏或进行大乐队合奏,积累了丰富的乐队编配经验。再加上他们经常分析一些原版的欧美流行歌曲伴奏,因此,他们的编配最为专业,编配出来的音乐风格也最地道、最前卫。他们的编配水平与同时期的美国、西班牙职业编曲可谓相差无几。同时,他们编曲速度很快、效率较高,不但能迅速地编配单旋律的流行歌曲,而且“一首中型乐队十余种乐器的总谱,两三小时内一挥即就”。[2]49还需要指出的一点是,创编双方的合作往往都是固定的。长时间的合作提高了双方的熟悉程度、默契程度和信任度,这样联合制作出来的音乐作品往往比较成功,受到大家的喜爱。姚敏的编配搭档是歌诗宝(Vic Cristobal),李厚襄的编配搭档是雷德活(Ray Del Val)。这种创编分离的制作方式大大提升了香港流行音乐的制作水平,也是与国际接轨的重要举措。

总的来讲,思想“西化”较重的香港社会为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提供了较为宽松的生存环境。另外,香港文化的高速与自由发展为流行音乐的繁荣提供了最为直接的动力。

猜你喜欢
唱片流行音乐乐队
CIT十周年纪念唱片预告与简介
花的乐队
流行音乐里的新国潮
流行音乐对初中音乐教育的影响及策略研究
探究流行音乐编曲
梦想乐队
坏唱片
花的乐队
乐队指挥
那英 流行音乐的时代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