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文瑞, 鲍敬伟
(1.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北京100724; 2.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100083)
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发展和技术加速进步,石油行业正在发生着巨大的改变。石油勘探开发技术的进步不断拓展着人类认识领域与油气的开发边界,21世纪前十年原油价格的持续走高推动着太阳能、风能等替代能源的崛起,北美的页岩气革命逐渐席卷全世界,并且正在深刻地改变全球石油市场及地缘政治格局[1],长期以来石油供需矛盾悄然转变成了供大于需,2014年下半年以来国际原油价格断崖式下跌深刻地改变着全球石油财富流向及石油出口国与消费国之间的关系,石油行业过山车式地由高峰跌入低谷,发展面临重重困难,有学者甚至喊出“石油工业或将消亡”[2],国内外石油企业开始调整转型,部分新能源和替代能源开始大热。石油时代可能在某个时候结束,不是没有石油,而是将被新能源和其他能源逐渐替代[1]。笔者通过分析石油价格、石油市场、石油公司的行业发展现状,以及油气勘探开发正在发生的转变,总结石油行业的发展趋势及对策。
根据《2017年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3],虽然全球石油消费量仍在持续增加,但世界石油消费增速在减缓,石油消费正在迈入“夕阳行业”之列。
2014年以来,国际原油价格出现大幅度下跌,跌幅超过70%,导致全球石油公司利润大幅度缩减甚至亏损,给石油行业造成巨大的冲击[4]。为了应对危机,石油行业采取大幅度降低投资、剥离资产、裁员、降薪等一系列措施[5-7]。
2014年以来,全球石油市场石油供应增加迅速,而石油需求增长相对缓慢,石油日供应量超过了日需求量,2014—2016年全球石油日供应量超过日需求量分别为0.9、1.7和0.6 MMbbl(图1)。石油供应过剩导致全球石油从卖方市场变成了买方市场,是造成国际油价大幅下跌的主要原因[1]。随之而来的是全球石油价格的话语权从石油出口国转移到石油进口国。这一变化是常规油气开发方兴未艾、非常规油气生产呈指数增长、全球经济持续疲软、中国经济放缓后出现的局面。
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石油进口国[8-9],油价下降、话语权提升对中国整体而言是有利的,但这也把中国石油工业和石油企业置于极为困难的境地。
图1 2010—2016年全球石油市场供需面变化Fig.1 Changes in supply and demand of global oil market from 2010 to 2016
石油从往日的稀缺状态转变到了目前的过剩状态,而这种状态还将持续较长一段时间。在此之前,石油进口国为满足经济发展需求,多种渠道进口石油,并且尽可能多地储备石油,以备不时之需。目前石油出口国为保持市场份额争相降价倾销石油,购买石油变得极其容易。石油已由特殊商品变成了普通商品。
面对全球石油价格低迷,国际石油公司纷纷加速多元化发展,主要措施集中在加大天然气业务,减少碳排放以及布局清洁能源业务。壳牌公司积极向天然气业务转移,2016年以700亿美元收购英国天然气公司,其天然气业务已经超越石油。埃克森美孚公司积极投资热电联产,大力实施碳捕获和储存技术。英国石油公司BP则大力发展风力、太阳能和生物燃料,押注清洁能源业务。道达尔公司向可再生能源领域发展,拓展生物燃料和光伏发电,进军电力贸易和储能业务[10]。
1859年德雷克上尉钻成第一口现代油井、开启现代石油工业以来,世界石油工业走过了160 a的历程。在这一百多年中,虽然充满艰辛与曲折,但也是石油工业不断走向辉煌的见证。中国现代石油工业发端于1878年台湾省苗栗钻成的第一口油井,经过140 a的发展,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后的快速发展,中国石油工业从“贫油论”到不断发现大油田,从东部到西部,从上游到下游,从陆地到海上,均取得了辉煌的成就[11-13]。
2014年以来,国际油价发生断崖式下跌,给全球石油工业发展带来了巨大挑战和困难。中国石油工业的上游已发展到中后期阶段,发现大型、高质量的油气田越来越困难,油品销售受到强势崛起的地方炼厂的不断挤压,炼油化工受到环保和企业搬迁的刚性约束,石油行业从原来的利润、利税大户变成整体薄利甚至亏损行业[14]。加之近些年替代能源快速发展,石油的战略属性越来越低,辉煌恐怕难以继续。
面对巨大的挑战,石油行业科技却突飞猛进,新理念、新技术层出不穷,油气勘探开发也发生了飞跃式的转变,推动全球油气产量持续上升,勘探开发成本不断下降[15]。
以前认为,油气勘探的基本要素是寻找“生储盖圈运保”组合,具备此条件就可能找到油气田,且油气生成后从原生地层(烃源岩)“二次运移”到储油(气)层[16],原生地层是生油层,但不是储油层。现在勘探开发的视野已扩展到“原生地层”,是对传统勘探油气理念和理论的挑战,已成为世界石油工业发展的重要方向[15]。
美国页岩气、致密油(页岩油)资源的成功勘探开发证明,传统意义上的“生油(气)层”成为勘探开发的对象。美国产页岩气盆地超过30个,产层包含了北美地台区所有的海相页岩烃源岩地层[17];致密油产于原生地层或与其互层、紧密相邻的致密砂岩、致密碳酸盐岩等,是继页岩气之后美国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的又一新热点。
中国的鄂尔多斯盆地、四川盆地、塔里木盆地、渤海湾盆地、松辽盆地等广泛发育富有机质的海相或陆相页岩、泥岩等烃源岩,页岩气和致密油的勘探开发潜力大,原生地层已经成为中国油气勘探开发的重要领域[15]。
以前油气勘探评价的对象一般是局部圈闭,评价的主要依据是“生储盖圈运保”。中国油气勘探实践表明,有些已发现并开发的致密(低渗透)气藏的主要特征为:①无“圈闭构造”;②无明显油气边界,多由岩性“致密带”阻隔,呈现大面积连续分布[15]。
大面积岩性地层油气成藏的认识和技术进步,推动了大规模低渗透—特低渗透油气藏的勘探发现[15],目前在中国石油矿权范围内形成了姬塬、华庆、松辽3个5~10亿t级别的大油区,苏里格、川中2个1 000 亿m3以上的大气区。
传统的勘探理论是寻找构造油气藏(即通常所说的常规油气藏)。近年来,勘探理论出现了认识上的飞跃,从寻找构造油气藏,发展到寻找岩性地层油气藏(即通常所说的“隐蔽性”致密油气藏或低渗透油气藏),其特点是受“岩性圈闭”或“滞留带”阻隔,属于非常规油气资源。现在,勘探理论又出现了新的飞跃,即寻找连续型非常规油气藏。所谓连续型非常规油气藏是指大范围非常规储集体系中油气连续分布的非常规圈闭油气藏[18]。
目前,世界主要产气国的连续型气藏占有相当比例,其中美国43%的天然气产量来自连续型气藏。中国鄂尔多斯盆地、四川盆地广泛分布着丰富的致密砂岩气,鄂尔多斯盆地石炭—二叠系和侏罗系、沁水盆地古生界二叠系煤层气资源丰富[19],南方海相碳酸盐地层(古生界寒武—志留系泥页岩)也有着丰富的页岩气。中国连续型气藏产量已占总产气量的30% 以上,且产量呈逐渐上升趋势[16,20]。
赵文智等[21]提出“下凹找油”和“定岸下湖,下湖找坡”的勘探理念,改变了传统的“高点找油”的理论认识,形成了“满凹含油”和“满凹勘探”的新局面。这一认识彻底改变了以往基于“二级构造带”勘探的理念,把勘探领域从局部有限范围扩大到了以富油气凹陷为中心的全盆地,使找油目标由以构造油气藏为主转变为以岩性地层油气藏为主,成为近十年来油气储量持续规模增长的主体资源[15]。
辽河油田于2004年开始实施“下洼找油气”的勘探思路,探明石油地质储量1 822×104t,探明天然气储量3.26×108m3,获得了勘探新突破[22]。
近年来,中国在高勘探程度的老区坳陷或凹陷内陆续发现了新的规模油气储量,新增储量占中石油年新增探明储量的30%~40%[15]。发现3个亿吨级油区:①渤海湾盆地歧口凹陷探明石油储量超过2.0亿t,冀中坳陷潜山勘探获多项进展;②柴达木盆地昆北断阶带发现亿吨级油田,探明石油储量超过1亿t;③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精细勘探探明石油储量超过2亿t。
非常规油气资源是指尚未充分认识、还没有可以借鉴的成熟技术和经验进行规模开发利用的一类油气资源的统称,主要包括:①致密油、气(致密砂岩油气、致密火山岩油气、致密碳酸盐岩油气);②煤层气;③页岩油、气;④超重(稠)油;⑤油砂;⑥天然气水合物;⑦生物气;⑧其他如溶解气、深盆气等[23]。
全球非常规油气资源非常丰富。有学者根据地质成藏理论预测得出,非常规油气资源量是常规油气资源量的5~8倍[24];有学者按照世界公布的常规油气、非常规油气的资源量进行统计,认为常规油气资源与非常规油气之比为2∶8[25]。
中国非常规油气资源丰富,仅致密砂岩气、煤层气、页岩气的技术可采资源量为34×1012m3,是常规天然气技术可采资源量的1.8倍[26]。2000—2016 年,中国石油致密砂岩气(地面渗透率小于1×10-3μm2)占新增天然气探明储量的比例总体呈上升趋势,2005 年以来致密气所占的比例平均为65%(图2)。截至2016年底,中国石化涪陵页岩气田累计探明地质储量3 806×108m3[27],2017年生产页岩气60×108m3。2016年中国石油在川南的威远、长宁、昭通等地区新增页岩气探明地质储量1 635×108m3, 预计总体探明地质储量规模将超过3 000×108m3,目前已建成3个工业化开发示范区,2016年产页岩气28×108m3,预计2020年年产量可达100×108m3[28]。中国致密油技术可采资源量达44.8×108t,位居世界第三位[29-31],勘探开发潜力巨大。2014年中国石油探明了中国第一个致密大油田——新安边油田,新增探明地质储量1×108t;中国石油在鄂尔多斯盆地长7段、松辽盆地扶余油层、三塘湖盆地条湖组等致密油领域落实储量规模超3×108t,目前已经形成了鄂尔多斯、松辽、三塘湖3个规模致密油产区,产能规模超过160×104t[28]。
图2 中国石油致密气在新增天然气探明储量中的比例Fig.2 Proportion of CNPC tight gas in newly proved natural gas reserves
从世界范围看,随着认识深入、理论突破和技术进步,深层或超深层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已成为了重要趋势。深层—超深层发现的油气田和油气储量越来越多,油气产量快速增长。全球已发现埋深超过4 500 m的盆地有200个,在这些盆地深层发现油气藏1 477个,探明石油剩余可采储量943×108t,占石油总可采储量的40%;探明天然气剩余可采储量729×108t油当量,占天然气总可采储量的49%[32]。据2013年Wood Mackenzie统计数据, 2012年全球深层、超深层油气藏的原油年产量为1.36×108t,主要产区为美国墨西哥湾、哈萨克斯坦以及巴西; 天然气年产量为1 283×108m3, 占全球总产量的3.86%, 主要产区为印度KG盆、美国墨西哥湾及阿塞拜疆[33]。全球深层—超深层油气产量将快速增长,据预测,巴西深层原油到2026年将达到9 500×104t,阿塞拜疆深层天然气产量到2019年可达到263×108m3[34]。
中国深层、超深层油气勘探开发已经具有一定规模。2012年,中国在深层、超深层(深度大于4 500 m)中新增石油、天然气探明储量分别占全国新增石油、天然气探明储量的15% 和37%*据中国国土资源部石油天然气储量评审办公室,《2013年全国石油天然气探明储量评审表》。。中国近10年来西部盆地油气储量增长速度最快,其中约90%储量来自深层、超深层。以塔里木盆地为例,2001年以来塔里木盆地探明地质储量近10×108t,几乎都是来自深层、超深层[35]。中国陆上油气勘探的探井深度逐年增长趋势,气井的勘探平均深度已接近深层。中国西部地区探井平均深度已跨入超深层。塔里木油田2014年探井平均深度达到6 780 m(图3),是中国陆上油气勘探最深的油田。该油田最深的探井是克深902井,完钻深度8 038 m。2016年中国石化在四川盆地川东北地区钻探的马深1井,完钻井深8 418 m,是中国目前第一超深井。中国中西部深层、超深层油气藏开发已经具有相当规模,目前已累计探明深层、超深层天然气田27个,主要分布在四川盆地和塔里木盆地。截至2016 年底,已累计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2.6×1012m3,年产量突破300×108m3[36]。
图3 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探井平均深度变化Fig.3 Average depth change of exploration wells in Tarim Oilfield, PetroChina
2001—2010年,海上探明油气储量约占全球油气探明储量的70%,其中深海—超深海区域的油气发现是主体;在近100个巨型油气田中约一半来自于深海—超深海域[37]。2008—2014年,全球原油储量增加最多的地区是拉美地区,新增储量35亿t以上,其中大部分来自巴西盐下深海[38]。2009年以后,海洋石油对世界石油产量增长的贡献率超过50%,2015年海洋石油产量占全球石油总产量的30%,其中深海石油产量占12%,相比2006年增长了6个百分点[39]。深海—超深海油气勘探开发成为海洋油气发展的重要趋势。
2012年“海洋石油981”钻井平台的投入使用,使中国具备了在3 000 m超深海进行勘探开发油气的能力[40],截至2012年底,中国已在1 500 m深海自主完成3口深水探井钻井作业,刷新了中国深水钻探作用的历史记录[41]。中国将在未来10 a加大开发中国领海区域油气资源,重点开发深度大于500 m的深海、超深海区域。
油气资源勘探范围已从常规地带扩展到地球的极端地带,即沼泽区、(北)极地、冻土地带、原始森林、沙漠深处等[16]。目前,北极总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达4 121亿桶石油当量,约占世界全部未开发石油和天然气总量的22%[42];撒哈拉沙漠区块的石油储量达44亿t;全球冻土带的水合物资源评估量[43-44]为1013~ 1016m3,资源量巨大。中国已在塔里木沙漠中心腹地建成了塔中油田。
世界石油消费增速放缓,石油消费量正在接近峰值,然后开始递减,石油工业开始衰退,这取决于人们对石油的依赖度,取决于替代能源的发展速度,取决于《巴黎协定》有关条款的落实程度[1]。但石油作为世界第一大能源仍将保持较长一段时间,且石油正在发展和转型,石油仍然具有极强的生命力。
回顾现代石油行业的历史发现,石油行业是典型的强周期行业[45-46],其发展绝不是一帆风顺,而是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灾难,在周期轮回中愈挫愈勇,臻于完善而发展到今天的,它是一支不可忽视也不可小视的有生力量。
分析美元与石油挂钩后原油价格走势(图4)发现,近60多年来,原油价格下跌幅度达到40%的时候就有5次,2014年来的第5次下跌也不是最后一次。这次油价下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本质的原因跟以往下跌没有区别,依然是供大于求。
图4 1950年以来国际原油价格走势(据EIA)Fig.4 International crude oil price trend since the year of 1950(according to EIA)
2014年以来油价大幅度下跌给石油行业造成巨大的冲击,加之替代能源(尤其是电动汽车)的快速发展,部分石油业内人士和业外人士认为石油行业必将衰落,甚至“衰败超预期”,但因此而认定石油业快速衰落并不妥当。低油价是一把“双刃剑”[47],既给石油行业带来强烈冲击,又刺激了石油消费增长,逼迫石油行业技术创新,降低成本,优化产业结构。
全石油时代,石油(包括天然气)产量储量不断增加,石油价格稳步上升或保持稳定,石油石化产品极大丰富,石油贸易繁荣,石油战略属性明晰,石油工业影响力扩大。
从全球角度讲,从20世纪初内燃机大规模应用到20世纪70年代发生石油危机之前,这60多年的时间里,石油工业的地位越来越高,这段时间是世界范围内第一个全石油时代。从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过后,到2014年开始国际油价大幅下降之前,这是全球范围内最后一个全石油时代。
从中国角度看,从1878年在台湾省钻了中国第一口井到大庆油田发现之前这段时间,因为中国“贫油”,石油的作用没有发挥出来。1959年发现和开发大庆油田使中国石油工业上升到新阶段;随着渤海湾几个大油田的发现和开发,中国实现原油自给和出口,石油发展到新高潮,一直到21世纪初期的美国次贷危机爆发,石油一直是中国最需要的能源,石油工业占有重要的战略地位,这段时间应该是中国的全石油时代。
2014年以来全球油价大幅度下跌,下跌的根本原因与前几次石油大幅下跌的原因有根本区别,即这次石油下跌是由于供大于需,而且是长期的供大于需的明显趋势造成的。因此这次油价下跌后,不会像以往一样过一段时间会马上反弹,且很难再反弹到高位。这次下跌意味着全石油时代的结束[1]。
世界正在走向“后石油时代”[48-49]。后石油时代是石油消费量达到顶峰之后缓慢下降的时代,是替代能源(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等)快速发展并一定规模替代石油及产品的时代,也是石油工业转型升级的时代。其理论依据是,石油工业发展面临三大挑战:一是石油供需高峰已过并开始缓慢下降;二是油气属于矿物能源,迟早会枯竭,必须寻找替代能源途径;三是无节制地使用石油已对环境造成巨大的压力。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讲,任何事物一般都要经历“孕育、生长、强壮、衰老和死亡”的生命过程,石油、天然气业也不例外地进入“后石油时代”。从峰值论角度来讲,当世界石油、天然气产量达到最大值时,“后石油时代”[4]已经来临。
石油科技的进步,推动了油气产量的大幅度提高,助推石油价格维持在低价位,增强了石油相对其他替代能源的竞争力。美国页岩气革命之所以出现,主要是“水平井+多段水力压裂技术”的突破性创新[50]。正是美国页岩气革命,导致全球油气产量激增,油价大幅度下跌。石油是否能被其他替代能源所取代,完全取决于石油与替代能源的科技创新竞争博弈的结果。
面对石油行业的现状与趋势,中国石油行业要努力保持国内原油产量“两亿吨”,调整油气发展策略,提高能源转型的自觉性。
2010年,中国原油产量历史性突破“两亿吨”大关,达到年产原油2.03亿t,是全球第四产油大国,仅次于沙特、俄罗斯、美国,这对于石油资源相对贫瘠的中国来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中国国内原油产量“两亿吨”是中国经济安全发展的“基本口粮”,必须努力保持这一底线。
南海,油气资源丰富,堪称“第二个波斯湾”。在中国国内原油“两亿吨”稳产面临巨大挑战的情况下,加快南海油气资源开发是保证中国国内“两亿吨”稳产的重要选择。
4.2.1南海油气资源状况
国土资源部地质普查数据显示,南海大陆架已知的主要含油盆地有十余个,面积约85.24万km2,几乎占到南海大陆架总面积的一半。南海石油储量至少230~300亿t,乐观估计达550亿 t,天然气20万亿m3。仅在海南近海海域就分布着北部湾、莺歌海和琼东南盆地等3个新生代沉积盆地,面积达16万 km2,是油气资源勘探远景区,已勘探出55.2亿t石油、12万亿m3的天然气[51]。根据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最新研究结果,南海海域的石油资源量为311亿t,天然气资源量为45.0万亿m3(约为761亿t油当量),其中南海近海的石油探明储量为47.2亿t,天然气探明储量为14 304亿m3;南海中南部的石油探明储量为17.5亿 t,天然气探明储量为52 405亿m3。南海近海待探明/发现资源量为242亿t(石油118亿 t,天然气12.4万亿m3),南海中南部待探明/发现资源量为395亿t(石油133亿t,天然气26.3万亿m3)。
4.2.2南海油气开发现状
南海石油天然气开发活动大约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至今已有50多年了。近年来,受石油利益的驱使,南海周边的国家如越南、马来西亚、菲律宾、文莱等国对南海的油气资源进行大规模的开采,采取的主要方式是通过区块招标,与西方国家的大石油公司进行合作开采。目前,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五国在南海海域的钻探油井达1 380口,石油年产量约6 000万t,产值超过2 000多亿美元。在南海每年高达6 000万t的油气产量中,上述五国在“九段线”内开发的油气资源就达3 000万t[1]。在南海周边,开发南海油气最活跃的国家是越南、菲律宾和马来西亚。
4.2.3开发南海油气资源的基本建议
综合分析南海油气资源现状和存在的主权争议情况,中国应对的基本策略[1]是“合作开发、互利共赢”。考虑到南海油气资源开发的既成事实和存在的主权争议的情况,中国须充分利用大国关系调整的有利机遇,努力协调周边国家,争取合作开发、互利共赢是南海油气资源开发的最好模式。
另外,笔者认为,如果个别国家仍然罔顾中国合作开发、互利共赢的善意,对于中国“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倡议充耳不闻,一味强调主权,并选择把南海争议国际化,一意孤行地与西方石油公司在争议区域进行油气开发,中国也要适当改变策略,采用必要措施阻止其与国外公司合作开发。
4.3.1低品位油气资源概况
“低品位油气资源”是指低渗透性、开采难度较大、经济效益较差的油气资源,包括低渗透油气、稠油、重油、油砂、页岩油气、油页岩、可燃冰等,也包括现有技术条件下不具备继续开发价值的废弃的油气田难以开采剩余油气资源,即“尾矿”。“低品位”资源是相对已发现的丰度高、规模大、开发效益好的“高品位”油气资源,也是相对当时的技术经济条件而言[52]。中国低品位油气资源非常丰富(除去储量难以估计的“尾矿”油气),其可采资源量为(890~1 260)×108t,大致是常规油气资源的3倍[53]。
4.3.2采用先进的技术与装备手段
低品位油气资源由于储层物性差、压力系数低等,开采难度较大,常规石油开发技术和装备难以甚至不能有效开发低品位油气资源。低品位油气资源开发一般要借助更加先进的技术和高端的装备,提高单井产量。
开发此类资源,通常需要采用水平井钻完井、水平井分段压裂等新技术,尤其分段压裂技术最为关键。目前,水平井分段压裂新技术包括水力喷射分段压裂技术、新型低伤害化学暂堵胶塞分段压裂技术、双封隔器单卡分段压裂技术、多级封隔器分段压裂技术等[54]。
中国低品位油气开发能走在世界前列,与中国石油装备技术进步是分不开的,最为突出的成果是“9 000 m、10 000 m、12 000 m钻机”、“3000型压裂车”、“CGDS-I近钻头地质导向钻井系统”、“EILog测井系统”、“国产PDC钻头”等十大石油新装备,堪称中国油气工业发展的新利器。这些“利器”使勘探开发低品位、非常规油气资源成为可能。
4.3.3推动低品位资源“规模有效开发”
创新低品位油气资源开发的基本思路是,以“开放合作引进资金、技术”等要素资源,以“开放市场”引入竞争机制,切实降低开发成本和生产成本,通过创新机制实现资源优化共享和高效运营,充分调动各油田积极性,实现低品位油气资源的经济有效开发。
从能源使用先后顺序角度看,最早是柴薪,然后经历了煤炭、石油、天然气,到可再生能源。各种能源使用时间越来越短。从不同能源类型的含碳量看,历经低碳(柴薪)、高碳(煤炭)、中碳(石油)、低碳(天然气)和无碳(可再生能源)等阶段,恰似在完成一个规律性的循环。全球能源加速向低碳化转型。从预测世界能源结构历史变迁规律及未来趋势看,柴薪、煤炭已经从其高峰滑落,石油在预知的未来也会出现拐点,天然气正处于上升时期,还会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面对原油消费量增速放缓,石油行业必须走出“路径依赖”,设计新的发展战略,安排新的制度框架,制定新的发展计划,建立新的发展规则,“以便在一个更多依赖可再生能源、更少依赖于原油的世界中保持竞争力”。
21世纪后,不仅替代能源领域发生着巨大变化,如风能、太阳能的飞速发展,第三代核反应堆技术的进步等,化石能源同样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比如煤炭清洁化利用、页岩气革命等。中国替代能源资源十分丰富,近年来风能、太阳能、地热等在技术和规模方面都发展较快,展现出良好的发展前景。中国石油行业在转型升级过程中,为实现可持续发展,通过对一些优秀替代能源企业的购买、兼并、合作等方式,迅速进入替代能源领域,利用自身的技术、人才、资金等优势,使替代能源成为企业新的效益增长点,助推中国替代能源事业发展和企业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