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瑞霞 福建教育出版社
庄庸,王秀庭所著《网络文学评论评价体系构建:从“顶层设计”到“基层创新”》,旗帜鲜明地指出:源于我们周围的生活,以及集体形成的公共经验。“大众媒介铺天盖地、蜂拥而至的:婆媳矛盾、孔雀女PK 凤凰男、熊孩子PK 极品奶奶、奶爸辣妈……这种资讯是如此‘丰富’,这种经验是如此‘鲜活’,这些故事是如此‘生活’,以至于它们包围着你的生活,构成了你生活中的‘公共空间’——让你足不出户,就能体验许多人已经、正在和曾经经历的‘公共经验’,并经常会让你产生一种错觉:这就是你正在体验和经历的社会现实生活。”[1]
当下是一个卖人设的时代!
人设,现在已经成为文娱界的一个大众流行词。所谓人设,就是人物设定。它最初源于二次元,经常用在动漫中,指的是设计人物造型,包括外貌、身材比例、着装、性格表情等,以此展现不同的个性。
人设的塑造对于动漫有着最直接的影响。受众喜欢这个人设,就会形成特定的流量和购买力。比如,那些让我们印象深刻的动漫形象,如聪明的一休、可爱的美少女、有特异功能的机器猫、淘气的樱桃小丸子、蜡笔小新、天线宝宝、芭比、Kitty猫、忍者神龟、海贼王等。
在文娱界,人设就是品牌,有好的人设才能迅速圈粉,获得更多的关注,争取到更高的商业价值。傻白甜、吃货、玛丽苏、暖男、好爸爸、国民老公、少女感、国民好媳妇、女王、老干部……每个明星都有自己的人设。这些人设也成为经纪团队和公关团队炒作明星的催化剂,一个好的人设有助于快速增加粉丝和媒体炒作。
明星经纪公司通过人设包装艺人,通过围绕大众的错觉、幻觉、心理暗示建立一个标准,定义一个突出的特性,并以此为入口,通过“定位”+“大传播”,让大众建立起对“这样的TA”的认知。包装人设的本质是利用“某种特性”来建立起艺人和大众之间的连接,而所谓的某种特性,往往只是一种“被营造出来的心理暗示”。[2]
吴亦凡的纯情小生形象,林丹的好男人形象,杨洋的暖男形象、TFBoys的清纯小鲜肉形象……一旦经营不好,与最初的人设形象背离太远,导致人设崩塌,不仅造成巨大的流量流失,而且商业价值急剧缩水。庄庸、王秀庭在新著《国家网络文艺战略研究:中国文化强国新时代》中,把这概括为“人设崩坏的时代”。
之所以会人设崩坏,就是因为大家都卖“完美人设”——太完美了,就容易崩坏。这不仅出现在明星身上,一些商界大佬、知识网红等都在卖人设——而且是“完美人设”。许多企业也开始创建独特的人设,全民都在卖人设:永远的经典黑T恤、集个性和霸气于一身的乔布斯,在果粉中建立起了至高的崇拜;永远都是一副学生打扮的扎克伯格……他们的完美人设人设已经成为企业公关的重要筹码和软实力。
迪斯尼的闻名与它缔造的一部部动漫中的经典人设不无关系,“Twitter总统”特朗普更是把卖人设推向了高潮——因为在现实中是残缺的,所以,总想把人设卖得更完美。
如果说卖人设已经成为明星、公众人物随着网络文学大IP化程度越来越深,网络文学以及由此改编的影视作品中的人设就更加关键。
人设,在网文中属于重要的内容资源和创意禀赋之一,这个因素也使得网络文学成为当下最重要的价值洼地[3];人设塑造的成功不成功,关系到粉丝读者追文、打赏等,甚至直接影响后期的IP化收益。因此,人设的受欢迎程度成为决定作品成败的关键因素,决定能争取到多少注意力资源。注意力资源背后代表的是巨大的商业价值。
这实际上承传于悠久的人设史和文学传统。在一部受欢迎的文学作品中,被容易被我们记住的就是其中的典型人物。这些典型人物个性鲜明、类型化,引起一部分人的共鸣。古今中外,一部好的作品(包括影视作品)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一个作家及其作品被人记忆深刻的也是人物形象、典型人物,即人设。如《红楼梦》中八面玲珑、犀利泼辣的王熙凤、多愁善感的林黛玉,《儒林外史》中那个中举后发疯的范进,为爱献身的梁山伯祝英台,吴承恩塑造的那个具有叛逆精神的美猴王,鲁迅笔下的阿Q、祥林嫂、闰土,金庸笔下的乔峰、东方不败、灭绝师太、黄药师、小龙女、令狐冲等,老舍笔下的骆驼祥子,巴尔扎克作品中的守财奴葛朗台,《威尼斯商人》中贪婪的夏洛克,契诃夫描述的套中人……
现在随着网络文学的蓬勃发展,人设(人物形象)的重要性更是日益彰显。现在网络文学以及后续的IP化产品,已经成为泛文化娱乐全产业链上的重要一环,人设塑造的成功不成功至关重要。
网络小说及其改编的IP剧《琅琊榜》中,那个整天病恹恹的江左梅郎,身负血海深仇却不改赤子之心。他隐忍、忧郁,感觉总是满腹心事;他运筹帷幄,智计无双,一个谦谦君子的外表下,蕴含着汹涌澎湃的力量,他来京城是为了一个庞大而又艰难的计划……这样的人设充满了神秘感,吸引着受众往下追。
同样是由网络小说改编的IP剧《欢乐颂》中,五美的人设代表了不同阶层的女性成长历程:安迪,典型的白富美,企业高管,高智商、高冷,遇事理性冷静,中产阶层代表;曲筱绡,典型的富二代,创业者,古灵精怪,做事不拘一格,行为大胆,富有冒险精神;樊胜美,代表了城市底层人或者说是凤凰女,小职员,有着复杂的原生家庭需要照顾,拜金,一心想嫁个金龟婿,小心地维护着自己的形象,当面对自己复杂的家庭问题时,常常束手无策;关雎尔,城市中产家庭出身,职场新人,做事有板有眼,考虑问题比较理性,执行能力强;邱莹莹,城镇普通家庭出身,刚入职场两三年的新人,喜欢感情用事,缺乏理性分析,对很多事情尤其是感情拎不清,因此遭遇渣男骗,连累自己丢了工作……这几个人设,仔细看下来是不是也有很多我们日常的影子,很容易引起情感共鸣?
《花千骨》中羁于师徒身份而无法自由恋爱的白子画+花千骨人设CP,《军师联盟》中运筹帷幄、个性霸气而又壮志未酬的曹操人设,《神墓》中塑造的豪气盖世、为苍生舍己战天的独孤败天,《秦时明月》中那个忧郁仁义的盖聂与霸气侧漏、以实力为王的卫庄……这些人设,对于文本的阅读、分享一体化和追剧都产生了很大的助推。
构建了一个恰当的人设形象,有助于作品后期从特定的群体传播到大众中去,从注意力经济出发,到形成口碑相传的大众效应,进而补充庞大的故事类型数据库,充实我们的经验与想象共同体。[4]
现在网络文学及其改编的影视作品(尤其是影视剧)中人设,观众看来看去有一种千篇一律的感觉,也就是“脸谱化”,就像京剧中的各种角用不同颜色的脸谱表示一样,缺乏鲜明的个性,人设的发展缺乏张力。
比如:坏人的角色直观就能看出来,缺乏悬念感;好人的角色单调,缺乏变化和成长。比如我们看影视剧《后宫·甄嬛传》和《芈月传》,对比看下来感觉《芈月传》的人设不是很分明,比如《芈月传》中芈茵、《楚乔传》中宇文怀一看就是坏人,而且是一如既往的坏人。
因此,一个有个性、有张力、能代言一个群体形象的人设,对于IP化是否成功,就显得至关重要。这也就是“特化”。它为网络文学特化创造了条件,人设经过“越来越明显的分化、细化、窄化”后,越来越特化为某一类特殊化的人所创作、表达和分享的作品、类型以及“组织”方式。[5]
1.一个人设要想吸引人,必须是有张力的。《后宫·甄嬛传》中,女主甄嬛从一进宫开始的懵懂、青春、追求爱情的少女,历经宫廷风云变幻,经历重重磨难,最后成长为腹黑、工于心计、处世精明的后宫女主人。如果这个人设没有不断地成长和历练,整部作品就会显得很呆板、缺乏生命力,缺乏吸引着读者(受众)往下阅读(追剧)的欲望。
2.一个有个性、有张力的人设,必定极致化的。就像《花千骨》中霸气狠毒的杀姐姐对小骨的那种到了极致的宠爱:“白子画,你若敢为你门中弟子伤她一分,我便屠你满门;你若敢为天下人损她一毫,我便杀尽天下人。”这样集合了无数人的优点于一身的人设,堪称当下女孩们心目中的“霸道总裁范”,当然受到女性观众的欢迎。
3.一个好的人设,必须设置的情感饱满而感(虐)人。[6]就像每部作品(影视)都有一个痴情执着的二号(男二号或女二号),他或爱或恨,如果没有这个二号,一号的人设情感就不完整也不动人。那个宁愿终身不娶也要享受、以死相换保全爱人性命的果郡王,愿意用自己的权势乃至生命来为芈月保驾护航的义渠君,那个为男友倾尽所有的御姐安宁(《南方有乔木》)……
说了这么多,在全民娱乐卖人设的时代,网络文学IP化的人设塑造和构建法则,到底是什么?《网络文学评论评价体系构建:从“顶层设计”到“基层创新”》给出的两条重要法则,就是:你要通晓并掌握那种“脑补”和“引爆点”机制。
以网络小说IP影视剧《楚乔传》为例,面对女主不甘心做一辈子奴隶,而要奋起,为自己和家人争取自由的人设,就能自行脑补接下来发生的一些情节,比如她如何想方设法逃走,如何瞒过自己的主人;而对于《锦绣未央》中女主为了报亡国灭家之仇,怎样从一个懵懂的少女成长为深谙算计、在李府站稳脚跟而后图谋长远的……都可以自行脑补一下。
因为,通过脑补,这些人设经过网络文学“主题化”的重述与重译、重释与重塑,就能提供了“个体经验—新公共经验—集体无意识”的融合路径,可以将个体的需求暗流“引爆”成大众普遍的社会潮流。这就是《网络文学评论评价体系构建:从“顶层设计”到“基层创新”》中指出的引爆点机制。[7]
因此,对于IP化的内容创生者来说,你要塑造一个成功的人设,就必须深谙和掌握这种脑补机制,化繁为简:就像画马只画一角,你如何做到只在画面上留上马之一蹄,而把“一日踏尽长安花”的想象世界留白给所有的“脑补者”?[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