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2018-07-12 09:26
大众文艺 2018年3期
关键词:遗传文化遗产物质

一、引言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构成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重要根基。但随着现代社会的到来,作为非遗“文化土壤”的农耕文化在时代变迁、文化交流的冲击下不断流失。与此同时,作为我国非遗传承教育主要方式的师徒制在现代社会并不能对非遗起有效的保护作用。因此,为了解决当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危机,建立合理的传承机制,将传统传承方式与现代教育传承结合起来就显得十分必要和紧迫。

二、非遗传承教育所面临的问题

准确的认识当下非遗传承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制定合理现代非遗教育实现途径的前提。学者们普遍认为,当下非遗传承存在着两种矛盾: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身随时代的不断变迁与保护主体“原生态”保护的期许之间的矛盾1;二,非物质文化遗产赖以生存的生存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2。因此,非遗在现代社会的传承教育需要有创新精神,需要非遗教育者对非遗本身重新认识。这种创新既是对传统文化惯性的消解,也是对传统文化精华的重铸3。而由民间自发而形成的师徒制传承教育由于传者文化创新能力的局限性,则在现代社会中不断被弱化。

三、非遗传承教育的现状研究

针对上述非遗传承危机,学者们呼吁通过学校、社区、数字媒体等途径对非遗传承人、尤其是对青少年进行引导,拓展青少年传承非遗文化的路径,并重点提出以学校教育为依托发展非遗教育。从宏观看,有学者认为在利用学校进行非遗教育传承方面,应当融合师徒传承与当代学院教育,实现多元化师资培育4。也有学者认为学校教育传承要把“向书本学”与“做中学”结合起来5。而在具体的实施方面,学者们主要以传承主体人群特征从中小学教育、职业教育以及高校教育等展开研究。在中小学教育传承方面,有学者认为应通过校本课程、校园专题文化展演等方式使非遗元素潜移默化地渗透在中小学生的常规课程内容中。在职业教育方面,则急需建立科学完善的课程体系以及课程考核评价体系,以期满足非遗专业化传承的目的6。但也有学者认为非遗职业化教育传承仍应当以“保护抢救”的前提下稳步进行,不宜盲目开发,忽略其文化本质内容7。在高校非遗传承教育方面,有学者在设计教育的视角下研究了高校非遗传承人培训班的传承教育模式,认为当下培训课程大多重理论、轻实践,重形式、轻内涵,不注重培训的“后价值”挖掘8,因而应当加大实践教学比重、跨学科合作,以及探索不同形式的市场应用方案。

除学校教育传承之外,向云驹等学者认为非遗的传承离不开文化的传承场,即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场域性”9。因此,作为民俗文化集聚区的社区等场所也被学者广泛认为是现代非遗传承教育的重要途径。社区是在城市发展的前提下形成的居民生活区,因此具有现代性特征,导致学界大多从城市化的视角下研究社区教育,但苏慧、程世岳等学者建议参考都市社区教育发展的经验,鼓励民间艺人创办非物质文化遗产培训学校,政府设立社区学习中心等方式开展非遗社区传承教育。

利用虚拟空间进行非遗传承教育也是当下热门的研究方向,主要是通过移动终端应用软件的开发、与实体博物馆的结合以及构建非遗数据库等方式展开的。张晶等人以数字化敦煌洞窟为例,分别从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展示传播的效果以及民众参与度三个方而,阐述了虚拟交互展示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承中的作用,提出“发起—呈现—参与”的虚拟现实交互式体验模式10。罗远玲通过对广西巴马一盘阳河地域壮族山歌光盘传承模式的田野考察,探寻壮族歌咏文化数字化传承的文化意义,为壮族民歌的传承、保护提供有益的借鉴11。黎林红认为新媒体数字技术已成为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手段,但要提高右江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承,应构建信息数字库、依托实体博物馆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站、构建虚拟数字博物馆和利用移动终端App进行传承,并提出保护非遗既要创新数字传承方式,又要保持其原真性12。

近年来,我国学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研究主要研究内容是从文化学视角下探讨现代转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的影响,认为传承教育应当与现代教育结合,并从学校教育、社区教育、数字化教育等方面展开的研究;与此同时,也从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身随社会的演进探寻当下非遗传承理念、传承主体、传承内容及传承方式等方面的变化。值得注意的是,在利用数字化方式进行非遗传承教育的方面,除传统的利用数字手段存储、保留集中展示非遗资源外,充分利用各种新媒体技术、移动互联网技术探索非遗数字化“活态”展示、交互方式也是学界重点关注的方面。但在具体的研究及教育实践环节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非遗进校园是一个良好的开端,但在我国教育结构体系中,非遗中、高等教育,除原来的艺术院校、艺术专业外仍是一个空白。因此,亟需建立多层次多类型的非遗教育体系、教学评价体系。同时,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的“抢救性保护”工作亟需推进,针对不同的传承主体或潜在传承人的特征研究也相对较少,鲜有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学视角下研究当下非遗传承主体的认知、行为特征,以提高其学习效率。在利用数字化方式保护方面,鲜有配合传承实体空间非遗传承教育的辅助数字资源设计开发研究。

四、非遗传承教育的对策研究

(一)非遗学校教育传承体系的建立

学校是专门用来培养特定对象的社会组织机构,“非遗进校园”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良好开端。但根据学校学习者学习能力、学习目的的不同可以分为强制义务教育阶段、职业教育和研究型教育等,学生对非遗的认识程度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各层次、类别的非遗教育在存在共性的同时,也需教育工作者、政府等保护主体根据不同学校教育阶段的学生需求由上而下的设计非遗传承教育课程体系,以指导和规范学校非遗教育。

(二)场域化传承教育—现代社区传承教育的开展

社区是现代都市化生活中居民的集聚区,围绕非遗技艺持有人、民俗文化精英居所或特色非遗发源地等建立非遗文化传承空间,将非遗重新根植于民间,有助于其重新焕发活力。现代社区非遗传承教育可以从两个方面展开:一是民间团体可以基于O2O(线上到线下)模式自发组织非遗传承活动;二是联合政府、学校和非遗技艺持有人等建立社区民俗文化中心,以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推进非遗教育,并能够产生良好的人际传播效应。

(三)虚拟与现实的整合—数字化辅助传承教育资源的设计开发

非遗传承教育可以结合当下流行的数字化手段,利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新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的动力。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可以利用移动导学系统(Mobile Guide System)配合非遗教育的进行,为学习者提供实时的、社交性的、开放性的数字学习平台。

(四)非遗传承教育培训“后价值”的实现

目前许多高校开设非遗大师培训班,利用院校的跨学科优势,全方位多视角培养非遗传承、管理和保护型人才。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却忽略了对学员的跟踪评估,难以发挥培训的最大价值。因此,除利用微信、微博等第三方通讯平台建立联系,组织方也可以定期组织学术研讨微沙龙、网络直播交流等活动,使非遗保护的顶层人才能够保持良好的学术状态。

(五)教育学视角下非遗传承主体的特征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其“抢救性保护”的紧迫性使得其保护主体总是从非遗文化本身出发,研究其传承生态环境等社会学视角的内容。鲜有从传承主体,即学习者的角度出发研究非遗传承教育。21世纪的教育倡导个性化教育,是面向学习者的教育。当下各个阶段学习者的认知特点较之传统有很大不同,青少年群体已经成为了“数字一代”,有着与上一代不同的学习风格。研究非遗传承教育的视角只有多角度、全方位,结合社会学、教育学、设计学及心理学等学科,才能够最大程度的发挥作用。

五、结语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才开始短短几十年,但一大批非遗面临着失传的危机,仅仅由政府、学者等认识到非遗重要性还是远远不够的。非遗的普及需要现代教育的介入,而这种介入不是简单的相加,而是深度的融合,学校教育固然重要,但也需要社区教育、民间力量的支持。社会各职能部门的通力合作,努力围绕传承人、传承场之间的连接,现代非遗传传承教育体系形成一个闭环的非遗传承“生态空间”,才能够使非遗在现代文明土壤中茁壮成长。

注释:

1.尹碧昌,郑锋,龚茂富.社会变迁与文化视野下武术文化传承研究述评[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7(34):67-76.

2.程世岳,叶飞霞.我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社区教育传承研究[J].广西民族研究,2014(1):109-113.

3.陈超.整合与创新:全球化背景下民族文化的选择[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7(6):102-107.

4.王岗,朱佳斌.传统武术保护与传承的实施路径[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23):292-295.

5.曹能秀,王凌.试论以教育促进民族文化传承的方法[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科版),2010(42):120-124.

6.王圣龙,李丽.高职院校非遗传承教育课程体系建设[J].教育与职业,2017(20):105-108

7.陈竟.谈谈非遗教育中的有关问题——对高校非遗人群培训研习班的探讨[J].文化遗产,2016(5):12-15.

8.宋立民,于捷,张园园.艺术设计教育培训创新方式研究——以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非遗传承人培训项目为例[J].艺术教育,2017:41-43.

9.向云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M].宁夏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10.张晶,张柳.虚拟交互展示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承中的作用——以数字化敦煌洞窟为例[J].艺术教育,2015(12):268-268.

11.罗远玲.壮族歌咏文化的数字化传承及其文化意义[J].广西社会科学,2012(5):167-170.

12.黎林红.新媒体环境下右江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传承[J].新闻研究导刊,2016(22):272-273.

猜你喜欢
遗传文化遗产物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85后”非遗传承人的旗袍梦
还有什么会遗传?
还有什么会遗传
还有什么会遗传?
Tough Nut to Crack
文化遗产是“价值富矿”
聚焦物质的分离与提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