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小月 (临朐县老年大学 262600)
对音乐美的欣赏行为是指以音乐作品为媒介,对音乐作品中潜藏的感情变化、价值态度等的评价活动。音乐审美的对象是我们所感知及接触到的事物,是一种人们在心理开展的活动,会对人们的内心行为产生潜在的影响。音乐审美以音乐作品为基础,通过音乐表演等方式指引人们发现、感触、创作美,在改善人们的思想情感的同时还有利于促进人们对于自然和人类社会中美好事物的追求,实现人们精神世界的目标,改善对于美的欣赏能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对于音乐美的欣赏相较于对其他事物美的欣赏具备较强的时代性和民族性,所谓的民族性是指对于音乐美的欣赏会受民族文化的影响,即不同的民族对于同一音乐作品会产生不同的评价结果;时代性是指不同时代中的群众对于音乐的欣赏是不同的,对于美的要求和评判标准也是不同的。
审美指的是对所接触到或者感受到相关事物给予的欣赏以及评价的进程,这种行为对于充裕人们的情感世界是十分有利的。在此基础上,对音乐审美的定义是:音乐审美指的是人们在参加群众文化相关联的活动时,对于音乐相关作品的欣赏行为。群众文化活动的大部分都是采取歌唱的方式,在这一过程中群众会对音乐形成某种程度的认识和理解,再结合对于音乐作品作者及创作背景的深入了解,进而激发人们对于音乐的兴趣和崇拜。音乐不仅能满足人们的精神世界,而且还能在潜移默化中对人们的思维及生活方式形成一定程度的影响,从而帮助群众形成对音乐作品美的欣赏能力。
音乐是传递和表达情感的重要方式,音乐审美素养则是人们享受音乐美的关键途径。音乐作品中往往包含了作者的感情及心理变化,是作者内心思想世界的真实反映。因而,对音乐美的欣赏活动能够实现审美者的感情生活的需求,充裕群众的感情体验。假若欣赏者和音乐作品的作者经历过类似的经历,那么,欣赏者就很容易和作者产生相似的情感,进而让欣赏者感受到一种满足感。音乐审美对群众来说是一种十分重要的需求,现代社会压力的增大以及节奏的加快使得群众在经历一天高度紧张的生活之后十分需要通过某种方式来释放心理及身体上的压力,满足精神生活的需求。假若群众具备一定的审美素养和方式,就能够在日常的文化活动中获得自身精神世界所不具备的因素,从而享受群众文化活动带来的音乐审美享受。
要想在群众文化活动中提高群众对于音乐美的欣赏能力,最先需要帮助群众对音乐作品形成全面深入地认识,只有这样才能熟练掌握音乐的表达语言、基本韵律及发展历史等,这就要求群众不断提高自身对于音乐美的欣赏素质。在群众文化活动中,群众可以采用丰富的方法开展全面认识音乐作品的活动,包括举办音乐艺术发展历史探讨会,从而增强群众对于音乐艺术的理解,增强群众的文化底蕴。另外,还要提高群众在实践之中运用这些音乐因素的能力,很多时候你可能在表面上认识某种事物,然而你并不一定会运用它,因而,只有经过大量的实践活动才能实际的掌握并理解它。在日常的群众文化活动中,需要将音乐作品相关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活动中,比如将演唱、欣赏及创造活动整合起来,经过大量的实践活动才能帮助群众对音乐相关的理论知识形成全面地认识和理解。
演唱歌曲是群众文化活动的重要形式,这两方面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性,能够相互影响。加强群众文化活动和音乐审美的结合,帮助群众树立正确的审美意识,对于提升群众的审美素养,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具有重要的作用。要做到音乐审美和群众文化活动的有效结合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一是鼓励群众采用音乐形式的文化活动。群众的文化活动形式十分丰富,包括音乐、书法、相声等,为了提升群众的音乐审美素养,要鼓励群众在日常文化活动中多多采用音乐的形式,例如演唱比赛、大合唱、民族音乐欣赏等,实现音乐审美和群众文化活动的有效整合。为此,可以定期组织群众参加音乐相关的培训活动,包括音乐发展史、音乐节奏学习、音乐表达方式等,帮助群众掌握专业的音乐知识。二是强化群众文化活动组织者的审美能力。群众文化活动的组织者一方面需要具备较强的组织、交流等素质,还需要具备较强的艺术欣赏能力,这样就能够在组织文化活动的进程中指引和感染其他参与者主动提升自身的音乐审美能力。为此,在组织群众文化活动时可以聘请专业的音乐人士担任活动组织者,这样就可以让群众接触到专业的音乐知识,在日常的练习中接受正规的训练,提高群众的音乐素质,进而提升对音乐美的欣赏能力。
音乐审美能力的提升需要经过长期的音乐接触来实现,人们对音乐最形象的感受就是通过耳朵听到的节奏和韵律,因此,培养群众的节奏感对于音乐审美素养的提升能够发挥关键的作用。不同的节奏代表不同的感情,比如,高亢、急促的节奏一般代表着社会的动荡和社会的变迁,低沉平缓的韵律则代表着人生的苍凉。因而,具备良好的节奏感是感受音乐情感的前提。培养群众的节奏感需要帮助群众了解音乐的外部形态,即了解音乐节奏的起伏、速率的急速缓慢、力道的大小、布局的结构等。当群众对音乐的外部形态十分熟悉之后,在接触音乐时就可以主动地感受音乐中潜藏的情感变化,和作者的心理变化形成共鸣,提升自身的音乐欣赏能力。
音乐审美素养的提升需要经过大量的实践活动,经典的音乐作品中包含了丰富的感情变化,音乐表现手法也更加专业化,因此,选择经典的音乐作品有利于群众音乐审美素质的提升。比如,流传于世的《梁山伯与祝英台》通过凄凉的故事内容向世人展现了自由爱情的伟大,群众对于该音乐作品的认同感十分高,在欣赏作品时能够很容易地理解作品中的情感变化。因而,在群众文化活动中可以更多地选用经典影片的主题音乐,这样群众在欣赏音乐作品的过程中更容易地理解作品对美好爱情地歌颂以及对黑暗势力的反对。由于群众对这些经典影视作品十分熟悉,在欣赏时也可以更容易地和作者缠身共鸣,加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提升音乐审美素养。另外,在选择音乐作品时,一方面要尽可能选择经典的作品,另一方面还要尽可能选择和群众的日常生活比较贴近的作品,这样能够更好地激发群众提升音乐审美能力的积极性和兴趣。在欣赏音乐作品的过程中也要尽可能多的接触不同类型的音乐作品,这样可以对不同文化、历史及感情的音乐作品进行更多的接触和认识,这样在接触到不同的作品之后就可以针对新的音乐作品产生一个和之前与众不同的感受,而且接触不同类型的作品实际就是一个不断锻炼、提升音乐美的欣赏能力的进程。
音乐的审美行为是指在将音乐、动作及舞蹈等行为进行结合的背景下,欣赏者和创作者在感情方面形成共鸣,进而在心理上形成对音乐美的享受的一种行为。虽然群众文化活动中对音乐美的欣赏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然而这冰不意味着对音乐美的欣赏是一种抽象性的行为。对音乐美的欣赏是以音乐相关的表演行为为媒介,要想改善群众对音乐美的欣赏素质就必须要求群众具备一定的音乐素养和文化。总的来说,群众要对音乐具备一定的感知素质,即要对音乐的韵律、节奏等形成一定的掌握和认识,能够结合自身的音乐素质、认知能力对某一特定的音乐作品的表达方式、思想感情等形成全面地认识。因此,要想提升群众的音乐素质,就必须加强群众对于音乐表达方式、表达技巧等音乐相关技能的培训,在日常的文化活动中,要经常展开音乐欣赏、表演等活动,增强群众对于音乐作品的理解能力,提升群众的音乐欣赏能力。
社会的发展使得人们的工作、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压力也随之不断增大,在这种背景下,人们对于精神世界的需求越来越明显,因而,艺术欣赏成为人们改善生活质量的一种有效途径。群众文化活动作为一种普及范围非常广泛的活动,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已成为人们丰富日常生活的重要方式,对于改善艺术修养、陶冶情操能够发挥关键的影响。因此,音乐欣赏能力的提升对于改善群众的精神生活具有重要的作用。
[1]陈丽娜.浅谈群众文化活动中的音乐审美[J].艺术科技,2017,30(08):428.
[2]黄锦威.音乐审美在群众文化活动中的探究[J].好家长,2017(51):11.
[3]杨舒.群众文化活动中的音乐审美分析[J].黄河之声,2017(06):113.
[4]夏川.音乐审美在群众文化活动中的分析[J].大众文艺,2017(08):8.
[5]林珠萍.浅谈群众文化活动中的音乐审美[J].赤子(上中旬),2016(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