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尼亚电影在中国(1953-1963)

2018-07-12 09:57:19北京电影学院100088
大众文艺 2018年15期
关键词:译制罗马尼亚

谭 慧 何 媛 (北京电影学院 100088)

1949年10月5日,罗马尼亚与中国正式建交。2004年6月,中罗两国从大使级外交关系升级为全面友好合作伙伴关系。不断发展中,友谊与合作始终是双方交往的主旋律。2014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会见罗马尼亚总理蓬塔时提到:“我这个年龄段的人很早就受到中罗友好的熏陶。那时候,罗马尼亚的优秀影片在中国家喻户晓。”回顾中国与罗马尼亚的电影文化交流史,从1953年第一部罗马尼亚电影《为了美好的生活》进入中国,到1963年暂时停滞,十年间我国共引进译制罗马尼亚电影26部。

一、同一阵营的外来电影:特殊语境下罗马尼亚电影的引进

新中国成立之初,在国内“鼓足干劲,力争上游”、“保家卫国”等路线口号的引领下,人民群众融入一种充满“斗争”意味的社会环境中,对“同志”的友爱和对“英雄”的崇拜成为人们的普遍心理。浏览这一时期国内公映的外国影片片单:苏联的《列宁在十月》、《斯大林格勒战役》,朝鲜的《少年游击队》、《重返前线》,东德的《男女并肩前进》、《不可战胜的人》,以及匈牙利、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等国家的影片——无一例外都来自社会主义阵营国家。罗马尼亚电影能够在这一时期进入中国,既满足了这种政治前提,又得益于中国与苏联正处于“政治蜜月”的国际环境。1952年生效的中罗文化合作协定更使得双方在文化领域的交流合作得到了广泛深入的发展。

我国引进的第一部罗马尼亚影片是《为了美好的生活》,1953年由中央电影局东北电影制片厂1译制而成。该片上映前夕,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专为其在北京首都电影院影片举行了预演招待会,来自两国的出席人员包括中方著名作家、戏剧家、导演及罗马尼亚驻我国大使等,总共达到一千多人,2规模宏大。

此后,我国又密集地引进译制罗马尼亚电影,以民族历史片、反法西斯战争片为主,兼有动画片、儿童片。作品表现内容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种:其一树立各行业的榜样人才,追忆英雄的民族气节,代表作品如《歌唱家达尔克列》、《民族英雄》。其二表现军民团结,共同进行如火如荼的反法西斯斗争,代表作品如《太阳出来了》、《多瑙河之波》。其三赞扬人民群众推翻旧势力、建设新生活的巨大热情。这类影片的主角多为农民阶层,《理想实现了》、《在我们的村子里》为典型作品。

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罗马尼亚电影关注“人”的个性。例如1961年我国引进译制罗马尼亚经典影片《多瑙河之波》,讲述了共产党员托马为帮组织获取战争物资,在运送敌方军火的货船上当水手期间发生的故事。行船中,托马逐渐与船长米哈伊夫妇结下革命友谊,最终领导米哈伊共同与敌军交战,成功完成了盗取军火的任务。影片戏份更多的米哈伊船长并不是中国观众熟悉的“高大全”式主角形象,虽然他具备真挚的爱国情感与忠诚意识,并最终为了革命事业英勇牺牲,但言语粗俗、行为粗犷、甚至一定程度上的“迷恋女色”等缺点,使得米哈伊更贴合一个真性情的魅力男性形象。这种突破了固有模式的人物形象使得米哈伊虽不完美,却因真实而更能获得观众情感上的认同。

在确保主题积极正面的前提下,我国引进罗马尼亚电影时还注重影片的艺术成就,不“唯政治论”。《做贼心虚》《幸福的磨坊》两部影片都没有渲染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但双双获得了法国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金棕榈奖提名,在艺术方面达到了较高的国际水准,因而都得到了我国的引进,其中《做贼心虚》还实现了同年(1956)译制。

当然,获得国际电影节认可并非罗马尼亚电影在中国的通行证,两国外交关系的亲疏及罗方政治立场的表态才是一切文化交流能否展开的前提。如1966年获得戛纳电影节最佳处女作3的《起义》就没有被引进中国。该片内容上并无不妥之处,但60年代中后期正值中国与苏联关系破裂的转折期,加上“文化大革命”的爆发,中方对罗马尼亚影片的引进译制工作全部停止。

二、多头并举的宣传放映:罗马尼亚电影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的电影宣传大体上可分为阵地宣传和社会宣传两种类型,对于罗马尼亚电影的宣传也不例外。

阵地宣传的形式之一是在影院门前张贴手绘海报。在“政治挂帅”的前提下,译制片的海报和在原片国发行时的海报有时会有所不同,以使影片获得最大的社会教化效益。例如1962年引进译制的罗马尼亚电影《港城春梦》,原版海报中以前后景站位排列了斯塔马特兄弟及男女配角各一人,其中的女性形象头戴羽毛礼帽、身着粉色套装、身材凹凸有致,位于海报中心位置。而在国内绘制印发的宣传广告上,只可见斯塔马特兄弟二人,说明书的剧情介绍也较少涉及有女性参与的情节。这种修改不难理解:斗争环境下,大众对异性(尤其男性对女性)的审美需求是被有意忽略甚至屏蔽的,男性与女性的体貌差异被高度一致的行为意识所填补,《港城春梦》原版海报中充满性别辨识度的粉衣女性自然不能成为故事的重点抑或电影的卖点,因而不具备宣传的价值。

社会宣传主要包括各类型影片展览和首映式等。1953-1963年间,我国和罗马尼亚频繁举办电影周、电影招待会、电影首映式等活动。1954年,我国在北京、天津、太原等20座城市先后举办“罗马尼亚电影周”。其中北京一地共计映出95场,观众5.79万人次,上座率61.8%,平均每场609人。

由于文化背景、审美情趣和地域习俗的不同,罗马尼亚电影的整体基调并不如同时期进入中国的其他国家电影那样“深重”,不仅没有创造出“消灭法西斯,自由属于人民”4式的豪言壮语,甚至还得到了“罗马尼亚电影搂搂抱抱”的戏谑之语。但罗马尼亚电影独特的叙事风格为当时的中国观众带来耳目一新的感受,使得罗马尼亚电影在中国获得了更大的受众群体。一篇回忆当年观影情况的文章记录道:两位二十多岁的小伙子前前后后把《多瑙河之波》看了16遍之多,就是为了看男女主角在旅馆同床共枕的片段。5虽然当时五分至一角一张的电影票价并不算高,但十几场看下来,对年轻人也是不小的开销。《多瑙河之波》之所以格外受到青少年群体的欢迎,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影片中有较多的拥抱接吻镜头,据说,“一些地方放映这部电影时,当放到影片中接吻戏时,(农村放映队的)放映员特意给观众解释,说接吻是罗马尼亚人的习俗,就跟我们中国人的握手一样。”6但这种大陆同时期电影中少有的雄性男性形象与正面女性形象展示,以及对两性关系如此直接而热烈的表现,依然使当时的中国观众目瞪口呆,百看不厌。该片“放映时的热闹场景一点也不亚于后来的美国大片在中国放映的盛况。据说当时在一些地方放映时,门口的票贩子把票价翻到了原价的十倍,仍有人照买不误。”7

三、结语

解放之初,政府管理部门认为“(电影)实负宣扬文化,普及教育的两重任务。”8在管理票价定价时,遵循“让人人都能看得起电影”的原则,并于1966年9月全部取消电影征税。9低廉亲民的电影票价加上娱乐形式的相对匮乏,一部好的电影往往能造成万人空巷的盛况。当下罗马尼亚电影在中国市场的知名度虽然难比当年,但随着我国“一带一路”建设的不断推进,罗马尼亚电影必将重新走入中国观众视野,继续谱写友好合作的篇章。

注释:

1.笔者注:中央电影局东北电影制片厂1955年后更名为长春电影制片厂。

2.《第一部华语对白罗马尼亚影片在我国上映 中央文化部举行预演招待会》,《人民日报》1953年8月22日。

3.即“Best First Work”。

4.笔者注:对白出自阿尔巴尼亚电影《地下游击队》,海森•哈卡尼1969年摄制。

5.预备役海军上校,《[长城原创]还“多瑙河之波”之归属》,参见http://bbs.tiexue.net/post_2542423_1.html。

6.饶曙光,中国电影市场发展史[M]中国电影出版社, 2009:375.

7.刘江华,张晋锋编著.百年电影娱乐眼[M]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151.

8.《上海市电影院商业同业公会会员大会会议录》,电影院公会档。转引自转引自汪朝光.战后上海国产电影业的启示[J].电影艺术,2000(05):26-32.

9.沙丹;马凡.何日告别高票价时代[J]大众电影,2006(05):13-15.

猜你喜欢
译制罗马尼亚
关于加强蒙古语影视译制水平的思考
文化翻译视阈下《流浪地球》的英文译制讨论及其对影视外译的启示
科技传播(2019年22期)2020-01-14 03:06:40
藏语电视译制工作发展现状及思路分析
传媒论坛(2019年17期)2019-03-20 14:26:31
藏语译制的数字化改造
浅析青海安多藏语影视译制网系统
新闻传播(2018年14期)2018-11-13 01:12:54
关于促进广西少数民族语电影译制工作的思考
视听(2016年1期)2016-04-13 10:21:38
幕后——巴维尔(罗马尼亚)▲
环球时报(2013-01-28)2013-01-28 18:03:54
“出轨” ———佩 夫(罗马尼亚)▲
环球时报(2013-01-07)2013-01-07 16:51:34
西方选举
环球时报(2012-01-16)2012-01-16 10:16:50
画饼充饥
环球时报(2009-07-16)2009-07-16 18:5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