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艺人进校园对云南“非遗”传承和发展的意义

2018-07-12 11:07云南民族大学650221
大众文艺 2018年20期
关键词:民间艺人非遗技艺

(云南民族大学650221)

王 培 (云南广播电视台 650221)

一、 民间艺人进校园的必要性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深刻阐明,“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活”的显现,是整个民族最为鲜明的文化符号。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过程来说,人的传承最为重要,而民间艺人就是各自民族文化传统的承载者,他们拥有自己独特的语言、艺术、宗教、生活习俗等文化体系,对促进各自民族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展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随着国家对民间艺人的保护越来越重视,很多优秀的民间艺人被列为各级别的“非遗”传承人。不过,也同时存在着一些危机现状:比如一些少数民族地处偏远,民间艺人少与外界接触,个别少数民族开化程度较低,很多民间艺人只能讲本民族语言,不懂汉话,传承手段仅靠口传心授,宝贵的资料也没有文字记载;又或者民间艺人社会地位较低,不被人尊重,很多原生态的民族文化被现代人认为是过时的、与时代脱节的“老传统”、“老玩意儿”,难以被年轻人接受,好的民间艺人队伍逐渐缩小,优秀的民族文化遇到无人愿意继承的窘状,甚至一些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也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变异”、汉化,甚至消失。因此,大量珍贵的传统文化资源随着一辈辈老艺人的逝世与传承断代,而面临失传和难以为继的危机。针对这种状况,如何吸引年轻人、并引导年轻人去接受和传承就成了关键的问题。

教育是文化的生命机制,学校是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最好的摇篮,随着非物质文化传承与保护越来越受到世界重视的前提下,“非遗”进校园也逐渐的得到各界专家学者的认同并在学校中得到推广,学校教育逐渐成为非物质文化得以延续和发展的一种重要手段。

云南是民族大省,在“非遗”资源方面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应因地制宜选择一些适合学生学习的云南特色“非遗”文化项目,比如各少数民族的原生态歌舞、民族民间美术、传统手工艺等,将这些项目以不同方式引进校园,在学校里开展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传播活动,将德艺双馨的民间艺人请进小学、中学、大学,使学生从各个方面通过不同形式接触各民族的民俗文化、为学生灌输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观念,建立学生对民间艺人的尊重、喜爱,不仅有利于云南“非遗”知识的普及,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同时也让民间艺人这个群体得到社会的认同,真正认识到 “非遗”传承和发展的重要性,并逐渐将其转化和提升为一种社会和民族的责任。

二、民间艺人进校园的方式

(一)民间艺人艺术团进校演出、布展

在“非遗”的对外宣传当中,原生态歌舞演出、民间传统工艺展等形式是一种比较直观和最容易接受的展示方式,目前随着国家对“非遗”传承保护工作的推进,在政府及一些民间团体的努力下,比如一些优秀的民间艺人被聚集起来,组成民族艺人演出团,编排出许多寓教于乐、适合学生观看的演出,并在各地学校巡演,都会受到师生们、社会各界的热烈欢迎并引起广泛反响。

(二)民间艺人进高校开展学术交流或进修学习

1.学术交流

高校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高级人才的重要平台,是研究能力、学术思维最为活跃的地方,也是“非遗”研究人才重要的聚集地,聘请技艺精湛且有一定影响力的民间艺人、“非遗”传承人进入高校,与专家学者、教师、学生面对面进行交流或举办讲座,不但为从事“非遗”的专家学者提供真实、新鲜的调查资源,促进“非遗”理论研究与文化上的交流,更利于“非遗”传承与保护研究工作及相关课题的开展。反之,专家、学者对“非遗”传承、保护、发展也会提出一些新的、科学的建设性意见,在互助互利的基础上促进“非遗”保护工作的发展。

2.民间艺人进校再学习

云南很多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习俗,但有些地区的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程度不高,甚至不懂讲汉话,不利于“非遗”的传授,如果由各地政府的文化部门或“非遗”保护部门牵头并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从全省各地挑选优秀的,有潜质的,特别是年轻的民间艺人进入高校进行文化进修再培训,在原有的传统民间文化和技艺基础上继续学习、钻研,不但可以保留住其原有传统的文化特色还能有所突破、创新,民间艺人学业修毕后返回原籍继续在当地从事 “非遗” 相关工作,这对他们将来成为可靠的“非遗”传承后备军,提供了很好的机会。

(三)民间艺人进课堂的现实意义

1.在中小学开设民族传统技艺的“第二课堂”

目前全省很多中小学校已经开设了关于当地少数民族语言类课程,或者将云南民族音乐、舞蹈、美术、体育纳入到学校课程,但因为应试教育或者教学方法等原因,很多学生、教师、家长没有对云南的传统文化引起足够重视,从心里持应付态度,没有真正达到培养学生兴趣、强化“非遗”传承和发展的意识和目的。要想在孩子们中间传播“非遗”知识,首先必须让学生从心里对“非遗”产生兴趣和感情,可以在中小学开设第二课堂。比如,可以开设云南民族民间歌舞兴趣班、云南民间美术小课堂,请优秀的民间艺人或“非遗”传承人进入中小学进行展示并担任指导,充分调动起学生对云南传统技艺的兴趣,增加学生艺术修养,达到学生素质教育目的,也可以真正在“非遗”传承问题上从娃娃抓起,推动“非遗”传承、发展的可持续性。

2.在高校中合理规划课程设置

大学生是一群文化素质较高且思维活跃又朝气蓬勃的年轻群体,他们应该积极参与“非遗”的传承与保护工作。比如可以邀请德高望重的民间艺人或“非遗”传承人进入大学课堂,不仅活跃了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使他们接触到最原汁原味的传统文化,也开拓了学生的文化视野提升了综合素质,还可以增加大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激发当代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同时也体现出高等教育培养人才多元化素质要求。而在这一过程当中,一部分对“非遗”有志向的大学生或许还有机会成为传承人的弟子,这亦是 “非遗”传承问题的一种有效解决方式,对“非遗”传承和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根据大学生的专业方向,在课程设置上或可分为以下两种:

(1)公共选修课

充分利用云南当地丰富的非物质文化资源,针对高校所有专业的学生开设关于“非遗”传承保护或“非遗”文化不同领域方面的公共选修课,比如《云南民族民间舞蹈赏析》、《云南原生态音乐赏析》、《云南传统工艺》、《云南民俗文化》等,由学生自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提高大学生的艺术修养,普及大学生对云南本土优秀的传统文化的知识。

(2)专业必修

目前云南省很多高校已经将“非遗”内容引入课堂,特别是在各高校的艺术学院或艺术类专业中里,将云南“非遗”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很好地纳入到高校艺术类专业课程中,也创造出很多具有云南特色的优秀艺术作品,获得了很好的成绩。以云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为例,音乐系、舞蹈系分别开设了《民间艺人课堂》和《民间艺人传习》课程,近年来从全省各地聘请了大量有知名度的民间艺人、“非遗”传承人或研究关于“非遗”的专家进校授课,艺术学院各系在课程上还结合不同业方向开设了与云南传统文化有关的理论、技能课程,以民族艺术为特色和优势的办学理念,坚持本土化特色教育和现代化科学教育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拓展了他们的艺术眼界,提高了多种艺术表现手段的运用能力,更全方位的培养了学生的艺术素养,既体现出民族特色的办学特点又适应了当前社会需求,从而有效地保护和发展了云南民族传统艺术,并对云南本土艺术文化产业发展起到了积极地推动作用,也使“非遗”传承和发展的观念真正的深入人心。

三、民间艺人进校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建议

(一)语言上的障碍

经过实践发现,民间艺人在进校交流、教学活动中存在一定语言上的障碍,比如针对原生态音乐的教唱中,需要保证学生了解每句歌词、每个字的意思,不能对曲子仅限于模唱,对所唱内容、歌词意思却不“毫不知情”,这也就完全失去了学习的意义,所以必须充分利用其他的教育资源,比如请少数民族语言专业的老师或学生进行同步翻译或从旁协助,确保无障碍沟通。此外,民间艺人进校再学习,加强汉语言类课程的学习进修,也是解决民间艺人语言障碍行之有效的方法。

(二)缺乏系统的教学经验

很多民间技艺的传承手段都是靠民间艺人在家族、师徒、部落间的口传心授,没有系统的教学过程,因此,民间艺人进校授课应允许采用非正式的教学手段,不能按正式的学校教育模式来要求,当民间艺人面对系统的学校教育有教学困难时,学校可以根据情况安排有教学经验的在校教师,辅助民间艺人老师教学,包括制定教学方案、安排教学进度、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进行科学的教学评价等。助课教师可以熟悉教学内容,在民间艺人老师不在的情况下对学生进行课外辅导。此外,助课的过程也是在校专业教师学习、采风的过程,在辅助民间艺人老师教学的过程中,进行自身专业多方面提升,为自己将来在“非遗”方面的研究、开展科研工作打下基础。

(三)师资不稳定

很多优秀的民间艺人或“非遗”传承人除了熟悉某种传统技艺外都有自己的本职工作,不能长期在高校进行固定的教学工作,这就会造成师资的不稳定,学生仅仅学唱几首民间小曲、几个舞蹈动作,对知识一知半解,并没有对该门技艺深入学习,不利于该技艺的系统学习和传承。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提前做好教学计划,请该技艺同门派的民间艺人或传承人接力教学,尽可能让学生掌握该门技艺的精髓。同时,经过一定时间的尝试,积累和储备稳定的民间艺人作为师资后备,为民间艺人进课堂提供可持续教学保障。

四、结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整个民族情感的重要纽带,是一个国家的文化根基。学校在承担着“非遗”传承与保护重要责任的同时,民间艺人进校园也为“非遗”的传承和发展带来新的生机与活力,是一项值得坚持和需要不断改进的长期任务。

猜你喜欢
民间艺人非遗技艺
金属抬凿和錾刻技艺绽放苏州
琉璃灯工技艺的魅力与传承
郑庆章 把“弄虎”技艺传回大陆
论民间艺人的保护与传承
浅谈祁东渔鼓的传承和发展
淳度:泉州卤煮的“匠”技艺
西海固民间传统手工艺品及艺人现状调查
“非遗”走进高校
官渡古镇“非遗”联展
简论灵璧皮影的传承与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