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厚都 安 然
(1.上海市川沙中学,中国 上海 201299;2.安徽医科大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研室,安徽 合肥 230032)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私家车拥有量成倍增长,因驾车引发的情绪冲突也越来越多。“路怒症”(Road rage)是进入汽车时代以后产生的一个世界性的通病,据美国最新公布的研究数据,有超过 1600万人的美国司机患有 “路怒症”,占全部司机的 5%-7%。而在我国,调查研究表明,北京、上海、广州三个城市中,患“路怒症”人数所占的比例超过了35%。在《牛津英语词典》的英语新词汇里,“路怒症”被定义为司机的不受控制的攻击性行为,是由现代驾驶的压力造成的,同时“路怒症”又作为心理学上的概念被广泛提出[1],其主要表现有:行驶中脏话不断,情绪易失控,堵车或碰擦等状况时有动手冲动,并伴有打闪灯或者鸣笛不断、做粗野姿势、跟别人“顶牛”等行为,即“攻击性驾驶”,显著特点是开车和不开车时的脾气和情绪像两个人。一般来说处于“路怒”模式下的司机往往会更难做出正确的选择,其言语攻击和攻击性的驾驶行为更容易诱发车祸,给社会和公民人身安全带来严重的危害。“路怒症”是汽车时代的一个世界性通病,被认为是美国交通事故的第一大元凶[2],然而因其诊断量化标准无法取得统一,“路怒症”并没有被收录进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5th edition,DSM-5)[3]。
根据近几年交通事故的研究结果,事故中高达94%的事故是与人有关系的,其中80%-90%的车祸与机动车驾驶员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因此,不论交通事故是何种性质的,驾驶员在道路交通系统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4-5]。大量的研究表明道路交通事故和心理健康状况之间有显著的相关性。与驾驶人的技术水平和交通环境因素相比,交通事故与驾驶人的心理素质和个性特征关系更为密切[6],驾驶员清晰的思维,健康的身体状态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是避免交通事故的关键[7]。当驾驶员身体出现不适,带病驾驶或疲劳驾驶时,交通事故的相对危险性会增加,主要原因是身体的不适会引起驾驶员视觉和触觉功能的下降,随后大脑反应迟缓,从而导致其思维判断和协调能力降低,意识和行为不受控制,最终导致交通事故的发生[8]。有关学者曾报道汽车驾驶员心理问题可引发交通事故,事故组驾驶员的各项心理指标测量值与无事故组驾驶员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事故组驾驶员的偏执、强迫症状、躯体化因子等心理指标均明显高于无事组。同时还发现相对于无事组,事故组驾驶员存在较多的心理问题,使其在驾驶过程中容易注意力不集中,判断能力下降,并且易产生冲动行为,争强好胜,不顾后果,从而容易导致交通事故的发生[9]。
路怒症的出现有很多因素,包括客观因素如社会环境和交通状况等,主观因素主要是驾驶员本身。过去我们忽视了心理因素而片面的将 “路怒”行为归为个人素质问题。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路怒”是一种心理障碍或精神疾患的症状,主要包括偏执状态、强迫观念、躯干化障碍等[10]。比如人们常常会被一些自己不可抑制的情绪控制,冲破大脑皮层理性思维的抑制,随后在大脑皮层下形成“短路”,引发攻击或逃跑等不可控行为,这种现象往往会导致人们作出错误的判断和选择。引发路怒症的主观因素一方面是个人的人格特质。研究发现,具有高特质紧张的驾驶员往往会表现出高水平的急躁和愤怒并伴有较多的鲁莽驾驶行为[11],同时还发现A型人格的人在驾驶中会表现出更多的冒险的驾驶行为。引发路怒症的另一方面因素则是驾驶员长期的压力得不到有效排解,诱发的心理问题会使心理调节能力较弱的驾驶员成为路怒族的概率大大增加,从而严重威胁城市公共安全[12]。
刚地弓形虫(Toxoplasma gondii)是一种可感染几乎所有温血动物的专性细胞内寄生原虫,血清学调查显示,全球约30%的人口感染弓形虫,而欧美部分国家的感染率更高达40%[13-14]。弓形虫感染人体以后,主要寄生于脑组织。研究显示中枢神经系统的慢性弓形虫隐性感染可导致精神分裂症等神经精神性疾病,严重者会自杀和诱发交通和工伤事故等[15]。
最新研究表明:受到弓形虫感染的人可能引发一种被称为间歇性暴发性障碍 (intermittent explosive disorder,IED)的精神疾病,这种患者突发性的攻击冲动往往会引起包括“路怒”在内的多种临床表现,因此认为“路怒症”与弓形虫感染有关[16]。美国芝加哥大学的Emil.F.Coccaro和他的团队则想弄清楚弓形虫感染是否与攻击冲动有关,他们将招募的志愿者分为:IED患者组、其他精神疾病患者组和对照组(未诊断出任何精神疾病)。结果发现,IED患者弓形虫检测呈阳性的比例高于对照组的一倍,其他精神疾病患者的感染几率也较高,并且所有弓形虫检测结果呈阳性的志愿者,在实验中表现出攻击冲动的程度比检测结果呈阴性的志愿者高。因此Coccaro认为,可能是因为大脑中的神经递质发生了改变如杏仁核 (大脑中控制威胁反应的部分)中的神经元受到了过度刺激、前脑功能受损等,使得弓形虫感染者的攻击冲动增强,但是这项研究只是表明了在弓形虫感染和攻击冲动之间有一定联系,会不会致人暴怒则还需要验证,对弓形虫检测呈阳性的 IED患者施以弓形虫感染治疗,观察他们的行为与感染前相比是否有所变化,但是由于弓形虫很难被杀死治疗过程会比较漫长。
目前我国弓形虫的感染率虽然相对于发达国家较低,但随着我国近年来经济的快速发展、家庭宠物数目的增多、人们饮食习惯的改变等,人群弓形虫的血清阳性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例如,1988年到 1992年,我国弓形虫感染率为 5.2%;2001年到2004年为7.9%;2006年到 2008 年则上升至 12.3%[17-18]。因此,弓形虫感染已成为重要公共卫生问题,其感染所致的危害需要引起更多的关注[18]。
“路怒症”作为现代汽车社会的一个全球性通病,将给家庭、社会带来无法估量的损失。感染后精神疾病发生的临床阶段、感染的动物模型建立以及相关抗体的血清学检测等结果均明确了弓形虫感染和精神异常之间存在着相关关系。虽然弓形虫感染和攻击冲动之间有一定联系,表现出包括“路怒”在内的很多种临床症状,然而路怒一族也未必都是由弓形虫感染引起。通过对精神疾病致病机制的研究,或许能为临床治疗弓形虫感染导致的攻击冲动提出新的治疗方向和可行方案;同时对于非弓形虫感染所致精神疾病的可能发病机制的研究也具有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Pfeiffer JL, Pueschel K, and Seifert D. Interpersonal violence in road rage.Cases from the Medico-Legal Center for Victims of Violence in Hamburg[J].J Forensic Leg Med,2016.39:42-5.
[2]NHTSA.Traffic safety facts 2007:a compilation of motor vehicle crash data from the fatalityanalysis reporting system and the general estimates system [R].Washington DC:National Highway Traffic Safety Administration,2007:32-43.
[3]DSM-5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Arlington:American Psychiatric Publishing(2013).
[4]Adrian H,Taylor,Lisa Dorn.Stress,fatigue,health,and risk of road traffic accidents among professional drivers[J].Annual Review of Public Health.2006,4:375-376.
[5]谢龙利,程云.机动车驾驶员心理障碍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 [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4,13(3):330-331.
[6]王勇,赵志雄,陈祖金.334名汽车驾驶员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分析 [J].四川精神卫生.2007,20(2):116-117.
[7]余金明,王迎春,陈 芳.道路交通伤害的病例对照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5,26(5):344-347.
[8]Moving KL, Mathijssen MP, Nagel PH. Psychoactive ubstance use and the risk of motor vehicle accidents[J].Accid Anal Prey,2004,36(4):631-636.
[9]王勇,赵志雄,陈祖金.334名汽车驾驶员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分析 [J].四川精神卫生.2007,20(2):116-117.
[10]骞宪忠,郑建中.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视角下的“路怒症”剖析[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11,28(4):269-270.
[11]Hennessy DA and Wiesenthal DL.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raffic congestion,driver stress and direct versus indirect coping behaviours[J]..Ergonomics,1997.40(11):348-361.
[12]Galovski T E,Blanchard E B.Road rage:A domain for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J],Aggression and Violent Behavior,2004,9:105-127.
[13]Flegr J,Prandota J,et al.Toxoplasmosis--a global threat correlation of latent toxoplasmosis with specific disease burden in a set of 88 countries[J].PLoS One,2014.9(3):e90203.
[14]Kijlstra A and Petersen E.Epidemiology,pathophysiology,and the future of ocular toxoplasmosis [J]. Ocul Immunol Inflamm,2014.22(2):138-147.
[15]Flegr J.How and why Toxoplasma makes us crazy[J].Trends Parasitol,2013.29(4):156-163.
[16]Coccaro EF,Lee R,et al.Toxoplasma gondii infection:relationship with aggression in psychiatric subjects[J].J Clin Psychiatry,2016.77(3):334-141.
[17]Xiao Y, Yin J, et al. Seroepidemiology of human Toxoplasma gondii infection in China[J].BMC Infect Dis,2010.10:4.
[18]Zhou P,Chen Z,et al.Toxoplasma gondii infection in humans in China[J].Parasit Vectors,2011.4: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