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黄金时代”的文学跋涉
——读《重读八十年代》

2018-07-12 08:30黄东光
杭州 2018年23期
关键词:韩少功王安忆王蒙

文 黄东光

《重读八十年代》

作 者:朱伟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简 介:系统解读了王蒙、李陀、韩少功、陈村、史铁生、王安忆、莫言、马原、余华、苏童10位标志性作家的作品,让读者能够通过一篇文章读懂一个作家。

上世纪八十年代,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滚滚浪潮,中国当代文学进入了一个繁荣发展的时期,相继涌现出了莫言、余华、苏童、韩少功、王安忆、格非等一大批青年作家,一批老作家也重新焕发了艺术青春。对于这一重要的时段,文学界例来称其为当代文学的“黄金时代”。时隔三十多年,曾在《人民文学》任编辑,后在《三联生活周刊》任主编的朱伟,以时间为经、以史料为纬所著的《重读八十年代》,以“说文人事、道文学情”的浓重笔墨,在夹叙夹议中,以探寻的眼光,展开了一场对这一历史时期的文学跋涉。

毋庸讳言,编辑之于作家,就好比是鱼与水的关系,作为文字工作者,他们都是人类精神产品的创造者。一名好的文学编辑,不但要有“甘为他人作嫁衣裳”的奉献精神,而且还要有慧眼识珠的独到眼光。而一个作家欲为时而著,除了自身须具有过硬的文字功底外,同样也离不开一些识才爱才的好编辑的悉心提携。朱伟在《重读八十年代》中,十分低调地隐去了自己在发现和培养八十年代文学新军上的鼎立相助,却集中笔墨倾心讲述这些老中青作家在文学路上的每一次困顿和雄起。文学情缘上的矢志不渝,创作风格上的兼容并取,写作追求上的执著笃定,从各自不同的方面,生动勾勒出这批八十年代文学人的跋涉形象。从书中,既可以看到莫言等成名作家在文学上由青涩到成熟的成长蜕变,包括他们从退稿时的怅然到发表第一篇作品时的兴奋,从一发而不可收到创作理念的日趋完善。同时,也可以从中一窥以王蒙为代表的一些老作家的喷薄才情,他们对个人前途和家国命运的思考,对时世人情的细微体察,对时代变迁的深刻把握,均从朱伟不疾不徐的道白中悠然展开。

王蒙、李陀、韩少功、陈村

朱伟在追溯与这些作家的文学抒怀中,不单以同道中人的率性,朴实地记录下了他们的文学轶事,还以一个评论者的深邃,就他们一些代表性的作品进行了全方位、多层次的解读。他既善于抓住每位作家文风迥异的创作特点,对其创作思想和艺术运用予以个性化的剖析,还善于针对他们在不同时代创作实践中的文学表现,进行纵向的评议;尤其善于站在中国当代文学与世界文学相融相生的视角,对每位作家和他们的作品进行精准的横向点评。这种亦师亦友式的阐释,无疑加深了公众对这些黄金时代崭露头角的作家的认知。莫言的《透明的红萝卜》,余华的《十八岁出门远行》,韩少功的《爸爸爸》,王安忆的《小鲍庄》……众多创作手法各异,从各个层面揭示时代主题的精品佳作,如雨后春笋似的冒了出来,在令人惊艳中展示了一幅幅波澜壮阔的中国文学风情图。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的风起云涌,一次次将当代文学的现实书写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细心揣摩这张丰姿绰约的图谱,惊喜地发现,这些作家对文学的执著爱恋,对人间真善美的热情表达,以及对现实社会的用心描画,已然一次又一次地在心头掀起了情感的波澜,激起了我们对那个黄金时代的悠悠遐思,更唤起了公众对当代文学的热切瞩目。

通过品读《重读八十年代》,莫言为什么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王安忆的中篇为什么比短篇好,长篇又比中篇好?这些诸多疑问顿时迎刃而解。朱伟巧妙地在这些作家与读者间搭起了一座沟通和释疑的文化桥梁,用文化人的视角,以追本溯源的艺术精神,将当代文学最为亮丽的一段黄金时代,诠释得分外深邃和迷人。

猜你喜欢
韩少功王安忆王蒙
坦然接受他人的好意
感动王蒙的一句话
《探索与回望——论韩少功的“后知青”写作》文献研究综述
用洒脱之笔诠释简静生命哲学——读王蒙随笔《不烦恼:我的人生哲学》
王安忆
主持人的话
请教韩少功
——《革命后记》初读
忧伤并美丽着
还原与真相
——读温奉桥新著《王蒙文艺思想论稿》
王蒙:繁华人生“尴尬风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