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繁佩
【摘要】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化,作为城市规划、城市管理以及相关市政工程设计的基础性、一手性资料,城市地形图的重要性不得而知。所以我们在绘制城市地形图时,应该注重城市地形图的精确度、可靠性,它所承载的信息必须是准确的、内容丰富的,如此一来才能满足我们社会生产活动的需求。但是就目前而言,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相对不太平衡以及一些历史遗留问题的存在,我国各地区的地形图测绘也存在不同的问题及特点。本文就城市地形图测图的特点、如何有效获得测绘资料、对相关测量工具的论述以及如何有效控制测绘质量等方面进行了详尽的阐述。希望可以为相关工作人员提供一些指导和帮助。
【关键词】城市地形图;测图;特征;质量管理
一、城市地形图测图的主要特征
在我国城市化进程发展如此迅速的今天,人们利用相关科学技术对城市测绘的具体方式也进行了相应的改革和发展,但是在这里值得注意的是我们不能将原先的测量方式全盘否定,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最大程度上保证地图测绘的工作效率。就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在经济比较发达的一二线城市,对于城市地形图测绘建设部门一般会采用全站仪数字法以及航测方法进行测绘,而相对比较落后的城市还是在采用传统方式进行测绘。另一方面,即使是在同一个城市,建设部门对新旧城区所使用的测绘方法也会有所不同,这是因为旧城区在一般情况下比较狭窄而且规划在一定程度上讲并不规范,而且旧城区一般包含了城市的商业闹市区,人流量和车流量都比较多,这在一定程度上就给传统测图方法带来了挑战。如果建设部门仍然采用传统测绘方式,这就会将整个测绘工程的进度延缓并且难以保证测绘的准确性,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采纳新型的、准确性高的测图方法。
就新型的數字化测图而言,它在测量时所需携带的仪器设备比较少,当外业采集点数较多时,它就会出现连线错误等问题,与此同时这一方式并没有小平板测图直观。而就传统的小平板测图而言,虽然它采集的点位精度准确度不高,但是它仍然可以通过外业作图以满足相关规范对于成品的要求,这就再一次说明在对测图方式进行创新时,完全可以在传统测绘方式的基础上取其精华,以继承与完善这种方式。
伴随着我国相关土地政策的出台与完善,以及政府和人民对土地利用率要求的提高,城市地籍图的重要性也在日益显现出来,可是就目前而言我国的大多数地籍图的编制基础就是地形图,所以地籍图对地形图相关内容以及精度的要求也在不断上升,所以我们还必须对测绘方式不断创新,以提高地形图的精度和准确度,以此来满足地籍图对地形图的要求。
二、如何高效收集和利用测绘资料
在对城市地形图进行测量前会发现有众多的资料供我们使用,比如地籍图、竣工图等,在对各种资料进行甄选时,我们会发现有许多资料在许多方面的内容是重合的,但是由于各种图纸用途的差异性,它们的内容在很多方面也是不相同的,这就需要我们必须具备良好的数据分析能力和资料简析能力,必须分析出那些资料与我们绘图而言是重要的,哪些于我们的工作是没有用的。
在对城市基本图进行测绘时一般会采用航测方式成图。在利用地籍图的相关信息时,我们应该了解和注意到它的图内界址点和界址线测量都很准确,这些信息对于基本图测绘时可以利用的,但是它的其他地物以及地貌点的精确度确实不高;在利用竣工图的相关信息时,我们应该了解和注意到这一图纸中对于房屋测量精确度确实较高,但是其所涉及的测量范围是比较 小的;在利用红线图的相关信息时,我们可以在现场检核的基础上,对它的验线资料作为在建建筑的外部轮廓线进行利用。
在对这些资料进行分析之后,我们可以将有价值的数据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将其制作成外业工作底图,这样做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
三、对城市地形图质量管理的合理建议
(一)要合理使用城市地形图质量评定方法,准确把握数学测量精度
在对城市地形图质量评定方法进行利用时,一般会采用野外检查观测的方式,求出检测点的平面位置以及高程,同时要将这一结果与图上同名点进行比较,求出差值,对测图质量的评价就是在这一基础上加上适当的数据处理而进行的。质量评定方法通常要与测图相同的方式进行评定,除了检查地物点相关位置的误差外,还应该及时对距检查地物点的相关位置的间距误差进行测量。每幅图的检查点一般不应少于30个,在地物密集地区检查点一般不应少于50个,而且必须均匀分布在图幅内,并将误差结果进行及时评定。
(二)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保证体系
要建立健全城市地形图测绘质量管理保证体系,加大对管理点的质量管理。这样做的主要目的在于提高对各项作业工序的质量管理。与此同时还要强调在工作中要加强三方面的管理即:首先要进行设计指导;其次要加大工作过程中的监督与检查;最后要完善缩小工作误差。
小结:
随着我国经济对城市规划要求的不断提升,作为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地形图测绘,它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了。本文就城市地形图测绘的特点、测绘方式以及相关的完善建议进行了较为具体的阐述,笔者希望本文可以对相关领域的发展起到一定的启示作用,另外本文还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笔者会在今后的研究与学习当中进行进一步的完善和总结。
参考文献:
[1]李康,王超.浅谈现代建筑城市设计[J].科技经济导刊,2016,23:74+53.
[2]牛卫国.浅析建筑设计与城市设计的关系[J].建材与装饰,2016,32:7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