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干预模式在脑梗死后抑郁症护理中的应用

2018-07-12 07:01原小华
医学食疗与健康 2018年5期
关键词:脑梗死

【摘要】目的:分析心理干预模式在脑梗死后抑郁症护理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106例脑梗死患者进行研究,随机分为参照组和对照组,每组53例患者,予以对照组常规护理方法,予以研究组心理干预模式,观察两组护理疗效等情况。结果:参照组总有效率为90.5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0.38%,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参照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HAMD评分分别为(11.6±2.7)、(14.1±1.7),明显优于对照组的(11.1±2.2)、(18.3±1.3),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脑梗死患后抑郁症患者进行心理干预措施可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缓解患者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值得推广使用。

【关键词】心理干预模式;脑梗死;后抑郁症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249(2018)05-123-02

引言:

脑梗死后抑郁症是临床常见疾病,不仅会使患者产生抑郁、焦虑等症状,还会降低患者对自身的认知,相关资料显示该病的发病率在50%左右。为了改善不良情绪对患者的影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我院选取2016年1月-2017年7月收治的106例脑梗死患者进行分组研究,分别从行为干预、和家属进行交流进行分析,旨在改善我院患者抑郁等不良情绪,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6年1月-2017年7月收治的106例脑梗死患者进行研究,随机分为参照组和对照组,每组53例患者,其中参照组男女分别为:33例、20例,所占比重分别为:62.26%、37.74%,年龄最大和最小分别为:85岁、52岁,平均为(67.5±2.4)岁,对照组男女分别为:34例、19例,所占比重分别为:64.15%、35.85%,年龄最大和最小分别为:84岁、51岁,平均为(66.4±5.3)岁;纳入标准:①经MRI和CT诊断均为脑梗死患者;②经抑郁评分量表检测均为抑郁情绪患者,评分大于17分;③顺从性较高患者;④所有患者均采取自愿原则参与此次研究,且签了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心、肝肾等器官损伤严重患者;②昏迷患者;③听力存在障碍,且意识模糊;④体温、脉搏等指标不稳定患者;分析两组年龄等临床资料,差异不明显,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参照组在此基础上进行心理干预模式,具体如下:第一,要和患者建立良好关系,加强交流,进行疏导,为患者讲解有关脑梗死方面的知识,鼓励患者家属参与到护理队伍中,帮助患者建立对治疗的信心,以更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医生的治疗中[1]。第二,根据不同患者的具体病情,制定不同的护理方案,倾听患者内心所忧,耐心解答患者提出的各种问题,若发现患者出现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时,可以鼓励患者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来放松心情,比如听音乐、看搞笑视频等[2]。第三,行为治疗,如果医院条件允许,可以为患者制定有关该疾病方面的小册子或者通过播放视频、开展讲座的方式为患者讲解有关治疗方面的措施,对患者加强教育[3]。第四,集体治疗,当患者有不良情绪时,可鼓励患者和治疗成功患加强交流,选用合理方式排泄患者心头的不良情绪[4]。

1.3 疗效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HAMD评分以及护理疗效,其中显效:护理后患者的精神状态有所好转,抑郁评分下降大于6分;有效:护理后患者不良情绪有所改善,抑郁评分下降5分左右;无效:护理后患者不良情绪没有改善,抑郁评分下降小于3分。

1.4 统计学方法 用计算机软件收集数据,将收集的数据输入SPSS20.0软件中,对其分析,用T和X2检验,用(n/%)表示计数资料,若P<0.05,则表明两组数据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护理疗效对比 参照组总有效率为90.5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0.38%,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护理相关指标对比 护理后参照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HAMD評分分别为(11.6±2.7)、(14.1±1.7),明显优于对照组的(11.1±2.2)、(18.3±1.3),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脑梗死后患者的中枢神经收到损伤,使神经通路受到影响,进而使患者身体部分功能失去平衡,产生抑郁情绪。在临床实践中该病的发生几率较大,该病发生时,患者通常会产生孤独、恐惧等心理,长时间治疗会增加患者的经济压力和心理负担。相关研究资料显示,身体偏瘫患者致残的主要原因是由于长时间卧床,对自身病情缺乏正确认知,进而使人格发生变化,对新事物不感兴趣,进而产生抑郁、焦虑等情绪[5]。

从以上表格可以看出,参照组总有效率为90.5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0.38%,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参照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HAMD评分分别为(11.6±2.7)、(14.1±1.7),明显优于对照组的(11.1±2.2)、(18.3±1.3),有统计学意义(P<0.05。

总之,对脑梗死患后抑郁症患者进行心理干预措施可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缓解患者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值得进一步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沈嫣,祝春英.抑郁症患者医护合作式心理护理决策模式应用实践研究[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6,13(24):3516-3518.

[2]卢雪珍,陈文霞,吴辉霞.Roy适应模式实施心理舒适护理在产后抑郁症患者中应用的效果[J].中国医药导报,2016,13(22):168-171.

[3]杨涛.心理护理在脑梗死后抑郁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探讨[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6,20(4):25-27.

[4]刘宇,高倩,高宁,等.脑梗死并发心理障碍患者采用多学科协作护理新模式效果观察[J].河北医药,2018(2).

[5]马彩娥.心理认知护理干预在抑郁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6(S1):354-355.

作者简介:作者:原小华 出生年月(1981.03-)性别:女 学历:本科 籍贯:焦作 单位:河南省三门峡市中心医院神经重症病区 职称及职务:主管护师 研究方向:神经科护理

猜你喜欢
脑梗死
依达拉奉联合康复治疗对脑梗死患者的影响
针灸在脑梗死康复治疗中的应用
全脑CT灌注成像诊断急性脑梗死的价值
护理管理在急性脑梗死超早期静脉溶栓中的应用观察
奥扎格雷钠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观察
早期康复护理对老年脑梗死保守治疗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
对于脑梗死,你必须知道的
脑梗死怎样治疗
依达拉奉治疗脑梗死的临床观察
儿童与成人外伤后脑梗死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