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永瑜
【摘要】随着现代社会加强对农业设施的建设,基层水利建设工程也逐渐火热。基层水利的防汛影响着农民的切身利益以及农业生产的发展。本文就基层水利防汛的意义以及特征进行了细致的描述,分析了基层水利防汛工作中的问题所在,并就如何优化这一防汛工作进行深入探讨。
【关键词】基层水利工程;防汛;策略
基层水利是我国水利事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以及防汛抗旱等工作。主要用于农村水资源管理、抗旱防汛工作、农田灌溉、乡村水利建设以及基层水利科技的推广等。基层水利的主要任务是防汛工作。作为农业大国,农业生产的发展受到自然环境的制约。水灾是农业生产活动存在的重大隐患。为了使农作物有安全生长的环境,要加强水利工程的防汛工作,使灾害降到最低。在发展新阶段讨论加强水利工程防汛工作建设,科学合理的利用水资源,使农业生产更好更快发展。
1 、基层水利防汛的意义及特征
1.1 基层防汛的意义
由于特定的地理气候与社会经济条件,在我国各种自然灾害中,水旱灾害造成的损失最为严重。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以人为本理念的提升,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推进,对防灾减灾、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必须亟待全面提升防汛工作的综合能力建设,而基层是防汛救灾的第一现场,承担着复杂艰巨的任务。
1.2 防汛的特征
我国地大物博,水灾害频繁发生,并且破坏力极强。政府十分重视防汛工作。每年加大投入水利工程建设,提供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确保水利工程项目开展并改善。水利工程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政府拨款给予资金的支持。基层水利防汛工作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保障人民生产生活的根本利益,在此基础上,保障人民生产生活用水的安全。
2、 基层水利工程防汛目前存在的问题
2.1基层水利工程基础薄弱。现代社会普遍关注“三农问题”, 在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国家也大幅度的增加了对防汛减灾能力建设的投入力度,大江大河重要河段防汛能力明显得到改善,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的认识到,在基层一些中小河流、中小水库,尤其是山区的防洪减灾体系建设还相对滞后,险工险段多、隐患大,工程防洪标准低、基础资料少,管理水平低,法规制度不完善,出现安全隐患时不及时维修,导致恶性循环,在险情来临时不能有效应对,不仅发挥不了水利工程的防灾作用,反而增加了防汛工作的难度。
2.2基层水利工程管理模式与现代化的管理要求不相适应。我国的大部分基层水利工程管理模式还是那种传统的管理模式,也就是依赖于工程对洪水的控制,但现在提倡的两个转变,目的就是要改变这种模式,主要表现在:缺乏洪水风险管理意识,工程与非工程措施不适应自然与社会发展的规律;对人与水争地的管理能力不强,在基层侵占河道、湖泊的现象尤为突出,加重了水灾害的损失。
2.3防洪意识有待于提高。洪涝灾害出现没有特定的周期,较长的十几年出现一次,较短的几年出现一次。所以防汛工作中难免会有懈怠的情况。在基层,这种侥幸心理现象尤其普遍,对防汛的工作多停留在纸面上、宣传上,没有真正落到实处,有险情也不知该往哪里转移,因此,落实责任制,广泛加强群众的防洪意识,提高对洪水威胁的警惕性,是时不我待的。
3、关于基层水利防汛的研究措施
3.1加强基层水利工程措施的防灾能力。依托各级部门的大力支持,进一步整合水利建设投资项目资金,在重点治理水库、河流、塘坝、灾害地质点等工程措施的同时,可结合各地的基层工作比如城镇化建设、美好乡村建设、危房改造、易地扶贫搬迁等来拟定进行规范的、精细的、统一的规划设计,加大集镇防洪设施的建设,进一步提升水利工程措施的防灾能力。
3.2 逐步实现“网格化管理”,实现快速预警。针对基层防汛工作点多面广的特点,“网格化管理”的科学性彰显突出,它可根据各自区域内的地理情况、气候情况、人居环境等来分类分片分级建立防汛工作网格,对部分网格区域大、涉及人数多的,再分片设立二级或三级网格,从而形成全县一张大网、区域小网格的防汛网络,从信息预警到转移安置、从医疗救助到治安维稳,各地方可基于自身雨情适时启动应急联动响应机制,每一片网格各司其职、有条不紊,真正实现快速预警的实战性。
3.3群防群控,强化应急避险意识。基层防汛工作应在日常生活中宣传各种防汛避险常识,比如安徽省岳西县的以“八个一”为载体,开展“六进”活动,确保一卡进险户、一纸进农户、一课进校园、一册进乡村、一台有专题、一网知汛情、一信早预警、一案能实用,实现防汛常识全覆盖,提高基层群众的识灾、防灾、避灾、救灾的意识,在突发的状况之下能够及时开展防汛工作,把灾害损失降到最低。
3.4加强对防汛人员的培训。在日常的基层水利防汛工作开展过程中,防汛人员的专业素养和技术水平决定防汛工作的效率。在今后的防汛工作中,要加强防汛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邀请相关方面的专家,对基层水利的工作人员进行培训,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防汛意识,也可以设置相关知识技能考核,充分带动防汛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提升防汛工作人员面对突发状况的心理素质和应急的能力。
4、结论
加强基层防汛体系建设,强化责任落实,提高基層乡村预案的可操作性,不断强化基层防汛队伍,从防灾减灾、以人为本、人水和谐发展的大局出发,着力破解基层防汛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打造一批“政治坚定、业务过硬、作风优良”的防汛抗洪抢险队伍,从而有效强化基层防汛减灾能力,提高防汛工作的整体性和协同性,逐步完善防汛减灾社会化保障体系,努力将灾害损失降至最低,保障社会稳定和谐,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进平.基层水平防汛现状和应对策略探析[J].科技展望,2015(2):26-27.
[2]裴岩.基层水利防汛现状及措施探究[J].企业文化旬刊,2014(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