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出版智库建设推动出版业高质量发展

2018-07-11 07:26王艳
出版广角 2018年11期
关键词:出版业智库影响力

【摘 要】 出版智库的出现和建设,能够直接惠及出版业转型升级的主要面向,能够最大限度地提升出版业治理能力和水平,因此,出版智库具备助力出版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依据。今后,出版智库要努力成为人才流动的“旋转门”、定制知识服务的“项目库” 、建立成果转化的“大平台”,从而推动出版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高质量发展。

【关 键 词】出版业;智库;高质量发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作者单位】王艳,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公共管理与传媒学院。

【中图分类号】G20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18.11.006

作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在出版领域的具体化和专业化,出版智库承担了极为重要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职责,促进出版业高質量发展无疑是题中应有之义。当前,出版业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内涵极为丰富,涉及出版工作、出版产品、出版企业、出版产业和出版服务[1]等多个方面的内容;其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也极为突出,出版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亟待推进,在这种情况下,如何真正从宏观战略上把握出版业高质量发展的方向,在中观决策上确立出版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向,在微观运行上指导出版业高质量发展的走向,都离不开高水平出版智库的参与。为此,新闻出版业“十三五”时期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加快智库建设,提供智力支持保障,完善新闻出版科技专家库,充分发挥科研机构、高等院校、技术企业、新闻出版企业在新闻出版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这无疑是时代赋予出版智库建设的宝贵机遇。事实上,对于出版业高质量发展这一命题,从高层到基层,从官方到民间,各种利益相关主体都在积极破题,寻找可行路径。而建设出版智库作为一种有益的探索,究竟能为出版业高质量发展贡献什么,需要深入而系统阐释。本文拟从基本依据和主要抓手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出版智库建设助力出版业高质量发展的基本依据

出版智库的出现和建设,有其自身的属性特征和运行规律,这些规定性的存在可以说大致符合出版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直接惠及出版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面向,能够最大限度地提升出版行业治理能力和水平。

1.出版智库的“影响力”体系有助于回应出版业高质量发展的诉求

作为政治学的一个基本概念,影响力是一种不折不扣的软性权力,是劝服者与被劝服者之间张力的一种呈现。对于出版智库而言,其在以公共政策为研究对象开展咨询服务时,无疑要扮演劝服者的角色,以影响出版政策制定过程的全部参与者,包括政府职能部门的直接决策者,具有政策影响能力的媒体、企业界、学术界的社会精英以及普通大众,从而分别构成政策影响力、学术影响力、舆论影响力三个基本维度(有学者将学术影响力称为思想影响力、精英影响力,将舆论影响力称为大众影响力、公众影响力或社会影响力)。正是基于上述三种影响力,出版智库才能顺利地完成“预测趋势,生产思想,解决问题,储备更多的替代性政策,时刻准备为政府解决问题”[2]的主要社会功能,同时对出版业高质量发展在加强内容创新和技术创新、优化产业结构、深化体制改革、加快推动融合发展、加强高端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的内在诉求予以及时而有效的回应。

(1)出版智库的政策影响力越大,出版业越能少走弯路。纵观我国出版业的发展历史,我们不难发现,每一项政策产品的精准与否都可能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对整个行业的发展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而对于出版行业而言,身处其中从事具体出版业务的组织和机构有时往往陷入被动,此时,我们就特别需要智库在涉及出版行业全局性、方向性、前沿性的重大实践、现实问题和热点难点问题等的政策发布前端,做好咨询辅政工作,开展科学评估,为政府职能部门提供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参考意见,在国家战略、规划、布局、政策等方面发挥重要的建设性作用。在这方面,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的实践值得关注。近年来,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在明确自身智库定位的前提下,积极投身到新型高端智库的建设中,在全民阅读、数字出版、版权产业、标准化、民营书业等领域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研究特色,并不断产出高水平的研究报告,成为出版行业治理体系重要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从1999年至今,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已经组织实施了十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定期发布国民阅读的基础数据,由此而形成的国民阅读报告业已成为国家制定实施全民阅读政策的权威依据,并成功推动了《全民阅读促进条例》《全民阅读“十三五”时期发展规划》的出台。从这个意义上,出版智库政策影响力的形成,从源头上确保了出版业的高质量发展。

(2)出版智库的学术影响力越大,出版业越有文化自信。出版业高质量发展意味着出版大国必须向出版强国迈进,其核心标志之一是整个出版行业越来越有文化自信,整个出版行业越来越能输出一个国家的文化自信,其产品和服务具有显著的文化价值。在这个过程中,出版智库可以提供广阔的作用空间。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出版智库的学术影响力反映的是其学术建设能力和学术资源调动能力,而一旦具备这两种能力,出版智库便可以就某些议题参与到广泛的国际对话中,使中国出版的国际话语权和软实力大大提升,其所提出的相关意见和主张甚至可能成为国际出版事务的普遍共识和通行标准,从而推动出版业高质量发展,增强出版业的文化自信。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为例,其以“学术出版机构”的身份探索新型智库建设的新模式颇具示范意义。在自办出版业务或与国际知名出版机构的合作交流中,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努力挖掘、开发自身的智库潜质。一方面,其广泛聚集一批知识体系完备的专家学者,努力将他们出版的学术研究专著转化为智库产品形态,比如“皮书”系列丛书就已经成为该社广为人知的智库产品品牌;另一方面,其敢于在学术出版的国际谈判中,发出中国声音,“构建可与世界进行学术规范融通、对接的中华学术规范体系”[3],通过发挥学术智库所承载的思想传播、文明传承、资政育人的功能,推动中国出版业的高质量发展。

(3)出版智库的舆论影响力越大,出版业越能引领风气。在智库影响力的构成中,舆论影响力近年来被越来越多提及。所谓智库的舆论影响力,是指智库通过采用各种类型的媒介渠道扩散、传播和宣讲自己的智库成果,进而向社会公众表明贯彻某种理念或实施某种行为即有获取一定利益的可能,以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社会公众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并最终引导社会舆论的能力。对于出版智库而言,着力提升影响社会公众和引导社会舆论的能力和素质,加强“与舆情民意走向、热点社会话题之间的联结度,促进多元观点交流碰撞”[4],在本质上是为出版业的高质量发展和引领风气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我国出版领域的相关行业协会(中国出版协会、中国编辑学会、中国期刊协会、中国书刊发行业协会等)事实上都具备了智库的某些功能,其组织开展的行业倡议和实践活动,有助于出版业凝心聚力和人才队伍的培养与稳定。像中国编辑学会就充分利用年会的平台,由面向编辑进而面向全社会,主动进行议程设置,推动出版业成为社会风气的引领者、社会文化的先行者。2016年中国编辑学会将年会主题确定为“倡导工匠精神,做学者型编辑”,可谓是“契合时代需求的,抓住了编辑出版事业的关键环节”,因为“建设新闻出版强国的希望在编辑”“出版精品力作的关键在编辑”“融合发展的动力在编辑”[5],而作为行业组织型智库的中国编辑学会,提出上述主张显然恰逢其时。

2.出版智库的“精深特”研究有助于突破出版业高质量发展的瓶颈

当前,出版业“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无高峰”的现象,实际上暴露了其在谋求高质量发展过程中的瓶颈所在。而出版智库建设的提速,特别是对出版高端智库建设的鼓励,则为在“高原”上建“高峰”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希望。新近出台的《关于加快新闻出版行业智库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今后要“加快出版行业高端智库的建设,支持其向精深特方向开展研究”[4],这里所说的“精深特”方向,一旦为某些高端智库采纳,继而这些高端智库持续发力产出专业性极强的智库政策产品,并提供给有需要的出版组织和机构,那么将极大地助推后者出版产品的升级换代,全面提升其质量和效益。从出版智库研究的“精深特”到出版产品的“精深特”,在对精品力作、深化主流选题、特色出版物等的追求方面,两者高度统一,前者服务后者,后者体现前者,两者将会实现非常好的互动。

2015年11月9日,中央深改组第十八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工作方案》,在随后举行的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工作启动会上,共有25家机构入选首批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单位。国家将这25家研究范围涵盖政治、经济、思想、科技、军事、法律、国际等各领域的机构列为首批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单位,并提出要重点建设50至100个国家急需、特色鲜明、制度创新、引领发展的专业化高端智库,其中就蕴含了“以高端谋高水平,以高水平谋高公信力”的用心。今后,还会有出版领域的高端专业智库进入到这个行列中来,并努力跻身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国家队”,为出版业的高质量发展寻求突破口。

二、出版智库服务出版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抓手

上述分析了出版智库支撑出版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依据,而在具体的出版实践中,智库如何推进、如何落实这种支撑,必须要找到相应的抓手。

1.形成人才流动的“旋转门”,为出版业高质量发展储备更多智慧财富

在出版业提质增效、转变发展方式的过程中,人才队伍的建设不容忽视。出版智库的专家学者擅长的是战略谋划、决策咨询,而出版机构的策划人才、编辑人才擅长的是如何做一本好书,双方如果能够实现人才的自由、双向流动,势必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才的价值。西方智库的“旋转门”机制有其形成的特定社会历史背景,我们显然不能照搬,而应“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本文所提倡的“旋转门”中国模式,是以勾连出版知识和出版权力为主要方式,以延伸出版产业链和产品价值链为价值理念,以促进出版业高质量发展为最终目标和根本愿景,以公共利益为最大旨归,体现了出版智库与出版机构融合发展、跨界发展的新思路。一方面,出版智库的人才可以成为先进出版理念的导流器,帮助和引导出版机构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想得更深。另一方面,出版机构的人才可以把市场的最新脉动、作者的真实想法、消费领域的各种反馈及时传给智库,促动其更精准地研判形势、提出政策建议。

从某种角度来看,“物尽其用,人尽其才”不失为当前出版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种也许不那么全面,但也胜在简约的概括,其目的就在于更好地调整出版物的供给结构以及包括出版人才在内的出版资源配置。在这种配置中,智库人才无疑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其不仅能为出版企业带来丰富的知识资源、内容资源、信息资源,同时还能发挥科研辐射作用。像高校领域的出版智库,如北京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北京印刷学院等的出版专家和学者,本身既是智库人才,又是很多学术专著的作者,请他们参与到出版社的管理、运营和其他实务中,将能产生难以估量的叠加效应,极大地提升出版质量。

2.定制知识服务的“项目库”,为出版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多解决方案

当前,很多出版机构,像江苏凤凰出版集团、中南出版传媒集团、电子工业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等都建立研究院(所、中心)或博士后工作站,以各种可能的知识服务组织形式投身于思想市场的竞争中。在这个过程中,出版智库如果能够源源不断地积累知识资源,建立知识服务的“项目库”,以“定制”特色谋“订单”可能,无疑将为出版机构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多有价值的解决方案,甚至能够帮助其形成凸显自身特色的垂直领域,深耕精做相关出版业务。在这方面,江苏凤凰出版集团的智库建设非常有特色。一方面,江苏凤凰出版集团推出的凤凰文库系列丛书,既是集团重大出版工程,又是为高层决策提供内容支持的智库产品,二者有机形成了智库“项目库”的“一体两面”,具有典型的示范意义。另一方面,江苏凤凰出版集团逐渐认识到博士后工作站在高端创新人才培养、项目孵化、产业转型发展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依托博士后工作站开展了各种质量提升工程和技术研发,先后有多位博士后的研究项目获得各级各类资助,为集团更好地开展产学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事实上,出版企业智库所依托的知识服务资源从根本上依赖于其母体出版的图书产品,因此,这些出版企业智库要想把知识服务开展好,自家的出版实践就必须具备高质量和高水平,否則知识服务就会流于形式,陷于无源、无效、无用的尴尬境地,最终导致需求方的弃用。

可以說,越是有能力建设智库的出版企业,越能明白出版业高质量发展对智库开展知识服务具有直接促进作用这一道理;反过来,出版智库在产学研用的一体化运作中亦不能大而化之,不能浅尝辄止,要体现定制的特色,要有“订单”意识,要在一个领域深挖下去,成为该领域权威的“意见领袖”,方能实实在在地促进出版业高质量发展。出版智库凭借知识服务的“项目库”与出版行业的良性互动,体现了“以高质量发展”为共同诉求的主体间的理解与沟通。

3.建立成果转化的“大平台”,为出版业高质量发展凝聚更多现实收益

出版智库的成果转换需要搭建平台,需要建立起政策供给方与需求方之间完善的对接机制,以便提升推介和监测智库成果的效率,为出版机构切实赢得更多的收益。从实际情况来看,我国出版智库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其智库成果的转化率低、转化周期长,严重制约了其对出版行业应当发挥的作用。出版企业自己兴办的智库整体情况好一些,因为其大多能够比较顺畅地对接并服务出版企业本身,从立项到结项再到成果运用于实际,一家出版企业与一个出版智库之间的成果转换得比较“经济”,效果和收益也比较立竿见影(因为其布置研究任务时就很好地体现了针对性)。但是官方出版智库、高校出版智库的成果转化情况就会颇费周折,前者往往囿于咨政的层级性和政治考量,后者则往往被限制在学术研究的围墙里,缺少真实市场场景的主动问津。在这种情况下,各类出版智库要勇于建立智库成果推介的公共平台,加快智库成果转化的社会化和市场化步伐,拓宽成果的转化渠道,建立多渠道、多形式、多载体的信息报送和传播机制;充分利用新媒体和新闻发布会、座谈会、论证会、智库论坛、蓝皮书等多形式载体进行宣传、推介、推广,打造应用对策研究的知名品牌,增强智库成果的社会影响力[6]。

当前,出版智库的成果转换平台不是太多,而是严重不足。没有平台,再多的研究都无法释放其效能,发挥其作用,无法实现出版智库的可持续发展。对于出版智库来说,成果转换的意义不仅在于体现存在感,而且还在于能够为出版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拓展和佐证。那些能够真正满足政府需求、出版行业需求、出版企业需求的智库产品要有对接相关主体的渠道,要努力证明自身具有被长期性、制度性投资的价值。

出版业的高质量发展和整体的转型升级,离不开出版智库的智力支持。出版智库的高端定位并不是遥不可及的,只要其围绕国家、行业和企业的急需,找准研究项目,形成研究特色,创新体制机制,势必最大限度助力出版业的改革。我们希望看到,我国出版智库建设进入快速发展的阶段,出版业能够借势取得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柳斌杰. 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出版业要怎么谋划新作为?[N].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2018-02-01.

[2]陈升,孟漫. 智库影响力及其影响机理研究——基于 39 个中国智库样本的实证研究[J]. 科学学研究,2015(9)。

[3]谢寿光.学术出版与中国国际话语体系的建构[J].出版发行研究,2014(5)。

[4]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关于印发《关于加快新闻出版行业智库建设的指导意见》的通知[EB/OL].(2018-03-21)[2018-05-24].http://www.sapprft.gov.cn/sapprft/contents/6588/362821.shtml.

[5]周慧琳.“倡导工匠精神,做学者型编辑”应常抓不懈[J].出版参考,2016(12)。

[6]余敏江:加快特色新型高校智库成果转换的思考[EB/OL]. (2017-09-30)[2018-05-24].http://www.china.com.cn/opinion/think/2017-09/30/content_41671872_2.htm.

猜你喜欢
出版业智库影响力
以按需出版为抓手,推动出版业数字化转型
天才影响力
黄艳:最深远的影响力
微智库
AR与VR技术在儿童出版业中的应用
微智库
对出版业供给侧改革的思考
3.15消协三十年十大影响力事件
传媒不可估量的影响力
智库能为我们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