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活在时代的阴影里

2018-07-11 08:16马维
中国新闻周刊 2018年25期
关键词:罪与罚奥斯维辛大屠杀

马维

《罪与罚的彼岸》

作者:【奥地利】让·埃默里

译者:杨小刚

出版社:鹭江出版社·三辉图书

定价:42.00元

恶的基本特征就是,它没有底线

《罪与罚的彼岸:一个被施暴者的克难尝试》是一本关于道德勇气的与众不同的回忆录。

1964年,漫长的奥斯维辛审判在德国法兰克福拉开序幕。在沉默20年之后,让·埃默里首度发声,开启了以第三帝国历史为背景的写作。

战争对每个人来说都是灭顶之灾,没有人能置身事外。他带着诗人的耳、小说家的眼,生动地展示了大屠杀之下的生存奇迹。他写集中营生活,写自己遭受的酷刑,写怨恨背后的哲思,也反思猶太人的命运。读他描述的那些不堪回首的历史细节,仿佛跟随着他的脚步,穿越那片无边的黑暗。

与二战之后其他那些描写奥斯维辛的文艺作品不同的是,埃默里主要关注的是知识分子在集中营里的处境。

他说,集中营生活首先需要的是一副矫健的身板,以及一种必不可少的残忍(书中有的地方译作“血性”)性格,但却鲜有知识分子具备这些。相反,他们中的大多数似乎永远都学不会那套卑躬屈膝、求生至上的生存方式。而这个群体所看重的道德勇气,在集中营这种地方却一文不值。知识变成了现实中彻底多余的东西。精神追求更是变成了一种无处容身的奢侈存在。

在生命的绝境中,信仰忽然变得如此重要。那些真正拥有宗教或政治信仰的知识分子,通常都能以一种令人惊讶和钦佩的超然态度面对死亡集中营里的生活,并且经常鼓舞同伴,不要选择轻生,不要失去希望。相比于随波逐流之辈,这些精神贵族更远离现实,但也更切近现实。远离现实,是因为他们从未失去对生活的期盼,相信世界不会永远如此;切近现实,则是因为他们总能随遇而安,充满活力地面对周遭的一切。

所以埃默里说,苦难并非毫无价值,它让经历过这一切的知识分子有机会摆脱无谓的自负、形而上的自大和幼稚的自我愉悦,以及那些虚构出来的生活意义。

埃默里一直想探索那段自己无法丢弃的时光,只不过讨论这一切常显得异常艰难。可是在写下第一篇文字后,他突然感到,眼前那条原本幽暗的道路,终于被文字照亮了。于是,他有了无法抑制的冲动,想要说出一切。他发现,只有在写作中,一个写作者的思路才能变得逐渐清晰。这一过程中,之前脑海里那些隐约可见而又暧昧含糊的东西,好像会自然而然地自己揭开面纱。同时,这又是一场如此缓慢而又耗尽心神的回溯之旅,需要写作者不断地在人们看起来如此熟悉以至于厌烦、却又始终感到陌生的历史真相中爬梳、摸索、追问。的确,人性的幽微繁复,恐怕是再精确的语言都难以准确描述的,埃默里当然很清楚这一点。可哪怕终是无功而返,他也不放弃从有限抵达无限的努力。

关于大屠杀,关于奥斯维辛,对于习惯于思索和质疑的知识分子而言,远不止是“灾难”两个字那么简单,它是亲历者身上、语言中、心灵上的永远没有尽头的创伤,也是整个人类文明史上一处永不结痂的伤口。而埃默里对奥斯维辛的反思,已经超出了个体经验的范畴,直抵人性深处,诘问人之恶的底线何在——其实正如阿伦特说的,恶的基本特征就是,它没有底线。

埃默里在书里描绘的那种极端生存状况虽然少见,然而却并非绝无仅有。人类的不同族群,都曾遭遇过类似的噩梦。而作者以清醒、诚恳、克制的态度写下这一切,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又何其难能可贵。就像人们常说的,说出真相总是有意义的。

埃默里最终以自杀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他的经历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活在他所处时代的阴影里,无可避免地被时代的大潮裹挟,没有人能真正置身事外。所幸的是,有一种骨头是倨傲的,有一种灵魂是独立的,有一种柔韧是不屈的。

猜你喜欢
罪与罚奥斯维辛大屠杀
明星逃税罪与罚
奥斯维辛博物馆:望日本人多学悲惨历史
房地产的“罪与罚”
容光焕发
违反校规的“罪与罚”
奥斯卡·格勒宁 被判监禁
94岁老纳粹被判入狱
反思?
奥斯维辛永不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