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建琳
太仓是苏州下辖的一个县级市,是离上海直线距离最近的城市,经济上更像是上海的“卫星城”,综合实力连续多年位列全国百强县前十。在新时代长三角—体化发展战略下,太仓这个创新创业“桃花源”正低调地进行着自己的弯道加速
近期,进入白热化的“抢人大战”,引起社会广泛关注。这也倒逼着二三线城市必须重视和把握人才竞争的新动向、新特点、新规律,形成具有当地特色的人才竞争策略。
此次,《中国新闻周刊》深入江苏太仓采访,在国内激烈的“抢人”政策环境下,这里的人才政策表现出了难得的定力和自信,更加符合人才发展规律,走出了一条“量体裁衣”“集约发展”的改革创新路径。我们期望通过这个样本为全国人才引进提供一点启不。
从上海虹桥枢纽驱车北上,只花30分钟,便进入了市域面积810平方公里、历史上有着鱼米之乡、“六国码头”声誉的江苏太仓。当车子驶出上海朱桥收费站,扑面而来的印象是:宽敞而便利的交通路网,精致而静秀的城市风貌,安逸而温婉的市民生活。最为关键的是,与上海嘉定区一河之隔、与宝山区一路之隔的太仓,其房价仅是对方的三分之一,如此高的人居环境性价比,无怪乎太仓连续两年雄踞“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县级y榜首,记者仿佛找到了—个创新创业的“桃花源”。
太仓是苏州下辖的一个县级市,是离上海直线距离最近的城市,经济上更像是上海的“卫星城”,综合实力连续多年位列全国百强县前十。在新时代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下,太仓这个创新创业“桃花源”正低调地进行着自己的弯道加速。
5月21日,苏州市与上海市嘉定区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规划同圈、科创同圈、产业同圈、交通同圈、生态同圈、民生同圈”的嘉昆太协同创新核心圈就此确立,根据计划,到2020年,嘉昆太协同创新核心圈GDP总量将超过8000亿元,规上工业总产值超2万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超6000亿元。
达到如此经济体量,作为创新圈成员之一的太仓,底气从何而来?
2016年1月,设计时速200公里的沪通铁路太仓段建设正式拉开序幕,至2020年全线建成通车后,从太仓到上海虹桥,只需18分钟;另一条铁路,设计时速350公里的苏南沿江高铁也已启动建设并在太仓设点,直通上海的嘉闵线正处规划建设中,市内任何区域15分钟即可进入长三角高速公路网。三条不同设计时速的铁路拉开框架,“公铁水”交通网不断织密,将彻底改变太仓“五行缺铁”的历史,对太仓城市发展和投资环境产生巨大推力。
在全面迈入高铁时代前,张家奇敏锐地嗅到了太仓的创新创业良机。从同济大学到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再从上海到太仓,是张家奇博士求学和创业的足迹。2016年,张家奇带着几个技术骨干从上海来到太仓,成立浩科机器人(苏州)有限公司,开启创业历程。“太仓是‘德企之乡,集聚了300多家德资企业,其中不少都在围绕汽车等高端装备制造行业生产研发,这也正符合小负载机器人的应用市场,相比上海,太仓创业成本更低,团队成员稳定性更好。”这是张家奇选择太仓的重要理由。
不只是高端装备制造,太仓还依托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两个主导产业,不断加大人才政策创新力度,成功吸引了一批顶尖创业者,仅生物医药产业就集聚了11位国家“千人计划”人才,涌现了中美冠科、昭衍新药、雅本等多家上市企业。走进位于古镇沙溪的太仓生物医药产业园,这里已集聚生物医药企业超50家,形成了新药研发、CRO服务、医疗器械三大产业特色。产业园管委会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沙溪生物医药特色小镇”有着完善的企业孵化器、加速器和产业基地,国际化生物医药产业小镇初露峥嵘。
招才引智需要的往往是远虑的“智慧”。当前,国内不少城市为争抢人才“煞费苦心”,与其他城市追求政策效果立竿见影相比,太仓似乎有些“不按套路出牌”——立足长三角,实施“大院名校”战略,为未来种下“摇才树”。
太仓精致而静秀的现代田园城市新风貌。
2017年11月10日,受太仓市委盛情邀请,西北工业大学党委副书记张骏第一次来到太仓。在经历了一天的考察后,张骏切身感受到太仓市各级干部工作的高效,并被太仓市委合作办学、求贤若渴的诚意所打动,“太仓面积不大,人口不多,历史上却考出了3位状元、200多位进士”,张骏感慨道,“这地方整洁、安静,自古崇文尚教,很适合办学。”
一所大学与一座城市的牵手就此开篇。
此后,西北工业大学各级领导和专家教授密集考察太仓,并最终与太仓市政府签订合作协议——共建西北工业大学太仓校区、西北工业大学长三角研究院。从张骏第一次到太仓,到正式签订合作协议,双方仅用了67个日夜。
后续的合作可以用“蹄疾步稳”来形容,其中,太仓校区将逐步建设民用航空学院、柔性电子学院、智能制造学院等十余个专业学院,全面建成后可满足约6003名本科生、4000名研究生的教学、生活需要;长三角研究院将围绕太仓战略新兴产业发展需求,吸引3D打印、无人机等20余支国家级人才团队入驻。
与西北工业大学同期落户太仓的,还有另一所以融合式教育和国际化办学著称的高校——西交利物浦大学。
至此,太仓引进人才的“大院名校”战略迈上新台阶。
有数据显示,太仓已先后引进了中科院上海硅酸盐所、技物所、计算所等科研院所,与同济大学合作建立太仓高新技术研究院,累计建立企业院士工作站等产学研联合体227个,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上千项。
太仓市委书记沈觅直言,太仓的创新发展事业一直期盼有高端的“智囊团”、广泛的“朋友圈”和优秀的“同盟军”。两所高校落户及各类科研机构和人才的入驻,对于太仓集聚高端要素、提升城市能级具有重要意义,必将有力助推太仓高质量建设“两地两城”。
鱼无定止,渊深则归;鸟无定栖,林茂则赴。留住人才不能仅凭一时红利。哪里的服务好,哪里就能让人才落地生根。其中关键,在于服务贴不贴心、有没有温度。
2014年汤旭东与几个好友,在太仓市创办了同高科技。“刚到太仓发展时,我完全没有料到这边的人才政策会这么给力,创业当年我就获评为太仓科技领军人才,获得了100万项目启动资金,此后又连续获评苏州市和江苏省的创新创业领军人才,这些年来,各级政府部门给我们公司的扶持资金超过了1000余万元。”汤旭东的感激溢于言表,“如今,同高科技已经在国际激光焊接市场上初露头角。”
人才政策既要兼顾新老企业,也要兼顾新老人才,不能“招来女婿气走儿”。
在一次座谈会中,赛业生物的一名高管反映说:“我们公司有些人才既不是博士,也不是海归,达不到人才评定的标准,但他们对企业起的作用比博士、海归更大,他们对企業至关重要。”
太仓市人才办研究以后,在国内首创“人才特贴”计划,将认定人才的自主权交给企业,首期安排1000万元资金,按照“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原则,每年给予企业一定的“人才特贴”自主认定名额,只要企业认可,政府即给予最高15万元“人才特贴”,目前已有近百位企业“能人”享受到“人才特贴”资助。
“太仓的人才工作,力求精益求精,尤其在服务方面,做了很多细致入微的创新尝试,政府的真心真情服务体现了城市的优质营商环境。”太仓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孙建江说。
在组建全市人才服务联盟基础上,去年,太仓市人才办组织开展了“政企对接走帮服”活动,为全市200多家人才企业解决了12类1300多项发展需求。活动中,市国税局根据企业提出的服务诉求,有针对性地简化办税流程,新办纳税人首次领用发票业务从“跑两天、两三次”简化为“40分钟、一次办”,纳税人平均等候时间由原来的7.8分钟,减少为了2.47分钟。
走在太仓,这里静水深流,没有轰轰烈烈、翻天覆地,她既静秀又开放,营造出一种特别的城市生态。4年来,习惯了上海与太仓双城记生活的汤旭东对太仓很偏爱,他称太仓“低调务实、有内涵、有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