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海洋地质工作近10年取得的成果及应用展望

2018-07-11 07:31陈欣高婕袁勋
福建地质 2018年2期
关键词:海岸带海域海洋

陈欣 高婕 袁勋

(福建省地质调查研究院,福州,350013)

福建省地处我国东南沿海,是东海和南海的交通要冲[1]。毗邻台湾海峡,有136 000 km2的海域面积和长度位列全国第二位的3 752 km的海岸线,海洋区位优势得天独厚。自2013年以来,以福建省地质调查研究院为主的海洋地质调查队伍,应用导航定位仪、沉积物取样器、侧扫声呐仪、浅层剖面仪、单道地震仪、CTD等先进海洋调查设备进行研究工作。5年来,福建省地矿局相继承担海洋地质调查项目12项,累计投入经费4 326万元,涉及海域面积8 300 km2,陆域面积4 000 km2,共完成海洋底质取样及测试884个站位、海上综合物探(含单波束测深、侧扫声纳测量、单道地震测量、浅层剖面测量)2 100 km、海上钻探35口、定点海流观测14站位、海岸线类型及变迁调查1 200 km等,获取了详细而丰富的海洋地质资料,为服务福建海洋经济发展及海岸带生态文明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 福建省海洋地质工作概况

1.1 以往海洋地质工作

1986年,“福建省海岸带地质地貌综合调查报告”系统反映我省海岸带地貌、地质、矿产、第四系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等地质环境条件和地质资源分布,对海岸带自然资源开发利用进行分析与评价。

1990年,“福建省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报告”系统反映我省海岸带自然环境特征、自然资源数量、质量及其分布状况和社会经济状况,提出了海岸带开发利用的总体设想方案。

1996年,“全国海岛资源综合调查报告”系统反映我国海岛自然环境特征、自然资源分布和社会经济状况,提出海岛开发利用总体设想和政策措施。

2003~2008年,我局完成了国土资源部与福建省人民政府合作的福建省沿海经济带生态地球化学调查项目,涉及我省福鼎至诏安沿海10 m等深线以浅的滩涂及浅海工作区,面积6 560 km2。调查结果显示,我省滩涂及浅海沉积物环境质量良好的地区占60.8%、轻污染占26.7%、重污染占2.5%,滩涂及浅海海域地球化学调查工作成果为名优贝类原产地认证提供基础的环境资料,为滩涂的科学养殖、合理布局和水产品安全等方面的科学研究和环境问题的整治提供了科学依据。

2005年,福建省908专项调查启动,以生物、生态、化学、水文、遥感等调查为主,主要针对海洋生态环境开展调查研究,获取海量大范围、高精度的海洋基础信息数据,基本摸清福建近岸和港湾的海洋环境资源情况,为推动海洋开发、海洋生态与环境保护、海洋防灾减灾、海洋综合管理、沿海地区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以及海水国防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此外,还完成了福建省多个地区的海域规划和海域使用论证,包括莆田妈祖城区域建设用海规划、泉州人工岛区域建设用海规划、晋江围头湾区域建设用海规划、南安石井区域建设用海规划、漳州人工岛、平潭海峡大桥、福清核电、宁德核电、漳州核电、石狮鸿山热点、国投湄洲湾煤炭码头、中化泉州1 200万t炼油项目、福建炼油乙烯项目污水排海工程、同安湾海域综合整治等。

综上所述,福建省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全国海岛资源综合调查和福建省908专项调查主要是针对自然资源、海洋生态环境保护,虽涉及地质环境,但研究深度不够。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海岸带地区的自然环境、地质环境和功能规划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同时海岸带地质环境调查理论、技术方法、技术手段也都有很大地提高和创新,开展新一轮的海岸带地质环境调查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意义。

1.2 近10年海洋地质工作

自2012年8月,福建省委九届五次会议作出关于加快海洋经济发展的战略部署之后,省地矿局逐步提出了海洋地质设想,与福建省国土资源厅编制了“福建省海洋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实施方案”,加强了与国土资源部及中国地质调查局的联系,联合编制了“福建省海洋地质工作总体实施方案”,并促成对我省海洋地质工作的多项支持,逐步搭建了我局海洋地质业的基本框架。

省地矿局组建了海洋地质调查队伍,以省地调院为主承担了国家和省里12个项目,总资金4 326万元,其中中央财政1 435万元,省财政2 637万元,局地勘费254万元。通过这些项目的实施,取得大量的阶段性成果。

2014~2017年,省地调院作为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的一级协作单位,开展了我局首个涉海项目“福建海域1∶5万平海、浮叶幅海洋区域地质调查”,该项目为国家第一批1∶5万海洋区域地质调查试点项目,也是全国第二个、我省首个1∶5万海洋地质调查项目。该项目查明了该区的基本地质环境条件,成果验收获得优秀,得到中国地调局的高度评价。

2015年以来,在省国土厅的大力支持下,系统启动了福建海岸带综合地质调查工作,省地调院先后开展了“福州新区—平潭综合实验区海岸带综合地质调查”和“福建省湄洲湾—泉港地区海岸带综合地质调查”,宁德地区海岸带综合地质调查即将开展。目前,已完成和已部署的面积约11 700 km2,占福建海岸带面积的68%。在开展海岸带综合地质调查的同时,省地调院及福建省闽东南地质队还开展了“福建省平海—南日岛海域环境地质调查评价”、“福建东山—诏安地区近海砂矿(重砂)调查评价”“福建东山—诏安海域近海砂矿(重砂)调查”“福建省漳浦县将军湾石英砂矿地质调查”等环境、矿产方面的专题调查。

通过近年来一系列福建海域海洋地质调查工作,获得了大量的我省海洋基础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地质灾害、海洋资源等方面的成果,可以广泛应用或服务于海洋功能区划、涉海工程建设、海洋资源(包括海洋养殖及矿产)开发、海洋环境风险评估、海岸带管理与保护等方面。目前,我局已相继与福州市海洋与渔业技术中心、莆田市海洋与渔业执法大队、福建省电力勘测设计院等单位对接,为海上风电工程、验潮站的建设、海上非法用海、非法采砂等行为的确权鉴定提供有利的地质支撑服务。

此外,通过海洋地质调查工作的开展,地矿局培养了一批高素质海洋地质专业技术人才,购置了先进的仪器和设备,建实了海洋地质调查队伍,为我省海洋地质工作的实施及拓展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

2 近年来取得主要成果

基于上述项目的开展,在海洋基础地质、海洋地质环境质量、海域灾害地质、工程地质、海域矿产资源、海岸带特征及变迁6个方面取得了大量成果。主要成果集中在中部工作区“闽江口—湄洲湾海域”和南部工作区“东山—诏安海域”,其中涉及其他海域成果资料为收集资料所得。

2.1 基础地质

重点查明了工作区的海底地形(地貌)、海底底质类型及分布特征、海域浅地层结构、断裂构造分布等一系列海洋基础地质信息。

2.1.1海底地形(地貌)特征调查

福建海岸线曲折多变,湾澳众多,岛屿星罗棋布,海底地形(地貌)复杂多样且具地域性差异。海岸总体呈北东和北北东向展布。

(1)水深地形特征。工作区海岸带水深主体在40 m以浅,水深一般为20~30 m,最大水深超过60 m,海底地形总趋势由近岸向海倾斜,等深线走向为北东-南西,基本平行于海岸线。由于福建省沿岸岛屿众多,这些岛屿的发育导致等深线沿着岛屿呈闭合线圈,岛槽相间的展布特征使得海底地形变化剧烈[2]。岛屿间的潮流通道为沟通各港湾的主要水道,潮流通道内往往形成潮流冲刷槽,这些水道水深一般在10~30 m。

(2)海底地貌特征。工作区海底地貌包含海水所涉及的海岸带高潮线以下至60 m等深线附近。工作区的海底地貌(图1)与海岸和陆地地貌相仿,特别是近岸海区(10 m或20 m等深线以内)延续了陆地上地貌形态复杂多样的特征,大都走向呈北东、北西走向分布,近岸的一些大岛屿的长轴方向也多呈北东和北西向,海底起伏不平,发育了多种的水下地貌形态。根据水深、地形特征、沉积类型及环境等,将工作区海底地貌自岸向海分为海岸带与陆架2种二级地貌类型(表1)。

图1 工作区海底地貌图[3]Fig.1 Submarine geomorphology map of the working area

海岸带地貌包括潮间带和水下岸坡地貌。潮间带地貌主要有潮滩、海滩、海蚀平台(岩滩)等类型;水下岸坡地貌主要有现代河口水下三角洲、水下堆积岸坡、水下侵蚀-堆积岸坡、水下岸坡现代潮流沙脊群、潮流脊系、潮流三角洲等类型。陆架地貌主要有陆架堆积平原和陆架侵蚀-堆积平原[4]。

(3)海底地貌类型。平潭岛以北海域,深入内陆的港湾较多,港湾海底地形复杂,深槽与浅滩高地相间。离岸三海里外海底俨然一个水下平台,零星分布些岛屿。平潭岛以南至湄洲湾一带,海岸线较曲折,此处为福建中部北西向断裂多分布区,因此呈现出差异性断块升降现象,海底崎岖不平,岛礁星罗棋布,且受强潮流作用,潮流脊系发育,沙脊、沟槽或海底峡谷、礁石及岛屿交错分布。20 m等深线以外海底呈斜坡向东南倾斜。而东山—诏安一带海岸线相对较为平直,受区域断裂构造控制和沿岸流及风浪的影响,地形高低起伏,发育了一系列的海底浅滩、浅洼地、海底沙丘或垄岗等海底地貌类型。

表1 工作区海底地貌体系

2.1.2底质沉积物类型及空间分布特征

按照谢帕德沉积物类型[5]分类,工作区的沉积物类型主要为砾、含砾沉积砂、砂-粉砂-粘土、砂质粉砂、粉砂、粉砂质砂和粘土质粉砂7类(图2)。

沉积物类型的分布与水动力条件、物质来源紧密相关。中部工作区的海底沉积类型的分布有自北向南逐渐变细的趋势,海坛海峡以北主要以砂为主,以南多为砂质粉砂、粉砂、粉砂质砂和粘土质粉砂为主,而各港湾和海峡等潮汐通道内,受强劲潮流的作用下,一般可见砂和含砾沉积等粗颗粒物质分布,甚至有基岩直接出露海底。南部工作区莅临台湾浅滩北部,总体特征粒度偏粗,物质来源仍以陆源为主。沉积物类型以砂、粉砂质砂为主,其次为砂质粉砂。底质沉积物类型分布受物质来源、海洋水动力环境、海底地形、泥砂运移特征等因素制约[6]。

图2  工作区海域底质分布图 [7,8]Fig.2 Distribution map of sea bottom sediment in the working area

2.1.3海域第四纪地层调查

开展单道地震测量识别第四纪标志层,结合钻探验证的手段对工作区第四纪地层开展调查研究。其中,单道地震测量在浅地层共识别了R0(海底)、R1、R2、Rg共4个主要反射界面(即地震层序界面),将工作区基岩上覆地层划分Ⅰ、Ⅱ、Ⅲ3个地震层序。根据工作区内已施工23个第四系地质钻孔的14C同位素测年数据推断,工作区浅层沉积物的沉积年代以晚更新、全新世为主。

综合工作区海底表层沉积物类型、地震层序、14C测年等数据,将工作区海域第四纪地层划分为上更新统龙海组、下全新统东山组、中-上全新统长乐组,地层层序相对完整,其中龙海组岩性主要由半固结花斑状粘土、砂质粘土和砂粉砂、粉砂质砂、砂质粉砂、粘土等组成,弱塑性、粘性亦较弱;东山组岩性主要由质地较软的砂、粉砂、粘土等组成,具强塑性、强粘性;长乐组岩性主要由砂、粘土、淤泥等组成,具弱或无塑性,强粘性。成因类型主要为冲洪积和海积,东山组和长乐组以海积为主。

对比各钻孔资料发现,晚更新世以来工作区内整体以海侵为主,海平面逐渐上升,东山组整体较薄,部分地区缺失。根据工作区浅层沉积物沉积速率统计,晚更新世以来极有可能工作区处于侵蚀冲刷阶段,到中全新世气候较暖,海水大规模入侵,才继续沉积。

2.1.4海域新构造运动的新发现

福建省中、南部海岸带区域构造位于平潭—东山剪切构造带,北东向滨海大断裂(图3)在该海域东部穿过。工作区新构造运动以北东向为主,局部地带北西向也较为发育,断裂活动造成了第四系和基岩的错位,可造成海底侵蚀、滑坡等限制性地质灾害发生。平海—浮叶海域已发现兴化湾断裂与滨海断裂带的痕迹,并在诏安—东山海域发现断点5处*福建省地质调查研究院,1∶25万东山县幅区域地质调查报告,2002。,断点在单道地震的反射波同相轴错动明显,基本错动至第四纪盖层,局部错动至基岩面,现以5处断点为例进行阐述。

图3 南部工作区海域新构造运动新发现断点分布图Fig.3 Distribution map of newly discovered breakpoints of sea area neotectonic movement in the southern working area

1号、2号、5号断点倾向南西,第四系错动2~30 m,基岩面错动6~22 m,均为正断层。2号断点位于官陂—岐下北西向断裂带东南侧延伸位置,距离官陂—岐下断裂带入海处直线距离约20 km,5号断点位于曲江—赤土岭北西向断裂带东南侧延伸位置,距离曲江—赤土岭断裂带入海处直线距离约20 km。

3号、4号断点倾向北东,第四系错动6~13 m,基岩面错动6~10 m。3号断点为正断层,4号断点为逆断层。3号断点位于区域芦溪—云霄北西向构造带东南侧延伸位置,距离芦溪—云霄构造带入海处直线距离约30 km。

2.2 海洋底质环境质量调查

通过海底底质沉积物地球化学测量,调查了中部工作区海域的海洋底质沉积物环境质量情况(图4)。根据海洋沉积物质量[9]标准,有机污染物方面,仅在南日岛西侧海域有小片区域石油类污染物超出一类指标,其余测试的有机污染物均未超出一类指标,该海域有机污染物污染程度较轻。

图4 中部工作区海域底质主要污染分布图    Fig.4 Distribution map of main pollution of sea bottom material in the central working area

中部工作区海域有害重金属Cr、Cu、Zn均有超标情况出现,均为超过一类指标,其中Cr超出一类的站位较多。超标区主要分布于长乐东侧、平潭东侧、湄洲岛东侧等海域,其中部分位于海洋保护区内或者附近。采用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重金属元素生态毒性进行评价,工作区为低潜在生态危害程度,但其环境效应不容忽视,需要注意并进行控制。总体上,中部工作区海域的海洋底质沉积物污染程度较低,污染区主要为人为排污行为造成,且多个污染浓集中心位于海上养殖功能区及海洋保护区内,需要加以关注及控制,以免对海洋功能区的开发和利用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2.3 海底潜在地质灾害

调查研究表明在福建省中部海域发现两大类共8种海洋潜在地质灾害(图5),其中活动性海洋地质灾害包括活动断层、海底浅层气、沙波与沙脊、海底侵蚀淤积[10];限制性海洋潜在地质灾害包括埋藏古潮道、冲刷槽、埋藏不规则基岩、水下暗礁。

图5 中部工作区海底潜在地质灾害因素分布图 Fig.5 Distribution map of potential geological hazards on the sea floor in the central working area

2.3.1活动断层

主要存在南日岛北西向断裂和滨海断裂带2处活动断层。断层一旦活动则在同一构造体系的环境下还会继续活动。这表明在最近地质时期内已发生多次运动的断层上还可能随时发生地表破裂,导致海底塌陷甚至地震,具有极高的潜在危害。

2.3.2海底埋藏浅层气

主要发育于潮流通道边部及水下平原区,分布于兴化湾、南日岛东南侧及闽江口西北侧,海底埋藏的浅层气严重影响沿海工程施工和构筑物的安全,可导致地质灾害事件发生,应引起高度重视。

2.3.3海底侵蚀淤积

主要呈现岛屿间冲刷侵蚀、岛群外淤积特征,当前的整体冲淤格局基本处于稳定状态,其潜在的灾害性较弱。

2.3.4沙波与沙脊

区内发育多处潮流沙脊(系),主要分布于兴化水道及塘屿岛两侧水道区域。潮流沙脊和沙波可能在水动力作用下发生迁移,当迁移达到一定程度时会使沙脊、沙波所在海域底部失去支撑,埋藏管线会因此发生断裂,沙脊、沙波上部建筑物会发生垮塌,低洼地带的海底设施会被掩埋。

2.3.5埋藏古潮道

全新世以来,随着海平面的上升,冰期的河道沦入海底,并被后期沉积物所埋藏,形成了埋藏古河道,主要分布于南日岛东西两侧,其沉积物力学性质一般偏弱,加之古潮道底界面多起伏多变,对港口码头、桥梁、海上平台等海上构筑物的基础稳定性存在极大威胁。

2.3.6冲刷槽

区域内沟槽地貌与兴化水道、南日水道等大型水道区相对应。冲刷沟槽的结构在潮流水动力作用下不断发生改变。槽底物质不断被潮流带走,形成坡度较大的谷地,谷底不断被淘空,会导致埋藏管线失去支撑而变形、断裂。同时由于谷底两侧地形坡度不断增大,坡上沉积物会发生垮塌,填埋谷底。

2.3.7埋藏不规则基岩

主要分布于岛群内部以及近岸海域。对于工程建设,可能造成海底构筑物基础持力不均,导致构筑物整体倾斜、差异沉降,甚至倾覆,对海上构筑物基础安全构成威胁。

2.3.8水下暗礁

零星分布于群岛外围。其在低潮时也不会露出水面,难以发现,是船只航行的障碍,甚至可能导致船只海上航行的交通事故。

2.4 工程地质调查

近海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地质环境使得海域地质条件复杂,受多方面影响,其程度不尽相同并存在着叠加作用。利用模糊数学的方法将影响因素分为构造运动、浅层地质灾害、沉积物性质和地形条件4个方面来进行定量分析,取得了较为量化且客观的工程地质条件评价结果。

南日岛海域的评价结果显示,除兴化水道和南日水道的附近区域(水道及其附近为差等区,海底常见较大坡度的不规则起伏,稳定性差)以外,其他海域多为海底稳定性优等区,海底地形平坦,表层土体组分较为均一,以砂质、粉砂质沉积物和基岩为主,适于进行海上施工建设。塘屿以南和南日岛以东部分海域在对海底工程地质条件作详细的勘察并作相应处理后,可考虑进行海上施工建设。兴化水道和南日水道虽在该区海域占比较小面积,却是各类不稳定因素的聚集区,同时也是航道线,不适宜进行工程建设相关活动。

2.5 矿产资源调查

通过对我省中、南部海域的海洋矿产资源调查,在南日岛海域圈定独居石找矿靶区1处,锆石、钛铁矿成矿远景区2处,独居石、锆石、钛铁矿成矿远景区2处,独居石成矿远景区2处(图6),在东山—诏安海域圈定锆石-钛铁矿富集区4处。

图6 平海—南日岛海域成矿远景区分布图 Fig.6 Distribution map of metallogenic scenic spots in Pinghai-Nanridao sea area1—陆域;2—成矿远景区;3—找矿靶区

此外,正在开展的“福州新区—平潭综合试验区海岸带综合地质调查”项目在东部近海的河口水下三角洲及闽江口地区发现锆石、独居石、钛铁矿重砂矿富集区,其中独居石边界品位区达到16.4 km2,锆石边界品位区达到52.7 km2,项目正在开展,有待进一步评价。

2.6 海岸线特征及变迁

通过不同时相遥感影像对比分析发现,1994~2004年福州新区—平潭综合试验区海岸线长度总体呈下降趋势,其中泥质岸线和人工岸线变化最为突出,人工岸线逐年递增,2014年岸线长度是1994年的1.46倍,泥质岸线、沙质岸线、基岩岸线则逐年递减,其中泥质岸线变化最为剧烈,2014年岸线长度由1994年的128.04 km下降至65.74 km。从1983~2015年,湄洲湾地区海岸线长度整体呈上升趋势。从352.49 km增加到396.94 km,净增44.46 km,增长幅度达12.61%。淤泥质岸线、砂质岸线、基岩岸线则逐年递减,其中淤泥质岸线变化最为剧烈,从51.63 km速降到1.07 km,几乎消失殆尽。人工岸线逐年递增,2015年人工岸线长度是1983年的8.74倍。

不同地区海岸带海岸线长度变化趋势具有不同特点,总长度或增加、或减少,但各地区人工岸线和泥质岸线变化趋势一致,且最为突出,人工海岸线逐年递增,而泥质海岸线逐年减少。

海岸线变迁主要是填海造地及围垦所致。围填海活动给海湾带来了深刻的变化,对生态环境造成了许多不可逆的影响[11]。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增长及人口的不断增长,围填海活动将愈来愈剧烈,对围填海造成的景观演变及所带来的生态效应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对于促进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维持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和保护滩涂资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 成果应用及前景展望

我省具有生态基础较好、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的特点,是我国南方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被设立为首批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生态环境保护责任重大。同时福建省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起点,这为其迎来了新的重大发展机遇。在我省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并驾齐驱的发展方向中,海洋地质调查取得的诸多成果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3.1 海洋功能区划

海岸带地质调查成果对海域的现状和可利用方向进行了全面揭示,使海洋功能区划的决策更具针对性,海洋生态保护与治理有的放矢,海域相关资源物尽其用。通过调查发现长乐漳港海域重矿物砂矿异常较好,建议在对该海域功能进行规划时,应充分考虑其贮存的资源潜力,避免海洋资源的破坏和浪费。对于已开展工作的福州新区,兴化湾,湄洲湾海域主要功能为农渔业、港口航运、工业与城镇用海、海洋保护、旅游休闲娱乐、矿产与能源开发等,可根据调查发现的海域特点,有侧重的对其功能进行优化。

3.2 海洋环境质量评估、监测与预警

3.2.1污染状况评估与治理

以底质沉积物质量成果作为海域底质沉积物的污染情况的本底资料,以开展重点海域沉积物环境质量调查为手段,为污染状况监测和突发性污染事故的程度判定提供对比参照数据,研究其污染程度变化,污染来源和成因,为指明需要重点治理的海域及污染类型,治理和管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3.2.2岸线管理与保护

以前期调查收集的岸线类型及分布为蓝本,以对不断更新的遥感岸线调查为手段,对岸线的属性变化演变进行判别和研究,结合海洋功能区划,对岸线改造、保护、利用提出合理化的建议,保障岸线自然属性合理化的同时,提升岸线的利用率,发挥岸线在经济开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3.2.3海洋地质灾害预警

水下暗礁调查成果可整合进入船只导航系统,为海域内的船只航行提供安全预警;各类活动性与限制性地质灾害的分布为已有的海洋工程提供警示范围;在规划、新建海上工程项目的过程中,将海域地质灾害的分布及影响能级纳入到整体建设规划中,起到防控风险、节约成本的作用。

3.2.4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

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在一定时期,一定空间区域,一定的社会、经济、生态环境条件下,自然资源与环境所能承载的人们各种活动的规模和强度的阈值,是确保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已有的海洋地质调查成果可以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提供最新的海洋、海岸带环境资源基础数据,指导环境资源与经济社会之间作用关系的研究,对其进行静态评价与动态预测,对我省宏观政策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

3.3 海域及海岸带工程建设与资源开发

3.3.1海上工程建设选址

通过对海底沉积物力学性质、地形(地貌)、地质灾害等方面的调查,结合海底浅层稳定性的研究,查明了工作区海域工程地质条件,这些基础工程地质信息可为重大涉海工程(包括海上港口、跨海桥梁、海底隧道、海底通信工程等)的规划、选址及部署提供地质依据。结合南日岛海域周边风浪流及潮位情况、地质力学性质及地质灾害分布情况,并考虑水深地形(地貌)、海域功能区划和环境保护要求,在该区域优选出海上风电建设适宜区3处(图7),可为未来海上风电建设项目选区提供依据[12]。

图7 海上风电建设适宜性分布示范图 Fig.7 Demonstration diagram of suitability distribution for offshore wind power construction1—陆域;2—海域;3—港口航运区;4—农渔业区;5—海上风电适宜区;6—工业与城镇建设区;7—海洋保护区

3.3.2特色海产品养殖区选址

海洋环境质量直接影响到海产品质量,在遵循功能区划原则、生物特性原则、环境质量3项原则的基础上,结合海域沉积物环境质量、海水环境质量、水深地貌及潮位水流特征,在南日岛渔业规划区内优选紫菜养殖适宜区3处、龙须菜养殖适宜区2处、牡蛎养殖适宜区3处、鲍鱼适宜养殖区2处(图8)。优选的海洋养殖适宜区及相应类型,可用于优化和调整海洋渔业区划,精准安排适宜养殖品种,提高养殖效益。

图8 分类养殖适宜性分布示范图 Fig.8 Demonstration map of suitability distribution for classified culture1—陆域;2—海域;3—港口航运区;4—农渔业区;5—紫菜养殖适宜区;6—牡蛎养殖适宜区;7—龙须菜、鲍鱼养殖适宜区

3.4 协调推进宁德地区海陆统筹

协调推进宁德地区海陆统筹综合地质调查工作,开展省部合作协调联动,结合宁德地区城市地质工作,探索海陆统筹,海陆联编机制,结合地方建设实际需求和存在的环境,以及地灾等实际问题,查明区内海域地质环境质量、工程地质条件等亟待解决的问题,为福州—宁德—莆田大城市群建设提供地质支撑保证。

3.5 争取实现我省海岸带地质调查全覆盖

目前,我省海岸带地区还有宁德北部和厦门泉州一带约8 000 km2未部署1∶100 000及更大比例尺的海洋地质调查工作,而这些海岸带地区,又是人口最密集、经济最发达的地区,是海峡西岸经济核心区的核心,由于其人类建设活动的频繁往复,其资源禀赋、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突出,也成为了最需要开展地质调查工作以查明其环境资源承载力的核心地区。计划通过福建省国土资源厅申请省级财政支持,用3~5年时间实现我省海岸带地质调查工作的全覆盖。

3.6 为智慧海洋战略提供基础数据

“海洋强国”是中国有史以来建国方略的重大飞跃,海洋将越来越成为影响中国持续发展的基础性依托和制约条件。智慧海洋工程是“工业化+信息化”在海洋领域的深度融合,也是军民深度融合,全面提升经略海洋能力的整体解决方案,海洋地质调查成果可为智慧海洋提供基础数据。

3.7 主动服务地方,拓展服务领域

组织开展项目成果的应用研究,集成有针对性的成果,比如沿海工程地质条件、环境与灾害地质条件、海洋资源条件等基础地质资料,推行“1+N”服务模式,主动与各级国土局及省海洋与渔业厅、省环境保护厅等有关部门对接,广泛推广项目应用成果。在推广项目成果应用的过程中,研究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对海洋地质工作的需求,比如沿海工程区划对海岸带特征的需求、海上工程建设对海上地质条件的需求、海上风电对选址的需求、海上养殖对沿海滩涂质量的需求等,在为各级政府提供“对口试”服务中拓展项目。

4 结语

福建省拥有曲折绵长的海岸线和辽阔的海洋国土,海洋资源丰富,但海洋地质条件复杂,灾害因素较多。面对当前自然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发展海洋经济,利用海洋国土空间,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走可持续发展道路。通过近年来的努力,我局的海洋地质工作取得了较大的进展,获得了一批具有应用性的成果。但促进海岸带地区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发展、构建福建海洋强省和生态文明示范仍任重道远,海洋地质工作仍须通过不懈努力,提供更加深入、更加实用的成果,为自然资源有序保护、国土空间优化利用、生态文明示范建设提供更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致谢:感谢对该文章提供大量帮助和指导的局地勘处林东燕处长,石建基副处长,吴建章高级工程师,叶允钧、马金清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等专家。

猜你喜欢
海岸带海域海洋
海岸带人工地貌演化及其资源环境应研究
遗落海域
海岸带弹性初探
埕岛海域海上独立桩拆除方案探讨
爱的海洋
广东省海域使用统计分析
惠州市海岸带优化开发的思路和对策
第一章 向海洋出发
ZY-3影像在我国海岸带区域的定位精度评价
海域评估技术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