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王晓明
内容提要人物纪录片作为纪录片中最主要的创作类型,以真实的故事叙事和情感体验,强调人类在大时代背景下的生存现状和社会活动。本文以中国十佳纪录片栏目《大爱东方》近年来推出的几部大型系列纪录片为例,旨在通过对现代题材人物类纪录片创作的剖析,探讨如何讲好新时期中国的生动故事,记录一个时代的方法策略。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对反映时代精神的现实题材纪录片创作提出了新要求。新时代的记录者应把握时代之魂、关注时代之需、聚焦时代之变、引领时代之风。[1]在这方面,人物类纪录片大有可为。
从2015年至2017年的三年里,上海广播电视台东方卫视中心的《大爱东方》栏目推出了一系列具有社会影响力的大型纪录片。联合上海市总工会联合制作播出了三季系列纪录片《上海工匠》共二十集、契合重大节点推出反映国产大飞机主题的《天地追梦人》和《让梦飞翔》、十集系列纪录片《不忘初心》、二十集系列纪录片《文化上海》、五集纪录片《青春上海》、五集纪录片《90后,我们出发》《岁月如歌》《凝聚爱的力量》。以上系列纪录片聚焦匠人、老年人、80后、90后、基层党员等一批活跃在各行各业的领军人物,以个人故事和命运为切入点,旨在反映人物所处的行业历经变迁,蓬勃发展的时代故事。节目播出后,在社会上引起较大反响,全国数十家主流媒体给予报道。中宣部、国家广电总局、上海市委宣传部在新闻阅评中给予表扬。值得一提的是,应国家广电总局要求,《上海工匠》系列纪录片被翻译成多国语言在丝路沿线国家展映,为推广中国“一带一路”建设,以及讲好中国故事、发出中国声音起到了重要宣传推广作用。
笔者作为时任《大爱东方》栏目的制片人、上述系列纪录片的总导演和总撰稿,试图以纪录片为案例的出发点,旨在通过对现代题材人物纪录片创作的剖析,探讨如何讲好新时期中国的生动故事,记录一个时代的方法策略。
以具有代表性的个体人物故事为切入点,用这样的群像缩影来反映某个行业中的人群现状,折射出背后的时代发展。这样以小人物反映大时代的手法,在《大爱东方》栏目和系列纪录片中得到了充分运用,将镜头对准那些具有强大精神感召力的楷模人物,以纪实片的形式展现人物故事,讲述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感人故事,凸显这些人物在社会大背景中,坚持人性真善美的一面。通过展现一个个普通人平凡而又“大爱”的故事,节目以其源于生活深处的真实感召力,帮助人们寻找心中最温暖的地方,发现推动时代前行的力量,从感动到感召再到行动,传递善的力量,激发善的能力。
纪录片聚焦了诸如艺术、科研、金融、医疗、运输、制造等各行各业的一线人员;关注了退休老人、50后到90后等各个年龄层;挑选了一批具有鲜明特色、性格迥异、业务突出的人物。在系列纪录片《上海工匠》中,细致描绘了“执一事,终一生”的工匠精神;《如歌的岁月》记录劳模们用榜样的力量和人格魅力传承劳动的精神,引领时代潮流;《青春上海》讲述80后青年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的动人故事;《90后,我们出发》赞扬90后积极向上、勇于奉献、敢于担当的精神;《文化上海》以文化领军人物展现上海文化历史和人文风貌。
在纪录片叙事手法上,以人物为先导,典型事件为辅助,递进式记录并介绍时代的变迁和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和价值观。以《如歌的岁月》为例,每集以每一个年代的一个上海全国劳动模范为主线,通过七位劳动模范奉献社会、服务人民的感人故事,揭示了七个年代新中国的变迁和“劳动最光荣”理念的传承。全国总工会和上海市总工会称赞该片为一部“中国劳动模范影视编制史”。
大时代下的小人物故事和新时期的需求和召唤相吻合,生动的人物故事是辅助人们理解时代精神的重要手段。2016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作政府工作报告时首次正式提出“工匠精神”,该词入选当年十大流行语。《上海工匠》以电视纪录片的形式,通过展示“上海工匠”们精益求精、严谨细致的高超技艺,追求完美、创造极致的职业精神,攻坚克难、创新超越的优秀品质,反映了创新超越的时代风貌,用具象的人物故事诠释了抽象的时代精神。
□ 上图为《上海工匠》拍摄现场。
□ 中图为上海市总工会举行劳模座谈会高度评价《上海工匠》。
□ 下图为大型纪录片《誓言》拍摄现场。
中国现实题材人物纪录片目前面临着选题之困:一方面,同一个人物被不同纪录片反复拍摄;另一方面,主人公的选定往往扎堆集中在某些领域和年龄段里。比尔·尼可尔斯认为纪录片“为我们呈现社会的热点话题、当前发生的事件、反复出现的问题以及可能的解决办法。”[2]现实题材纪录片应该真实地反映社会现状,这给人物纪录片的主题选定提供了广袤的思考空间。
以往的现实题材人物纪录片对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知名人士关注较多,而对社会中的其他大多数群体却关注甚少。比如90后群体,他们正陆续步入工作岗位,成为社会新生代力量。他们目前正在想什么?人们对于90后的印象是否有误解?90后能否继80后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这些问题都与现实戚戚相关,又充满时代意义。2017年,东方卫视率先在全国推出关注90后成长历程的五集纪录片《90后,我们出发》,聚焦五大行业的90后精英人物,展示他们进入社会后对工作、家庭的责任和担当。全面、准确、生动地反映了处于时代前沿的90后成长的心路历程。比如第二集《让梦飞翔》记录了段卓雅、刘天聪、姚丹妮等八名由90后女飞行员组成的东航女子飞行中队“凤凰涅槃”的故事。让人们看到了与传统印象中不一样的90后,了解到这代人的所思所想,以及他们身上的社会责任感和坚毅精神。
面对同质化主题的现实题材人物纪录片,从不同角度切入和叙述可以给观众带来耳目一新的观感和体验。以大型系列纪录片《上海工匠》为例,该片一共三季,第一季八集、第二季六集、第三季六集,每集35分钟。节目聚焦40位工匠的生动故事,从新时代工匠精神为切入点,以点带面地揭示每个工匠背后所代表的上海各行各业的新发展、新变化和新成就。节目一经播出,即在社会上引起较大反响,全国数十家主流媒体给予报道。
《上海工匠1》以国企改革为背景,反映上海工匠精益求精奋发向上的精神。《上海工匠2》以“一带一路”为大背景,反映“中国制造”背后工匠们的执着坚持。《上海工匠3》贯彻落实习近平同志“7·26”重要讲话精神,按照中宣部关于做好“十九大”宣传的要求,聚焦上海市产业基层党组织建设,着力宣传基层优秀共产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以及为“中国梦”和上海产业转型发展所做出的杰出贡献。三季纪录片以匠人们的故事出发,呈现工匠精神的同时,多角度、多层次、多方位地阐释了中国社会的时代之需,以及中国人在这个过程中的不懈努力。
坚定文化自信,就是要努力从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形成和积累的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和智慧,延续文化基因,萃取思想精华,展现精神魅力,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3]文化传承离不开人,人物纪录片通常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是彰显社会价值的重要载体。
系列纪录片《文化上海》把目光聚焦在上海的文化事业上,先后选取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建筑、戏剧、音乐、电影等领域里的典型人物,揭示上海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例如上海是中国电影的摇篮,在这里诞生了许多大师级导演和著名演员,《修复记忆》以上海电影制造厂影像修复师胡玉娥和她的团队故事为主线,以上海百年的电影发展历史为背景,展示了数字化下的中国电影今生往事和发展历程。《一生琴缘》讲述了我国小提琴制作大师凌震华的故事,他以数十年的探索实践,延续着小提琴制作的传奇,生动诠释了上海这座城市的海派文化基因。
梳理150多期《大爱东方》的主题,以人物的故事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所在行业的文化内涵,进而揭示了它们背后所承载的深远社会价值。
承载人文关怀的人物纪录片最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传播效果显著。除了社会名人,普通老百姓追求幸福生活、实现自身价值、升华生命意义的故事,也同样值得关注。
把普通群众作为纪录片的主角,反映他们的喜怒哀乐,不断挖掘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中表现的乐观向上的精神,是人物纪录片创作的另一种新思路。这类纪录片的主人公多为普通民众,他们生活并不富裕,但精神世界却很富有;他们的善举或许微小,但蕴含力量令人动容。
老龄人群一直是被电视媒体忽视的观众群体。而这个群体不仅是社会和家庭关注的重点,更是电视媒体最忠实的粉丝。十集纪录片《不忘初心》选取离退休老人这个容易被社会忽略的群体为拍摄对象,通过《幸福百岁》《爱的交响乐》《一杯爱心茶》《小人书里的大世界》《彩稻人生》《夕阳萨克斯风》等一个个鲜活、生动的故事章节,细腻、真实地反映了当下离退休老人不忘初心、老有所为、奉献社会的感人故事,揭示了这个群体的社会价值,而引起不同年龄观众的共鸣。
聚焦平凡人的不平凡故事,用群像缩影折射出人物背后的产业和时代发展。在主题选取上,挖掘新颖的题材和不同视角,提升纪录片的立意和文化内涵。以普通人为切入点,从细微处入手,“说人话”“讲人事”,以事感人、以情动人是遵从现实题材人物纪录片创作和传播规律的手段。贴近生活,引起普遍情感共鸣是人物纪录片的创作目的,也是观众们喜闻乐见的电视作品。 (作者是上海广播电视台东方卫视中心《大爱东方》栏目制片人、系列纪录片总导演总撰稿)
【注释】
[1] 选自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副局长田进在2017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上发表的主旨演讲。
[2] 比尔·尼可尔斯.纪录片导论[M].中国电影出版社,2007年.
[3] 王伟光.坚定文化自信,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J].求是,201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