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长江日报报业集团副总编辑 蔡传雄
汶川大地震是中国乃至人类自然灾难史上的伤口。 十年前的地震救援,被国际社会称为世界史上的经典灾难救援,十年的重建,则被认为是重建史上的中国奇迹。汶川地震十周年之际,《长江日报》充分发挥影像的独特作用,线上线下结合进行全媒体传播,提升了主流媒体影响力。
影像将比我们活得更长久。5月11日,《长江日报》在推出“汶川地震十周年重访”系列报道后,又推出了以影像为主的《重生》特刊。《重生》特刊一共12个版,照片由《长江日报》记者邱焰拍摄。 翻阅这些照片,十年过去,不幸曾有,苦难曾有,伤痛亦曾有,但在这一双双明亮的眼睛里,我们看到了生长的力量,在时光拂过的脸庞上,我们看到了勃勃生机。特刊的封面评论《以蓬勃的生机祭奠灾难》,也正是我们想要表达的主题。
5月12日,汶川地震十周年当天,汶川地震十年摄影展暨《汶川地震·十年》新书首发式在湖北省博物馆举办。首发的《汶川地震·十年》新书照片,源自记者邱焰用镜头记录的汶川地震十位亲历者十年来的生活日常,而展出的则是从他十年间所拍摄的地震亲历者上万张照片中选出的110张。邱焰十年时间里先后5次入川,但他没有刻意地去拍摄大家所期待的笑容、坚强、还有感谢,进入镜头的更多是那些时光写在脸上的痕迹,那些伤痛之后难以隐藏的忧伤,那些重生之后的期望。当天,来自国内的十余位摄影界、新闻界专家集聚一堂,对邱焰的摄影作品进行了研讨。
《长江日报》多端齐发力,根据不同平台的传播特点,创新传播手段,还推出了一批融媒体传播产品,实现了传播效果最大化。5月12日,《长江日报》记者重返汶川,在位于映秀镇的漩口中学遗址进行了一场直播。在第三方发布的直播排榜上,《汶川地震十周年:重返震中映秀漩口中学遗址,参观者双眼泛红默哀》的直播,一周点击量近360万,成为全国媒体直播中观看人数较多的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