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宝藏》:中国原创电视节目的元素解构及启示

2018-07-11 09:12文/陈
中国记者 2018年6期
关键词:守护人国家宝藏国宝

□ 文/陈 卓

内容提要本文围绕中国电视节目创新,就纪录式综艺节目《国家宝藏》的成功之处进行分析,并提出了当前中国原创电视节目创新发展的着力点:在内容方面要坚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新性转化与创造性发展;在宣传播放环节要坚持“多屏联动,全媒体传播”;重视受众的心理认识与精神诉求以实现节目的“叫好又叫座”。

2018年4月7日,中国电视人借助中国原创节目模式推介会,首次以“原创节目模式”的名义在戛纳电视节主舞台发声。中国电视人在推介会中介绍了中国的九大原创节目模式,其中就包括引起热议的《国家宝藏》。作为一档原创型国家文物类文化节目,《国家宝藏》创新融合多种表达形式,生动叙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整体节目模式及其中的创新元素具有较强的可复制性,对当前电视节目模式创新具有启发意义。

一、《国家宝藏》创作基石:组织支持与团队创新

《国家宝藏》是2017年12月3日在中央电视台综艺频道开播的大型文博探索节目,由中央电视台与央视纪录国际传媒有限公司共同制作。最初策划于2015年,并在央视的创新节目大赛中拔得头筹。创作团队在随后的海外培训过程中通过亲身经历感悟国外博物馆在人民大众生活中的角色并以此为参考,经过两年时间的“研发”,最终形成了《国家宝藏》“集演播室综艺、纪录片、舞台戏剧、真人秀等多种艺术形态于一体”的全新模式。《国家宝藏》一经播出,便引发网络热议,尤其受到青少年观众追捧。截至目前,《国家宝藏》新浪官方微博粉丝已达43万,在豆瓣论坛取得了9.2分的好成绩,在青少年为主要用户的视频网站哔哩哔哩(B站)中被播放了1479.7万次。这些数据无不是这档节目成功的证明,也打破了文博类节目受众小众化或叫好不叫座的尴尬境遇。

当前原创节目模式较为稀缺,娱乐节目同质化、追风盲从化严重,《国家宝藏》作为一档文化类节目在综艺节目扎堆的电视生态中脱颖而出,说明:其一,有内涵有底蕴的文化类节目依旧有较为广阔的受众市场,只是呈现方式需要创新;其二,我国在电视节目创新方面具有实力也仍有较大潜力,只是需要中国电视人沉心“钻研”;其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多元且表达可塑性较强,只是需要进一步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二、跨界与融合:《国家宝藏》的创新模式与元素

《国家宝藏》以国宝为主线,“综艺稳生态”为生产理念,围绕“让国宝‘活’起来”的目的,创造了一种基于“文化的内核、综艺的外壳和纪录的气质”[1]的电视节目形式,是中国电视人借助现代文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开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这种创造性与创新性体现在《国家宝藏》节目播出的全过程。

(一)节目形态:创新融合的纪录式综艺节目

电视综艺节目是经过策划产生并用以满足观众休闲娱乐等多方面需求的电视节目形态;纪录片则是以影像媒介的纪实方式,在多视野的文化价值坐标中寻求立足点,对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与人的生存关系等进行观察和描述,以实现对人的生存意义的探寻和关怀的文体形式。创新的模式是打破原有的规定或关系,诙谐幽默的电视综艺节目与真实严谨纪录片本属两个完全不同的电视节目形态,《国家宝藏》创造性地将两种节目形态结合起来,以舞台剧形式对历史进行故事化演绎来呈现综艺感,以对专家解说及关于国宝发掘等内容的纪实构建纪录片元素,之后将这些内容融合在一起,以历史对接现实,构成了“纪录式综艺”的新电视节目形态。

之前的一些文物鉴定节目倾向于展示文物的品级与价格,借助夸张或故设悬念等制造噱头以获得节目效果;文物纪录片倾向于围绕文物的出土、生产以及价值等展开图像与同期声相配合的静态纪实呈现。与此不同,《国家宝藏》首先在文物挑选时不局限于精美度、价值或品级等,而是综合考量文物背后的历史故事、人文价值、以代表的文明侧面及其对当下生活的影响等;同时,《国家宝藏》在对国宝进行讲解时,借助当前先进的拍摄技术、绚丽的舞美灯光等以舞台剧方式演绎了国宝背后的故事,打破了原有的平铺直叙与静态解说。这样的选择,不仅增强了节目的趣味性、知识性,同时也明确展示了历史为我们留下的是什么以及我们应该传承什么。

(二)参与人物:多元群体提升吸引力与说服力

《国家宝藏》打破了主持人、嘉宾的固定结构,创造性地构建了“1名‘001号解说员’+9名博物馆‘看门人’+N名国宝守护人”的新型参与人员结构。其中,张国立担任“001号解说员”,9家博物馆馆长担任“看门人”,而国宝守护人则由个人形象较好的明星和素人组成。这样的称谓与结构:首先,与文博类节目的格调保持一致。解说员与国宝守护人等都是以博物馆和国宝为参照物的称谓,而博物馆馆长称自己为“看门人”也彰显了自身守护国宝的职责。其次,显示了参与人员对国宝的尊敬与爱护。主持人以解说员的身份出现,向观众介绍国宝,国宝看门人开门展示国宝,而国宝守护人则通过表演以及互动深入挖掘展示国宝背后的故事与内涵,使人们能够更为深入地认识国宝。再次,使得节目兼具专业权威性与趣味性、文化厚重感与亲民性。作为文博类节目,博物馆馆长等专家的出现使解读内容具有专业性、权威性和说服力,明星则为节目添加了吸引力与趣味性,如王凯评论乾隆皇帝的“农家乐审美”等,素人作为大众代表出现增加了节目的感染力,如故宫解说志愿者等,可以与受众产生情感共鸣,在无形中拉近观众与节目的心理距离,使得节目在保持专业性的同时也更容易被受众接受并理解。

(三)环节设置:“前世”与“今生”的线性高潮凸显节目层次感

《国家宝藏》的整体环节包括“介绍国宝、寻找国宝、前世传奇、今生故事、国宝守护人宣誓”,其中“前世传奇”和“今生故事”是节目的重点环节与高潮部分,也是这档纪录式综艺节目的亮点所在。担当主持人角色的张国立在每一次开篇都会说自己是“001号解说员”,并与观众互动说出本节目年轻到只有“上下五千年”,这一固定模式明确了中华文化的深厚积淀。作为国宝守护人的明星会到国宝实际所在地,在以“看门人”身份出现的博物馆院长的带领下请出国宝,这一具有浓重仪式感的环节再次显示了人们对国宝的重视与珍视。之后,明星会作为故事的主角对国宝的历史故事进行演绎,这个环节戏剧性、趣味性与科普性都较高,使得国宝“活”起来。在“前世传奇”掀起的节目高潮后,“今生故事”随即开始。以第三期的“妇好鸮尊”为例,明星国宝守护人刘涛扮演女战神妇好,演绎了女性的勇敢、聪颖等,国宝“妇好鸮尊”只是作为配角出现,却为观众明确了国宝的价值、背景及精神内涵等;张国立与刘涛之后邀请“素人”国宝守护人即研究妇好墓的两代考古专

家,共同讲述关于国宝的故事,无形中展示了考古学家代际相传的坚持不懈、严谨认真和渊博学识。也就是说,本节目不仅以大众化视角讲述国宝的故事,还在潜移默化中诉说了中国人的优秀品格。最后,关于这一国宝的节目以国宝守护人宣誓守护国宝而再次将节目推向高潮。每一期节目根据三件国宝以同样模式被分为三段,这样的编排增加了节目内容的层次感,由此也增添了节目的厚重感,同时能够引起观众高潮与共鸣的环节分散布局,可以保持观众的关注度与注意力。

(四)宣传营销:网络媒体拓宽自我展示与对话空间

《国家宝藏》在营销的过程中借助微博、微信、秒拍、B站等新媒体通过短视频、文字解说、图片等形成了宣传矩阵,同时还利用微信微博的投票功能等与网民展开互动。《国家宝藏》在2017年8月即开通了新浪微博,并在微博上发布宣传片等造势,微博上与节目相关的秒拍视频播放量达4亿之多。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国家宝藏》在青少年用户为主的B站的上架。B站中的《国家宝藏》不仅获得了逾千万的播放次数,而且其中的弹幕也展示了青少年受众对于节目以及中华传统文化的喜爱。主动研究青少年的观看习惯等等,再有针对性地进行投放宣传的方式值得类似节目的学习和借鉴。《国家宝藏》在前九集中一直呼吁观众在节目的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平台进行投票以选出最后特展的9件国宝,使得观众在互动中参与到了节目的内容生产,引起了观众的代入感进而增加观众的收看黏性。

三、中国原创电视节目创新发展的着力点

无论是在电视节目制作领域,还是在学术研究领域,有创新才是中国电视节目未来的突围之路,已是业界和学界的共识。[2]借鉴《国家宝藏》的成功之处,在创新意识觉醒后,中国电视人需要寻找突破点以展开进行电视节目原创探索。

(一)内容为先:坚持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在电视节目创新过程中要注重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与挖掘,实现对传统文化元素的多方面创新演绎,以增加节目的厚重感与独特性。包括:以现代文明对接传统文化进行文化内容创新,通过当前的拍摄技术、舞美效果等拓宽传统文化的呈现方式与展示渠道,对传统文化进行故事化演绎、情景再现等丰富文化的视听效果。同时,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国电视文化中时,也要注意文化格调与表达方式。不仅要通过电视节目实现对文化元素的创新性、大众化表达,还要重视通过阐述文化所蕴含的精神来营造电视节目对受众的感染力和影响力。

(二)多屏联动:搭建宣传播放的全媒体平台

首先,要主动进行议程设置,依照微博、微信、论坛和视频网站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的投放相关内容,为节目的播出造势,引起受众关注,同时还可以根据网络热议对电视节目内容或形式进行优化与创新。《国家宝藏》即提前通过网络造势,以提升节目的认知度与吸引力。其次,要实现节目内容的跨平台传播。要根据当前人们的视频观看习惯,制定相应的电视节目跨平台传播模式,包括如何设置平台播放的时间差等。再次,引导并借鉴受众基于原创电视节目进行的二次生产内容与模式。网民的二次创作多是选取其较为感兴趣的元素,或者节目中较为出彩的环节或内容,而其创作成果也多是其个人喜好的代表。因此,对这些再创作内容进行分析可以提炼电视节目的亮点与不足,并进行扬长避短。

(三)情感共鸣:迎合受众多维认知与心理需求

《国家宝藏》在B站的投放获得了非常高的点击量,同时,根据节目组所做的调查分析可知,当前“90后”“00后”等年轻群体普遍较为爱国且更渴望有价值、有影响的知识。互联网的普及和网民低龄化也改变了大众的信息接受思维与心理需求,其更为期待通过网络等获得能够引起情感共鸣内容。中国电视人不断地进行电视节目创新,其主要目的无外乎为了满足受众的精神文化需要。一档电视节目的成功与否,更多地就取决于其是否获得受众的认知与共鸣,是否满足了受众的信息需求与娱乐休闲需求等。为此,在创作电视节目时,首先要根据受众的信息需求等选择节目的主体内容,其次要将受众尤其是网民的信息接受习惯融入电视节目的呈现与传播中,包括语言网络化、知识呈现多层面多渠道等,再次要不断利用新媒体增进观众的参与感和代入感,以尽可能引起内容与观众之间的共鸣。只有这样,才是使得电视节目创新既有内涵又有吸引力,即“叫好又叫座”。 (作者是中共重庆市委党校《探索》编辑部编辑;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新媒体时代核心价值观培育与民族文化传播的整合”〈项目编号:15XKS042〉阶段性成果)

【注释】

[1] 侯隽.对话〈国宝档案〉总制片人、总导演和执行导演:“谁没年轻过?”[N].中国经济周刊,2018(4).

[2] 冷凇.海外模式冲击下的中国原创电视节目供给侧路径解析[J].现代传播,2016(10):81-86.

猜你喜欢
守护人国家宝藏国宝
李小龙:传统文化的守护人
金龟子 快乐童年守护人
青山守护人
“国宝”竞拍会
樊锦诗:此生命定,我就是个莫高窟的守护人
漫话国宝
《国家宝藏》:讲述大国重器的前世今生
央视《国家宝藏》定档12·3 讲述“大国重器”前世今生
解析《国家宝藏》中的美国文化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