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倩
【摘要】 目的:对布拉酵母菌、双歧杆菌四联活菌对小儿轮状病毒性胃肠炎患儿的临床疗效进行对比。方法:选取2016年5月至2018年1月本院收治的100名小儿轮状病毒性胃肠炎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0例,对观察组患儿在进行常规治疗后运用布拉酵母菌进行治疗,对对照组患儿在进行常规治疗后运用双歧杆菌四联活菌进行治疗,治疗5天后对两组患儿治疗效果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患儿治疗有效率略高于对照组患儿治疗有效率,差异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患儿的腹泻持续时间短于对照组患儿的腹泻持续时间,差异具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布拉酵母菌与双歧杆菌四联活菌均能对小儿轮状病毒性胃肠炎起到显著的治疗效果,布拉酵母菌对小儿轮状病毒性胃肠炎患儿的治疗效果略高于双歧杆菌四联活菌对小儿轮状病毒性胃肠炎患儿的治疗效果,但与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相比,布拉酵母菌能有效缩短患儿腹泻持续时间,因此布拉酵母菌的临床疗效更优。
【关键词】 布拉酵母菌;双歧杆菌四联活菌;小儿轮状型病毒胃肠炎
小儿急性腹泻多发生于秋冬两季,是临床上普遍的轮状病毒性胃肠炎疾病之一[1]。当前多运用益生菌进行小儿急性腹泻临床治疗,如非致病性布拉酵母菌、双歧杆菌四联活菌以及乳酸杆菌等[2]。临床实践证明布拉酵母菌应用于小儿急性腹泻疗效良好,本次研究对布拉酵母菌与双歧杆菌四联活菌运用于小儿轮状病毒性胃肠炎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选取2016年5月至2018年1月,本院收治的100例小儿轮状病毒性胃肠炎患儿为研究对象。经诊断确认所有患儿符合小儿轮状病毒性胃肠炎标准,发病时间2d以内,大便次数3次/d以上,且性状改变,排除对布拉酵母菌或双歧杆菌四联活菌过敏的、合并低血容量性休克或重度脱水的、存在抗菌药物应用史的、重症营养不良的以及存在心、脑、肝、肾疾病的患儿。使用分层抽样法将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0例,其中观察组男性患儿32例,女性患儿18例,年龄8~28个月,平均年龄(15.22±3.02)月,对照组中男性患儿31例,女性患儿19例,年龄7~29个月,平均年龄(15.31±3.21)月,两组患儿的例数、年龄以及性别等一般资料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备可比性。本次研究已获得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儿家属均对本次研究知情,且签署同意书。
1.2方法
对所有患儿进行常规治疗,包括对患儿给予双八面体蒙脱石、进行口服补液或静脉输液、给予患儿无乳精奶粉或豆奶粉以及使用退热药等与腹泻治疗无关的药物。
进行常规治疗后,对对照组患儿给予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6月龄以下的患儿,1片/次,2次/d;6个月~1岁的患儿,2片/次,2次/d;1岁以上的患儿,2片/次,2~3次/d[3]。
进行常规治疗后,对观察组患儿给予布拉酵母菌散,3岁以下的患儿,每天1次,1次1袋;3岁以上的患儿,每天2次,1次1袋。治疗5天后对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1月后随访观察不良反应。
1.3疗效指标
无效:治疗72小时后,患儿临床症状无变化甚至加重,患儿大便性状、大便次数无变化甚至恶化;有效:治疗72小时后,患儿临床症状有一定好转,患儿大便形状、大便次数有一定改善;显效:治疗72小时后,患儿临床症状完全好转,患儿大便形状、大便次数恢复至正常水平。治疗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各组总例数×100%。
1.4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s)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用卡方检验。P<0.05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治疗有效率对比
治疗后,观察组患儿治疗显效例数为17例,有效例数为32例,总治疗有效率为98.0%,对照组患儿的治疗显效例数为16例,有效例数31例,总治疗有效率为94.0%。观察组患儿的治疗有效率略高于对照组患儿的治疗有效率,但数据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治疗后临床症状改善对比
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患儿治疗后的治疗结果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显著,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儿的大便次数略低于与对照组患儿大便次数,但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儿的腹泻持续时间与对照组患儿的腹泻持续时间相比明显缩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不良反应对比
随访发现观察组与对照组均无不良反应出现。
3讨论
6~24个月的婴幼儿是轮状病毒性胃肠炎的主要感染群体,患儿多由微生物感染导致,发达国家婴幼儿则多受轮状病毒感染发病,患儿多以发热、腹泻、大便性状改变等为主要临床症状,伴有呼吸道症状如咳嗽,消化道症状如呕吐等,受轮状病毒胃肠炎影响,患儿常存在酸中毒、水电解质紊乱以及脱水等症状。
近年来,相关研究显示轮状病毒除在肠道内感染导致病毒性胃肠炎以外,还会导致患儿多系统病变,包括肝脏、中枢神经系统、呼吸系统以及循环系统等,这些并发症多病情严重,甚至危害患儿生命安全[4]。
肠道微生态由肠道黏膜与肠道微生物共同构成,在维持机体与肠道健康中发挥重要作用,常规治疗时,抗菌药物与抗微生物制剂的过度使用导致肠道微生态系统被破坏而加重患儿腹泻病情,在加重家长经济负担的同时还对患儿身体造成不良影响。因此轮状病毒性胃肠炎临床治疗多通过对患儿合理补充益生菌制剂进行治疗,益生菌制剂包括细菌类微生态制剂与真菌类微生态制剂两种,细菌类微生态制剂主要通过恢复肠道微生态系统平衡,发挥肠道微生态系统的生物屏障作用抵御病原菌,但细菌类微生态制剂存在需低温保存、无法联用抗菌药物的缺陷;真菌类微生态制剂不属于人体原籍菌,不被胃酸损坏,具有抗毒素、抗微生物的作用,同时对肠黏膜具有营养作用,对抗菌药物天然耐受,因此患儿可联用抗菌药物与真菌类微生态制剂[5]。本次研究中从临床常用的细菌类微生态制剂和真菌类微生态制剂各选一种,分别是双歧杆菌四联活菌与布拉酵母菌,并在进行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分别对患儿运用双歧杆菌四联活菌与布拉酵母菌,通过研究发现经过双歧杆菌四联活菌与布拉酵母菌治疗后,两组患儿的临床症状均显著改善(P<0.05),说明双歧杆菌四联活菌与布拉酵母菌在少儿轮状病毒性胃肠炎的临床治疗上均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同时发现,经过治疗后,使用布拉酵母菌的观察组患儿的治疗有效率略高于使用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的对照组患儿的治疗有效率,观察组患儿的大便次数略低于对照组患儿的大便次数,但差异不明显(P>0.05),说明使用布拉酵母菌的治疗效果略优于使用双歧杆菌四联活菌;除此之外,研究发现观察组患儿的腹泻持续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患儿的腹泻持续时间(P<0.05),说明布拉酵母菌控制腹泻的效果比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的控制腹泻效果更优。随访发现观察组与对照组均无不良反应出现,提示布拉酵母菌具备较高安全性。
综上所述,布拉酵母菌与双歧杆菌四联活菌在小儿轮状病毒性胃肠炎的临床治疗中均能显著改善临床症状,但布拉酵母菌的临床疗效略优于双歧杆菌四联活菌,并且布拉酵母菌能更有效地控制少儿轮状病毒性胃肠炎患儿的腹泻时间,且不会导致患儿出现不良反应,因此布拉酵母菌临床疗效更佳。
参考文献
[1] 王秀斌.布拉酵母菌与双歧杆菌四联活菌治疗小儿轮状病毒性胃肠炎的疗效比较[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04(10):19461947.
[2] 段新亮.布拉酵母菌与双歧杆菌四联活菌治疗小儿轮状病毒性胃肠炎疗效比较[J].河南医学研究,2016,25(11):20032004.
[3] 吴立强,陈建平,何念海.布拉酵母菌与双歧杆菌四联活菌治療小儿轮状病毒性胃肠炎疗效比较[J].重庆医学,2015,44(31):43494351,4354.
[4] 张晓俐,严海燕.布拉酵母菌散联合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治疗小儿轮状病毒性胃肠炎效果分析[J].社区医学杂志,2016,14(15):5557.
[5] 缪华,刘晓蓉.布拉酵母菌散与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治疗小儿轮状病毒性胃肠炎效果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28(07):1209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