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慧云
【摘要】随着“一带一路”政策逐步推进,国际教育合作进一步加强,我国对非洲教育研究的体系日趋成熟,研究方法多样化发展,研究方向却日渐趋同。通过分析近几年来的文献研究发现,针对非洲教育的研究的趋势逐渐从碎片化、扁平化的主题讨论向整体化、纵深化的思考分析发展。
【关键词】“一带一路”;文献分析;非洲教育;研究趋势
自2013年习主席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合作倡议至今已过去五年之久,五年来在各方的努力下,“一带一路”建设由理念转化为行动,从愿景转变为现实。2016年8月,《教育部关于印发〈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的通知》中指出:教育为国家富强、民族繁荣、人民幸福之本,在共建“一带一路”中具有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随着中非交流合作的逐步进行,针对非洲教育的研究也将进一步深入,各类研究项目成立专项研究,从文献数量上看,2013年以来,有关非洲教育的研究成果逐年递增,研究方向也已从对非洲教育现状的表面性探索逐步转化为对非洲教育发展的多元化研究。
新世纪以来,我国非洲教育研究相关论文数量呈倍数增长,据不完全统计,近五年知网收录有关以非洲教育为主题的文献共计203篇,占总数的43%,其内容涉及面逐步拓宽,针对非洲高等教育、基础教育以及教师教育的研究逐步深入,对中非交流合作成果、孔子学院推广等问题的研究也日渐成熟。通过分析发现,2000年之前的文章多为介绍非洲国家的教育改革情况甚至是对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在翻译的基础上进行简单的概括综述;2000年至2012年,我国学者针对非洲教育的研究逐步向纵深发展,发表文献数量逐年递增,研究主题方向也呈现多元化发展,主要关注高等教育领域管理体制、质量保障、财政状况,非洲教育改革问题、中小学教育体制、语言政策、课程改革等问题,教师教育、职业技术教育以及中非国际交流与合作等问题。
(一)非洲高等教育模式转型及一体化发展
在全球化知识生产与国际学术交流日益频繁的背景下,以及隨着中非高校20+20合作计划的逐步实施,非洲高等教育发展迅速,但是依旧无法满足现阶段的需求。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性别观念不平等,教育设施不先进,教育监管不完善依旧是制约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中国学者针对非洲高等教育一体化进程、高等教育背景环境、资源均衡、模式转变及发展方向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研究。代表性成果有《学者谈非洲高等教育转型之路》、万秀兰的《非洲高等教育一体化进程研究》等。
(二)非洲职业教育前景及中国对非职业教育发展援助
我国学者主要关注非洲职业教育的体制改革及发展趋势,重点研究外部理论对非洲职业教育规划发展的影响及中国对非职业教育援助的意义。代表性成果有曹瑞玲、李晖的《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特色对非洲职业教育的启示》、陈明昆的《中国对非职业教育援助与合作的实践发展及战略意义》。
(三)非洲基础教育创新与儿童教育发展
非洲基础教育体制的特点与发展、中等教育发展滞后原因与复兴策略、中小学语言政策的调整与影响以及中小学以结果为本的课程改革等内容一直以来是我国学者研究的重要板块。随着非洲经济振兴和教育发展,幼儿教育也逐渐成为一个热点,代表性成果有陶慧的《日本对非洲基础教育援助研究》。
(四)教师教育培养与国际学术交流
目前中国与50多个非洲国家建立了教育交流关系,教育的进步使社会对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所以教师教育将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因此这一主题自然就引发了我国非洲教育研究学者的重视,代表性成果有修建建的《非洲教师教育的现状与问题——以加纳为例》。
(五)国际对非援助及非洲教育本土化
国际间教育援助与教育本土化实践的矛盾在非洲教育发展的进程中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我国学者运用外部理论对非洲教育发展的影响做了一些初步研究,随着中非教育合作的进一步深入,这一主题将越来越受到相关学者的关注,最新成果有赵可昊的《冷战后欧盟对非洲发展援助政策研究》。
(六)“一带一路”建设成果与“丝绸之路”教育合作
教育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引擎,中非之间开展教育互联互通合作以及人才培养合作,针对非洲来华留学生问题及孔子学院在非发展问题的讨论一直是中非教育合作研究的重点,中国学者在这方面的研究也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代表成果有赵鹏飞的《“一带一路”职业教育校企协同走进非洲》、楼世洲的《对我国非洲教育研究的思考》等。
虽然“丝绸之路”教育合作呼吁各国共享教育资源,推动各国教育提速发展,中国加强对非教育援助,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步,但是国内有关非洲教育的研究水平依旧处于初级阶段,由于经费限制、地域文化差异等影响因素,现有的研究者大多数以“局外人”的身份来研究非洲教育,导致研究内容多样化,研究成果却模式化。通过以浙江师范大学学者为主要力量的一大批非洲教育研究者的努力,针对非洲教育的研究正逐步深入,但是不足之处也很明显。
(一)研究的对象两极化严重
我国对非洲教育研究的重点对象依然是南非、埃及撒哈拉以南地区等发达地区,针对中非的欠发达地区的研究成果凤毛麟角,导致出现大片的研究空缺,对非洲整体教育现状的研究不彻底、不完善。
(二)研究资料较少,实践意义较低
大多数研究均依赖于文献资料,缺乏实际考察和调研获得的现场真实资料,难以得到突破性的研究成果,在前人的结论上总结经验,缺乏必要的论据,降低了文章的可信度及影响力。
(三)视角单一,研究方法传统
我国非洲教育研究更多从宏观角度进行概括,注重对整体的把握,而针对具体的教育问题和教育政策实施中的细节问题研究较少。
(四)研究成果的有效性未得到充分验证
当前针对非洲教育的研究成果主要通过论文的形式在期刊上进行发表,但是学术成果只是在小范围研究成员间流动,未成功地起到实际的研究意义,需要将理论研究与实际实践结合起来,进一步探索非洲教育的发展方向与前景。
“一带一路”的建设给教育的发展带来了合适的契机,中非教育合作将会进一步加强,教育研究的主题应该顺应时代潮流,以服务于国家发展战略的大局为方向来展开中非教育问题的研究。
(一)需要填补“欠发达地区”的研究空白
虽然存在种种限制,但是研究本身的意义就在于突破创新,“欠发达地区”的教育本身就十分落后,正因为这样才有其研究的实际意义。可通过讨论我国的成功经验在非洲国家身上应用的前景来研究其教育发展的未来方向及实践可能。
(二)应更多关注中非教育国际交流融合
近年来随着公费留学生逐年增加,海外科教基地逐步兴建,针对非洲来华留学生及赴非研究者的实际价值及文化适应程度的研究将会逐步得到重视。此外,孔子学院的发展传播及本土文化的移植性及实用性,如何立足于非洲的实际情况,达到文化的适应性也需要加强研究。
(三)针对非洲教師教育及人才培训的研究需进一步加强
教育培训是教育援助的总抓手,教育援助重点在于人才的援助。教师素质是制约非洲教育发展上限的绝对因素,因此针对教师教育和培训的研究将越来越重要。
(四)不可忽视的其他社会力量
随着中非教育交流合作的进一步深入,私人办学、民间方案,中医社团、武术学校等社会机构将是教育合作中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综上所述,我们教育工作者和学习者应当顺应国家发展战略,积极深入一线,扎扎实实地展开田野调查,努力获得第一手资料,从而进行务实的教育研究分析。摈弃无用研究论,以实践为导向,发挥创新思维,跳出现有研究的界限模式,变“无用”为“突破”。此外,我们还应当切切实实推进田野调查,深入非洲一线,进行田野研究,努力获得第一手资料,而不是仅仅依赖互联网和相关书籍等二三手资料。“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盛,则国盛。”“一带一路”的大建设离不开广大的青少年,重视加强对广大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鼓励他们努力学习,扎实提高自身素质和技能也是极其重要的。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的通知(教外〔2016〕46号)[Z].2016-07-15.
[2] 赵媛.学者谈非洲高等教育转型之路:用知识推动国家进步[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01-09.
[3] 陶俊浪,万秀兰.非洲高等教育一体化进程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2016,38(04):9-17.
[4] 曹瑞玲,李晖.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特色对非洲职业教育的启示[J].交通职业教育,2013(06):47-50.
[5] 陈明昆,张晓楠,李俊丽.中国对非职业教育援助与合作的实践发展及战略意义[J].比较教育研究,2016,38(08):1-6.
[6] 陶慧.日本对非洲基础教育援助研究[D].杭州:浙江师范大学,2013.
[7] 修建建.非洲教师教育的现状与问题——以加纳为例[J].文教资料,2016(20):129-131.
[8] 赵可昊.冷战后欧盟对非洲发展援助政策研究[D].北京:外交学院,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