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小桂
[摘 要]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特别是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微时代”早已悄悄来临。在高效课堂、移动教学学习及翻转课堂等学习方式成为教育教学发展的新理念背景下,微教学也在教育领域不断地酝酿发酵应运而生,微课也成为“微时代”环境下一种新的教学改革探索的产物。在信息化教育的推动下微课将逐渐成为普通高中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我从微课应用于高中数学教学的效果和方法进行分析。
[关键词]微课;数学应用;提高
微课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借助教学视频,围绕一个知识点展开的精彩教学活动。它“直击”教学重难点,突破教学知识点为目的,其次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和学习目的进行选择学习,时间为5——10分钟为宜,微课的核心是教学视频,包含教学设计、课件、反思、练习、反馈等教学资源,是一种新型的教学资源。
一、微课应用于高中数学教学的效果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在我们的工作学习中呈现出了多种多样的学习方式,凸显了很多学生个性的发展,同时也为我们的分层教学因材施教提供了相应的平台。在日常教学中经常遇到学生无法接受学习内容而失去学习兴趣,对教学重难点如何突破成为了教学的关键点。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用快乐的方法突破教学重难点提高课堂效率一直是我们教育工作者探索的一个问题,现在我们可以通过微课实现我们的部分目标。
1.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高中数学的知识点与生活息息相关,有的我们还没有接触过,利用多媒体教学环境录制微视频可以构造虚拟生活情境让数学来源与生活有回到生活中,将学生带到感兴趣的问题探索中,微课能有效补充这片空白区域。将静态变为动态,将抽象变为直观,将教学知识点化整为零等几种形式呈现于教学,图文声动并茂,学生乐于接受,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深化教学课堂改革。其次长期的培养可以有效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结构及认知程度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同时学生也可以有一个自定进度的学习。利用移动设备或者电子书包等现代化教学设备实时学习。微课设计小但是针对性强,根据任务驱动方式教师提前准备好学习题单,微课学习单讲解一两个知识点,学生观看后完成任务,学生有疑问处可以重复观看,直至完成任务。通过多种感官刺激獲取信息,适合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例如,“锥体表面积”教学,教师可以借助微课录制结合几何画板运动轨迹展示“圆柱表面积”,引伸到“锥体体积”计算公式,将数学知识置于一个直观化的情境中,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利用微课,可以丰富数学教学内容,学生选择性学习达到因材施教。再次,通过微课制作和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数学内容,让学生在课余时间自主探索合作学习。在微课教学视频中,学生体验数学情境、感受数学知识、领悟数学思想、思考数学问题,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突破教学重难点和疑点
高中数学知识具有抽象性,重难点是学生建构知识结构的障碍,疑点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困惑,为了强调重点,突破难点,解答疑点教师将重难疑点问题设计成微课程的形式展示出来,有针对性地讲解一个知识点,突破教学重点、难点和疑点问题。例如,“函数图像在象限的关系”教学,教师利用几何画板及电子白板内置软件,使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示各种函数图像和象限的关系,让学生观察函数图像变化的过程,将复杂、抽象的数学问题变得简单具体,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变化的魅力。
二、微课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方法
微课教学方式新奇,在融入式的课程环境中,消除了学生的距离感,情境的创设能激发学生的探求欲望,使学生主动参与整个教学过程,激发能动性,从感性到理性,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能够活跃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联想,能有效提高数学教学效果。
1.课前部分
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进行预设,课确定教学内容,根据需求选取资料,突出课堂教学中重点、难点、疑点内容,创设妙趣横生贴近生活的问题情境,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其次时间不易过长控制在五分钟左右的微课程,完成的微课传到校园网或班级QQ群,供学生点击或下载观看。利用多媒体手段,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和想象力,使学生印象深刻,微课的教学内容少,聚集问题,学生观看完成学习单。在这个环节具有相对独立,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如果学生不能完成任务可以带着问题进行学习可以事半功倍。
2.课后部分
课后部分相对简单,教师和学生都会对课前和课中两部分的学习做出反馈与总结。教师对学生在前两部分的表现做出反馈和总结。教师也可以充分利用微课这一全新的教学方式将平时学生的疑难问题通过总结传递给学生,使学生通过课下自主学习完成对高中数学疑难问题的解决方法的学习。
总之,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资源,为教师课堂教学创造了便捷条件,微课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教师应借助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环境,创设情境,再现生活,使学生融入问题环境,动态展示数学知识的发展和变化,变抽象为具体,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让学生参与数学活动,建构知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突破教学重难点,体验成功的快乐。
参考文献:
[1]胡铁生 “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
[2]梁乐明等 微课程设计模式研究一基于国内外微课程的对比分析[J].开放教育研究,2013,(1).
[3]马朝宏 微课程:让学习变得简单而有趣[N].中国教师报,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