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必须结合学生生活

2018-07-10 13:35肖劲娟
世纪之星·交流版 2017年11期
关键词:体验生活作文生活

肖劲娟

长期以来,学生一写作文就头痛,成了最难攻克的“堡垒”;语文教师一批改那充满各种“套路”的枯涩学生习作就苦笑不已,成了最无奈的“心头病”。究其原因,还是我们的作文教学明显地存在脱离生活,重“工具”、轻“人文”,重语言、轻读写的倾向。作文教学无论何时何地,都应以人为本,着眼于综合素质的提高,追求人人“易于动笔,乐于表达”的理想境界。

从目前的农村中学写作实际情况来看,情况极不乐观。其主要表现在“无话可说”“有话不会说”“会说说不好”三个方面。是学生缺乏表达能力吗?答案是否定的,其实学生缺乏的是一种最基础的,但又经常被教师所忽略的作文能力——感悟和体验生活的能力。要使学生“有话可说”“有话会说”“有话说好”的关键,就是让他们走入生活,体验生活,感悟生活。

一、真实深切的生活体验是写作最主要的源泉

叶圣陶先生说过:“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作出什么样的文字。”因此,要获得丰富的素材,就得深入社会,深入生活。徐霞客曾用了数十年的时间走遍中国的大江南北,争取点滴时间写下游山体会,经过无数次的修改,才写出旷世奇作《徐霞客游记》。

由于诸多因素,农村中学生平时的生活比较单调,整天在学校与家庭之间穿行,认为“无话可说”“无事可述”,哪有什么素材可言?“两点一线”作为学生朝夕学习生活之所在,果真是一口干涸的枯井,一块贫瘠的土地吗?答案是否定的。学生生活仍是丰富多彩的,而且还折射出社会生活的“七彩阳光”。家事、校事、国事,比比皆是;老师、同学、好友、邻居,天天接触,人人可记;亲情、友情、生活的酸甜苦辣,人人都有体味,桩桩可以入文。可写作时仍无内容可写,主要是学生没有留心观察生活。没有用心体验生活,当然不能简单地认为学生没有生活体验。

二、教师引导学生体验生活是写作的基础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实际,让学生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这要求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引导学生更多地感受大自然的无限风光,留心社会生活,引导学生讲“读书体会”,奏“友谊之歌”,述“团结的力量”……在用足用好学校生活的同时,抓住一切机会,尽力拓宽学生的生活视野,使之做生活的有心人,从而积累丰富的生活素材。学生汲取生活材料,除观察外,另一重要途径,就是体验生活。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流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这就说明溪水要长流,就要引导学生投入到绚丽多彩的社会生活中去,没有丰富多彩的生活很难写出内容丰富的作文。尽管大自然、现实生活中蕴藏着不少的素材,可对学生而言,他们多数不具慧眼,许多闪光的素材都失之交臂。因此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非常必要。有生活体验,才能写出好文章;有独特的生活体验,写出来的文章才有“个性”,感受得越深刻,表达也就越深刻。

针对如何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农村中学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多参加家庭工作,亲自感受现实生活,收获真实生活的材料。实践活动参加多了,学生的知识丰富了,视野开阔了,思维敏捷了,就能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對人和事产生比较深刻的认识,就会产生细腻、真切的感受,写起文章也就得心应手了。

三、学生主动体验生活是写作的关键

实际生活中,家长和老师都要求学生一门心思搞好学习,致使学生失去了许多参加劳动实践的机会,更不用说主动关心社会、人生、自然,积极投入多姿多彩的生活了。我们要打破应试教育的这种“封闭政策”,有意识地多走出课堂,走进自然,走入五彩缤纷的世界,让他们在实践中体验生活。正如雕塑家罗丹所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我们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带领学生深入生活的各个领域,也可以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借大自然之景点击学生心灵的火花,接通心灵与大千世界的网络。教师从旁暗示美点,引发他们思考和想象,帮助他们有所“感悟”,领悟其美,体会其理,催发文思,使之有感而发。

教师应教育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以极高的热情去关注生活,感受生活,领悟生活,做到“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并尽力引导学生去领会人、事、物,哪怕是平凡的,也要尽可能去感受一种品格,一种情趣,一种哲理。

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个儿童就其天资来说,都是诗人,只要在教学方法上打开创作的源泉,就能使诗人的琴弦发出美妙的乐声。”因此,要想让学生“有话可说”“有话会说”“有话说好”,就必须让学生有的放矢地走进生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感悟生活,这样,就开通了作文的源泉,坚持下去,学生自然就能厚积而薄发。

猜你喜欢
体验生活作文生活
成长
立正!新兵们
生活中的“万”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